导读:网易高考频道特别制作了“梦想导师”高考公开课,每期一个主题,按照倒计时的热点,一一为大家解读。今天邀请到的是著名升学指导专家郭建民老师。他将为广大考生朋友们解读高中生各科冲刺攻略。

著名升学指导专家郭建民

要点解读:

一、新课程高考简介

1、新课程高考一般的特点

2、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推进进度不一样

3、新课程强调的学生要研究性学习

4、新课程高考更强调知识综合运用

5、新课程高考引入新材料,创设新题型

二、学生对于新课程高考的应对措施

1、最有效的方式是认真做高考题

2、不要抱着押题的错误心理

三、学科优势弱势明显的情况下怎样提分?

1、知己知彼,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规划

2、制定合理复习规划的三点内容

四、高考阶段家长如何助考

1、家长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家长要掌握和孩子的沟通技巧

五、关于高考志愿和学业规划

1、家长在报考学校的时候需要参考大学排名吗?

2、做好高中和大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六、应考三天怎样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1、首先第一点,睡好觉

2、考前通过复习抓住状态

3、答卷过程中的思维转换

4、学生应该重视自己的心态调整

七、寄语考生:考出理想的成绩

点击下一页查看访谈实录>>>>

网易教育: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由网易教育频道主办的梦想导师高考公开课节目,今天为您邀请到的这位嘉宾可谓是在业内非常有名,他不光涉猎了高考志愿、升学指导、学科备考等,而且也为大家带来了心理及复习方面的指导,他就是全国著名的升学指导专家郭建民老师,欢迎郭老师的到来。

郭建民: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网易教育:郭老师最近一直在全国各地讲课,非常忙碌,非常高兴您今天抽时间来到网易教育的演播室。今天我们谈的话题可能会比较宽泛,但我想都是考生和家长非常关注的,现在距离高考时间不多了,相信大家现在都在非常紧张的备考,所以我们可能会从各个方面解答大家的问题。

郭老师,您主要是教历史,我们也想知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高考特点,另外您能不能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分析一下历史学科应该怎样复习?

郭建民:我先说一下新课程高考,因为我参加了国家课题,也结识了一些专家,新课程高考和传统高考,我认为它的最大不同是由关注学习结果的考察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突出在于考察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过去传统的高考中,一本教科书,老师围着教科书传授知识,学生围着教科书学习知识,最后看你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那时候高考是一种需求考察,从高考的立意来看主要是知识立意,考察知识点掌握得怎么样,以知识立意为主。

新课程高考现在来讲已经发展到能力和素养,我们高考的立意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到现在的素养立意,考察你的学科素养。

新课程高考一般的特点有这么几个:第一是引入新材料,创设新题型,背景材料都用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往往是贴近……

网易教育:贴近时事吗?

郭建民:贴近生产生活等一些重大问题的实际。比如2010年新课程高考,理综第24题,考的是物理力学必修的大题,它考察的是学生对匀加速直线运动掌握程度,但背景材料却是博尔特北京奥运跑百米,至于文综就更典型了,尤其是地理、历史,我个人认为历史学科是走在了高考九科的最前面,它几乎全都是用背景材料命题,当然,材料中多数是用文字材料,还有的是用图片、图表、地图、漫画等形式,为什么这么考呢?我的理解是引入新材料,创设新题型,突出考察的是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所以备考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学生家长转变观念,因为材料是新的,所以学生的第一关要读懂材料,从考试大纲的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从材料里提取有效信息,提取完有效信息后调动所学的知识,再往下来讲就是归纳作答,学生答卷的过程,一个是材料你没见过,也是模拟题没有的,但平常老师在教学中应当训练学生的这种能力,考的是书外的,但知识是在课本内,所以学生答卷过程中完全是一种新的情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独立学习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从读材料到提取有效信息,到调动应用知识作出判断,完全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考核你的学科素养,考察你的学习能力,这是第一个特点,引入新材料、创设新题型、突出考察 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这和我们新课程改革是一样的,因为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在新课程高考面前靠以往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不好使了,从整体来说我认为新课程高考是在降低学生负担,但它的灵活性在增强,要求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增强,我认为这是新课程高考的第一个特点。

网易教育:郭老师我想问一下,您提到了新课程改革,您也经常走到全国各地讲学,据您了解,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推进进度有没有不一样?

郭建民:进度不一样,最开始国家是在04年推进的,当时四个省市点,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后来陆续开始推进,但新课程高考,从考试中心命题来看是从2007年,04级的学生2007年高考,山东和广东都是分省自主命题,考试中心命题的是海南卷和宁夏卷,后来又出现了辽宁,辽宁语文、数学、外语是自己命题,但文综理综各科是考试中心命题,2010年开始叫新课程高考,我认为新课程高考总体来讲是和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

新课程高考中还有一个特点是突出学科的主干知识,第一个特点是引入新材料,创设新题型,突出考察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新课程高考的特点是考核的都是学科主干知识,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在一个学科内在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交汇点上命题,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网易教育:您能举个例子说吗?

郭建民: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像历史,必修里有一个分封制,围绕分封制这个材料从不同角度考核你的认识。再举个例子,2012年的历史学科考核学生主干知识中,你只要问任何一个学生,一说必修一,中国古代史,讲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你问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用四个字概括,一般都会回答“中央集权”,2012年历史新课程卷有三道题,都是从不同角度考察中央集权,比如汉武帝的题考察中央集权,清代内阁政治体制僵化一道题,还有梁启超一道题,这三道题从不同角度都考核中央集权。必修二中一个很核心的内容就是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必修三是文化,最主要的也是考你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主流思想是中国儒家思想,有两个重要发展阶段,一个是汉代董仲舒,一个是宋明理学。

文中对记忆的要求在降低,不用死记硬背,不是不要知识,但不要你死记硬背,它对记忆的要求在降低,但新课程高考中考核你素养能力的提高。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去年2012年的文综地理题第三小题,有的基本素养比较强的学生就特别能联系实际,题目是这么考的:黑龙江和河南都是产量大省,问黑龙江的粮食商品率比河南高主要是因为什么?

这道题学生答得并不好,只要理解了商品率,商品率是自己吃的不算,卖出去的才算,要想商品率高必须要两个条件,一是产量得多,二是人口得少,很明显这个题是人口较少,我记得问我们校长,我们校长是学数学的,我问他这个题,校长说“人口少呗,吉林的粮食商品率比较高,因为吉林的人口更少。”我认为这就是最基本的一种素养,因为我理解,从新课程角度来看,现在高中各科教学都是公民素养教育,从知识角度来讲也是让你掌握核心学科的主干知识,包括有些东西学完之后过十年二十年不能忘了,要是非常非常多,让学生死记硬背,背完以后再忘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一定是突出考核学生的主干知识。

网易教育:您刚才举的例子我个人觉得也非常实用。

郭建民:这里就要消除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文科就是死记硬背,不考能力,实际上恰恰我认为现在高考命题的改革走在了中学教学、学生学习的前面,体现了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不能光去死记硬背,新课程高考要不要知识?要知识,但这个知识一定是经过转化升华的一种知识,而不是让你死记硬背,所以新课程强调的学生要研究性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你要了解这些,要是不了解,把学生都关在教室围着课本死记硬背,做套卷,这样复习的效率就低,没有真正抓住新课程的本质。新课程强调的是老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我对新课程的理解就是老师一定要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你教的目的是教会他学习,要是不让他动起来,光靠你记笔记,老师把书讲完,学生记笔记然后背笔记去参加高考,那不能这样,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

刚才我讲,突出主干知识。新课程高考第三个特点是强调综合,这个综合我指的意思是突出考核语文、数学、工具学科的应用,现在一些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得分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引入新材料,创设新题型,前面有背景材料,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没读好,语文的阅读能力非常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需要语文阅读能力,像历史学科更需要阅读能力了,阅读能力强弱是很关键的。而物理、化学最典型的是强调一种数学的应用能力,2012年新课程化学卷比较难,很多人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化学计算能力弱,所以导致学生觉得化学比较难。

还有一个特点,最典型的,你看2010年新课程高考和2012年的高考,理综第25题,这是历年理综最难的一道题,物理必修四道大题中最后一道大题,这道题是物理的电学综合题,一般都考带电粒子在磁场运动,但这里面往往要运用数学的几何知识,2010年有这个特点,2012年有这个特点,很多学生不适应,这又是一个特点,强调数学的应用。

第四个新课程高考的特点,引入新材料,创设新题型,第一是突出考核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第二个特点是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第三个特点是强调综合性;第四个特点,新课程高考的命题和立意一定是素养立意,考核学生的一种素养,在这种素养立意的前提下不是知识立意。举个例子,历史这一科现在很多人感到很难,得分比较低,历史这科在新课程高考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突出了素养立意。

网易教育:我理解历史可能更需要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郭建民:不光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新课程高考卷和分省命题不一样,分省命题中向新课程过渡,有些分省命题中还保持一些传统的东西,比如组合选择,还有逆向选择,历史立意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平移,需要知识吗?需要,因为离开了知识不行,哪个学科都有它最基础的知识,但这个知识不是简单的课本知识的平移,而是要求你对知识深入的了解,一个转化和升华。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高考题里有这样一道题说得非常好,它怎么体现素养立意的,我说一下我的理解,这是一道选择题:许仙和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成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广为流传的故事反映了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戏剧广泛传播;C、文化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很多学生没有理解,你看这道题从学生最熟悉的传说故事入手,实际上背后考核的是你了解不了解宋代,宋代最典型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城市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这是市民阶层的一种文化价值取向。从思想文化角度来讲,宋代是理学盛行的时期,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你要抓住关键词,这里面有一个“许仙和白娘子自由相恋,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这背后折射着理性对人性的束缚。有些学生选C“中国地域文化性特色浓厚”,都是发生在杭州,一个地方,哪儿来的地域文化性特色浓厚?

后来我跟学生说,第一,你没读懂材料,第二,围绕材料你要调动运用知识,很重要的能力是材料阅读能力,会从材料中获取主要信息,找出有效信息,再对信息进行筛选甄别,这样你才能答好卷,所以很明显,正确选项是“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实际上它反映了杭州市民当时对这两个和尚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是不是一种价值观?是不是一种价值取向?就是这样。

网易教育:您这么一分析这道题确实清楚了,不然即使蒙对了也不明白。

郭建民:去年还有一道非常好的高考题,很典型,第一题是这么出的: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并将“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如果光死记硬背,汉武帝设刺史加强中央集权,他怎么样加强中央集权的?课本上没有这个,引入新材料,创设新题型之后最大的一个特点,当时选项是四个:A、政权的政治和经济支柱是豪强大;B、政治权力与经济秩序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从这道题你就要读懂它背后需不需要调动知识,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材料上,汉武帝派刺史监察地方,将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背课本这道题是做不了的,如果你真正对这段历史熟悉,实际上它背后考的是汉武帝为什么要将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就是防止抑制土地兼并,为什么要抑制土地兼并?农民没有地活不下去政权就不稳定了,要造反;土地过分集中,豪强势力过大会对中央造成危险,还有,抑制土地兼并是要保护小农的,封建社会中小农是赋税的重要来源。

这道题里我们明显就能看出来汉武帝抑制豪强、打击豪强、限制豪强,将比较大的豪强迁到长安附近居住,便于监视它,要是真正调动知识读懂材料后这道题不难,正确答案选“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从材料看,汉武帝是打击抑制豪强,豪强怎么能算是它的支柱呢?如果是支柱那不等于自毁长城,自挖墙脚吗?所以A不对,B也不对,明显不对,当时政治权力与经济秩序出现严重分离,政治权力在皇帝手里,当时皇帝是政治上的巨人,经济上却很穷,D也没道理,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从材料来看,迁豪强,设刺史,这不是经济手段,根据常识也可以得出来,如果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你看历届封建朝廷,封建政府,要军队警察干什么?你说这题难,如果你要是不转变观念,死记硬背教材是肯定做不了的。

最后我在指导的时候讲学生的应对措施,这个考察的是你的素养、你的能力,你要把老师讲的内容串成一条线,我认为在最后的时候最有效的方式是认真做高考题,用高考真题做载体,然后培养你的素养、培养能力,用高考真题最后把你的知识调动起来、整合起来,这样才行。

现在的新课程高考有人不理解,为什么新课程高考不考课本呢?像我们历史没法儿考课本,因为现在我们历史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一政治文明,必修二经济文明,必修三思想文化和选修,和过去一比内容非常非常少,现在新课程改革是一标多本,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我们历史就有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还有大相象版,四个版本,一个省里面,包括北京市,这个区域用人教版,那个区域可能用岳麓版,教材版本不一样,虽然都是围绕课本写的,但版本不一样,人教版第七课《启蒙运动》,人民版《理性之光和浪漫之声》,如果不是引入新材料,创设新题型,完全考教材,第一是版本不一样,第二就会越考越死,越考越回到以前的死记硬背上去,据我所知,某省在分省命题中就考选修改革,围着课本考,课本一共九大改革,下面就有对策了,这九个改革中只要最近两三年考这个改革,学生就不学了,老师不教了,越考越死,尤其高校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要选拔学习能力强的上来,现在高校选拔强调两个“有利”,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你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要求学生一遍遍做套卷、做题,这和培养有素质的人才是不一样的,我算一线中学教师,我对现在的新课程高考是支持的,因为它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联系实际,把学习能力强的人选拔上来,引导学生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逻辑关系能力,我认为高考题很重要的一条,如果让学生按照这个方式做的话,可能就能适应新课程高考。

网易教育:您的意思是做文综复习的时候……

郭建民:因为现在历史学科中,最后几十天复习的时候一定要突出做高考真题,现在有个错误的观点抱着押题的心理,认为高考考过了就不会再考了,我们不是押题……

网易教育:现在押题挺流行的。

郭建民:押题最害人,现在用材料命题,押上也没有用啊,押上题押不上答案,所以要扎扎实实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高考真题,从刚才我举的汉武帝那道题中我们就可以得出高考的命题轨迹,以历史学科为例,它体现出:第一,考察学科主干知识。比如中央集权,2010年两个,今年有三个,都是围绕着学科主干知识考核;第二,试题呈现形式,引入新材料,创设新题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师一定要引领学生,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从历史学科中,一个是古文,一个是半文半白,一个是外文翻译的,就要差点儿。

第三个,新课程高考的特点、趋势会一直往下延伸,总体来讲在高考命题过程中是稳中有变,变中出新,二卷和前几年比明显难度强度了,一卷中学生看着题不像过去那么难了,但对历史学科素养,对思维要求的准确、精确度上明显提升了,没有简单判断式的,这题对不对、是不是,不是那样的,一般都是“这表明了”、“这意味着”,“它背后……”干扰性和迷惑性在增强,要有效考察你的历史学科思维,体现最主要的就是这个特点。

网易教育:郭老师我们想问另外一个问题,现在时间不多了,大家的目的无非就是提分,比如文科生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数学比较弱,语文比较强,在优势弱势学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怎样利用这几十天时间提分?

郭建民:我就谈一谈有效提分的三个面,我认为在最后几十天,不光文科理科生都符合,因为我是一线班主任出身,从1990年开始当班主任很多年,有效提分途径主要是三个:科学复习、科学答题和心态调整。

简单地说,这三个面中又包括三个点:第一,知己知彼,制定个性化的复习方案,这是非常能提分的。

网易教育:这个怎么理解?

郭建民:知己知彼,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规划,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好学业规划,2010到2020年教育部国家中小学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指导,里面就包括职业规划、学业规划问题,说得通俗易懂一点就是找准复习的方向,前提是“两个了解”,第一个了解,了解自己的学情,就是知己,了解自己,我是谁,高考这些科目中哪一学科是我的强科,哪个学科是我的弱科,我得清楚,理科生,语数外理化生,哪个是我的强科哪个是弱科,就一个学科而言,哪个模块,或者再说一点,哪一部分是我的强项,哪一部分是我的弱项,文科生总是说我数学不好,你数学不好是代数差还是几何差?几何差是立体几何差还是解析几何差,差在哪个面你要清楚,这是第一点,一是了解学科,强科弱科;第二,了解强项弱项。第三,还要了解自己,形成弱项的原因是什么。四个孩子,数学可能都差在函数这部分,第一个孩子属于概念问题,概念没搞清楚,第二个孩子属于计算能力差的问题,第三个孩子可能出在马虎问题上,第四个孩子平时不差,一上考场就差,心态问题。

以马虎为例,我就曾经总结了马虎的八种成因,孩子马虎,怎么样避免马虎,你光说“考试认真点,不马虎”,没有用,你得找出原因,有的孩子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有的孩子是一种原因导致的,有的是性格问题,有的是答题技巧的问题,还有的是学习疲劳的问题,还有的是心态问题,当心理压力大的时候,从心理学来讲人的视野就会变狭窄,视野变狭窄,对人的认识就会有偏差,就需要靠调整心态来解决;孩子如果是疲劳问题,连续复习,晚上熬夜,睡眠不足,这时候孩子往往容易疲劳,有的是心理疲劳,有的是生理疲劳,还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司机疲劳驾驶还出问题呢,何况学生。

网易教育:您刚才提到了三个了解的方面,之后呢?

郭建民:这是我说的了解,了解自己的三个方面,了解自己,叫做“知己”,第二个方面是“知彼”,我认为这方面有四个了解,从知己方面要了解自己的学情,三个了解,知彼这方面要四个了解:首先是了解高考各科的备考复习规律,学科不同,备考复习规律也不一样,比如语文学科,这个学科的特点离教材最远,语文学科不容易往上涨分,短期突击不容易奏效,所以语文学习复习要尽量往前放,这是一个问题;比如数学,光做题不行,做题还不能陷入题海战术,做题要巩固概念,它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通过做题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地理学科没有图不行,一定得有图,图包括很多种类,以等高线图为例,这在地理学科里非常重要,这是第一个了解,了解学科的复习规律和特点;第二个了解是了解试卷结构特点,比如理综,理综的特点是什么呢?21个选择,先是6个生物,7个化学,再接着8个物理,6、7、8当中,21个选择题,每个6分,生物打头,化学,然后是物理,物理选择中,以前它是不定向选择,今年考试说明明显变化了,八个选择中有单选,有多选,这是今年新的变化,考纲中物理就有这个变化,21个选择题,接着是4道物理大题,24、力学综合,25是电学综合题,这是物理必修,化学必修,生物必修,物理选修,化学选修,最后生物选修,很明显,生物两头,物理在中间,很多同学不了解这个的话就很难制定适合自己的答题策略,以至于答不上卷,有的孩子理化生分着考,他考了200,合在一块儿第一次模拟考试考了130,少了70分,不会合理分配答卷时间就容易出问题,你看这里面规律性的东西,我在全国各地做过调研,理综和文综相比,为适应全国新课程卷的地区,理综和文综比,理综一定往上提分,文综几乎不提分,这孩子理综平时200,高考的时候可能达到210、220、230乃至更高,这孩子要是文科综合高考答200,高考的时候可能是210,可能220,还有可能是190。

我指的有个前提,全国新课程卷,理综的提分一定高于文综,而且高出文综一大块,这也说明我感觉文综综合科比语数外从新课程的角度变化更大,江西、辽宁、湖南、湖北语数外都是自己命题……

还有第三个了解是了解试卷的难易特点,这也有规律性,从全国卷来讲,数学第16题历来比较难,理科最难题一定是在第21题,导数应用,文科第21题解析,规律性的东西,理综最难的题三科当中物理最难,最难的题在25题,第一题生物细胞题历来最简单,这都是规律性的;

第四个特点我刚才已经说了,了解新课程高考的特点,做好这些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规划了,这个复习规划主要包括三点内容:

各科时间投入的比例,根据自己的考勤,根据自己的学情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规划,为什么这么说呢?高考是总分战略,但现在教学是老师分科教学,基本上老师各管自己一科,很少有数学老师关注孩子的英语成绩,同样,语文老师也不关注孩子的物理化学成绩,老师不负责任不出成绩,老师过分负责,过分发卷子学生疲于奔命,也不出成绩,这里面就要分析分析,能够在最近几十天上分,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哪部分上分多就了解哪部分,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做好各科时间的分配,在往下的不到60天中数学占有多大比重,语文占有多大比重,英语占有多大比重,各科占有多大比重,我们说有学习方法,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要有一个根本的、总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作息总调度室,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班主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学生花比较少的时间学我的历史,文科生主要是抓数学、抓英语,这样他才能取得成绩,这是第一,各科时间分配。

第二,重点复习内容复习什么,对于大多数学生要遵循的复习基本原则,基本规律,中等左右的学生,中下等的,重点解决什么题呢?这题我会,为什么没做对,做对了为什么没得全分,如果这方面解决得好,你在这方面就能高效复习,保证提分,这是备考复习策略一,第一个点,制定自己的学业规划,因为这种有针对性的复习比泛泛的复习效率一定高得多。

第二就是演练真题,提升能力,刚才讲过了,就不多说了,高考现在考能力,考素养,能力素养的培养需要载体平台,最好的载体平台,要为这几年的高考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以理科生为例,课本怎么讲的,高考题怎么出的,高考题怎么跟教材结合的,参考答案怎么做的,我是怎么做的,一般老师讲最后备考三把钥匙,一,考纲;二,真题;三,教材。这三个做好,你就能有效上分,这是我谈的第二点。

第三点,在复习当中涨分第三点就是多动脑,多思考,多总结,多反思。新课程高考突出考核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所以学生要多动脑、多思考、多总结、多反思,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模拟考试,模拟考试主要是模拟临场经验,模拟答题技巧,一个优秀的考生应该是通过模拟考试模拟临场经验、答题技巧和心理,考前时要有个预案,事先有个计划,考后要反思总结,这个选择题我用多长时间,合适不合适,毛病出在什么地方,一模不行二模找,二模不行三模找,考试时不要频繁看表,要掌控自己的考试节奏,这种感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训练出来的,所以进行模拟考试的反思总结特别重要,我认为现在复习低效一个重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模拟考试多,考试很频繁,但是通过考试学生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改进措施少,这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我们有模拟考试没有模拟命题,我们模拟题的质量和高考不同质,达不到高考题那样,目前各地的模拟题,包括我自己我也感到我命的题也达不到高考题的水平,跟高考题比差距很大。

网易教育:但他们还得进行题海战术。

郭建民:题海战术是不对的,拿高考题来嘛,我用高考题来训练学生,那不就好多了嘛,这不光是我说的,上网查一查,北大的严老师,南开大学的段老师都提出这个,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就是历年高考题,很多大学老师都强调这个,研究高考题才能预测高考题,实际上很多都愿意抓信息,最好的信息在哪?就是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我认为最后考纲是你复习的方向,高考试题是最好的资源库,要在资源库理不断进行挖掘,多动脑、多思考,实际上我认为考生通过模拟考试暴露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你不断向大学校门迈进的过程。

网易教育:您说的第四个方面是?

郭建民:我讲的是科学复习中的三点,一是制定学业复习规划,二是演练真题提升能力,三是通过反思总结有效增分,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方面,科学复习涨分,又具体分为三点。

网易教育:我们刚才所有聊的其实是关于高考生自己需要把握的,听起来确实挺复杂的,现在考生在新课程的推荐下不光要学习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素养,似乎比我们那时候难很多,现在家长很关注高考,毕竟一家一个孩子,我们之前也有请老师来谈高考阶段家长如何助考,郭老师您一定是家长,也培养过一些……

郭建民:之前我做过家长,更主要的是这些年,我当了22年班主任,一个人当两个班的班主任有四次,怎么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科学助考,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觉得家长要想做到科学助考,要做到以下几点:

家长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认为家长要做好有以下几点:第一,做学生学习的总调度室,要站在总体角度来把握,你要让数学老师关注孩子的语文成绩很难做到,所以一是靠班主任,一是靠家长,再就是孩子自己找准复习方向,再就是家长帮孩子减压,帮孩子调整心态,因为孩子心理紧张一半来自家长,首先家长要在科学助考中注意几点:第一要学会换位思考,我碰到一个家长跟我说,郭老师你得帮帮我说,我说怎么了?“我的孩子现在不学习了”,我说不学习有什么表现吗?他说现在孩子回家之后早早睡觉,几点睡呀?说他十点半就睡啦。我说十点半睡觉正常啊,有的孩子身体好学到11点也无可厚非,但不提倡学到12点以后,但孩子10点半睡觉很正常,只要平常效率高就可以。你知道家长怎么跟我说?郭老师,你不知道我们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说,鼓励班级的学生学到下半夜两点,我说学到下半夜两点不正常,怎么正常的向不正常看齐呢?首先家长要换位思考。

我记得我在培训老师,包括开家长会的时候说,咱们将心比心,假设你是学生,我们成人一天让你坐10个小时,有个十天半个月的很难受得了,开会五六个小时都受不了的,我们想想,学生呢?一天何止十个小时?而且最关键的是有的学生几年都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关键的是啥问题,他们在学习中很重要的一条,在高三阶段,尽管他努力学习了,但成绩还上不去,有时候成绩不进反退,这是他最痛苦的,所以家长要换位思考,反正我在当老师的时候,我是教历史的,我给学生下10条你能记住6条,我就给你5条,剩下的你做点儿别的科好不好,所以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是在减负,从高考提倡来讲也是减负,但你要是不了解新课程的真正特点那也没有用,你的目标有时候是偏的,所以我认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由于过度逼着孩子学习,中国教育成就非常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从发展规划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什么重视呢?在中学里面家长、教师过多剥夺了孩子的时间,我听说有个别地方的学校两周放一次,有部分学校拼命做卷子,三年课程一年半就结束了,然后就做半年模拟卷,做题对答案,做题对答案,这种低效劳动大量存在,逼着学生苦学,苦学过程中家长、老师和孩子灌输什么呢?“孩子好好考,考上大学就好了”,学生抱着很大的希望,等于是远处挂个虚无缥缈的大饼,“考上大学就好了”,结果到大学之后,中学这种过度的紧张,大学过度的“松”,大学的松不是松,我说的松是带引号的,大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但这之间的衔接做得不好,所以形成“大一疯,大二松,大三懵”,要找工作的时候着急忙慌,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在高中要培养什么人才,为人才一生的发展做好典籍,现在非常可喜的,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已经在一些中学里开展先修课程了,你考上大学算学分,这是一个,而且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中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指导,做好这个衔接,其中包括学业发展指导,职业发展指导,还包括心理发展指导。我觉得,做好高中和大学的衔接,这非常重要,因为这点非常非常重要,我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经常跟家长讲一句话,孩子考多少分重要不重要?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段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正是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过度,要让孩子养成积极的品质,学会对别人宽容同时对自己宽容,不苛求自己,这样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这样说不等于高考成绩不好,目前我的最高纪录在全国还是有一席之地的,因为我带五个六个班的统招班,当年高考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七第九,最关键的是,学生到大学之后努力学习,这样利于在大学中成才,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咱们现在看一看,起跑线固然重要,终点线不是更重要吗?

我是38岁自学心理学的,后来我确实给心理教师培训,我讲的是考前心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经转播过,包括我现在还在东北师大担任心理学客座教师,带研究生,所以更多是强调一种心理学理念,这非常重要。再回到家长这块来讲,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带有普遍性,不太好,在考前,家长老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夸别人的孩子,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这样不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会给孩子压力。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家长找我,虽然他对孩子过度关心,最后也导致孩子心理压力大,有个家长跟我聊,“郭老师,我跟孩子说好好考,考好是你的,考不好是我的,我的孩子为啥紧张?”我就问他,你每天回家以后你是不是走路都非常轻,他点头。我说你和你爱人说话都小声,像搞地下革命工作,他点头。我说孩子在那屋看书,你是不是一会儿送杯水,一会儿递个苹果。我说你搞出这种恐怖的气氛就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你太低估孩子的智商了,他说那怎么办?我说你大度一点,孩子考学你不要管得过多。

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家长不会掌握和孩子的沟通,我认为家长要掌握和孩子的沟通技巧,沟通技巧就是少说多听,甚至只听不说,孩子这时候烦你你不能跟他烦的,他跟你说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宣泄,因为你是最亲近的人,所以你不要横加指责,更不要多说,现在往往是家长说得多,同时家长在科学助跑中还要为高考志愿做好准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总之在家长助考问题上,我觉得家长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既要服务到位,又不能越位,现在家长要开始认真做好准备,但最后的决定权要交给孩子,毕竟是孩子上大学,你的角色是参谋,不是司令,我觉得家长助考准备越充分可能越好。

网易教育:现在很多校园开放日都是家长去。

郭建民:再就是掌握调整心态的最基本的方法,比如以往紧张源、多用正面语言、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这样一些给学生减压的方法,让孩子降低期望值,对学习差的孩子做目标分解,第一步达到什么情况,第二步达到什么情况,第三步怎么做,这样可能会更好一些。

网易教育:刚才我们聊到心态,高考前一段家长学生都非常紧张,但很多学生在高考完之后就相当于给人生放了大假,各种疯玩,这种情况也导致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大一疯”,像您说的这种。

郭建民:对,就是前面的过度紧,后面的过度松都不对,我认为前面用不着过度紧,但后面的过度松我觉得也不对,包括大一就没人管了,那不对,这就说到了生涯规划的问题,孩子要做一个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我想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环境条件允许我做什么,从长远的观点、长远的角度来规划自己,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网易教育:有一个问题,关于高考志愿,还有您提到的学业规划,我们之前已经在三期节目中谈到了,想问您一个问题,比如家长在报考学校的时候需要参考大学排名吗?

郭建民:可以做参考,但是不能做依据,各种大学的排行榜,我曾经应《中国教育报》文章写过一篇文章,“大学排行榜能否靠得住”,应该说大学排行榜有它一定的意义,他可以做一下参考,但不能做依据,比如2012年研究生学科排名,这是国务院公布的比较准的,排行榜的问题,我认为只能做参考,不能做依据,你看,各种排行榜现在非常多,权重不一样,它就带来一些差异,比如有的学校在这个排行榜上排多少名,到下一个排行榜上又差出一块,有个权重的问题,这里面我个人的感觉,可能我保守一点,我还是比较相信官方数据,在中国的情况中,我们国家和别的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我们13亿人口这么庞大,靠单独几个人做这么准确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难的,一项权重指标一差就可能差出很大一块,比如有些排行榜,学科门类齐全,分就非常高,有些专门院校,举个例子,中国传媒的传播专业很强,但像北邮,它在邮电行业是非常强的,通信方面北邮是比较强的吧。

我首先承认,排行榜的产生有它的意义,但在目前情况下家长只能做参考,完全要把它当做依据我认为这不合适,不光这个不合适,仅凭分报志愿我认为也不合适,因为在报志愿的过程中,分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不能把它当成唯一,一定要多种因素综合考量,现在有仅凭分报志愿的,还有按照职业找专业的,还有按照人的终生发展、终生规划找专业的,因为未来发展方向不一样,高考志愿走向就不一样,第一个孩子想出国,第二个孩子想就业,第三个孩子想考研,第四个孩子想去香港和台湾地区读书,再加上个人的个性特征不一样,填报专业就不一样,所以填报专业挺忌讳求同的,而现在最大的问题恰恰是求同,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

网易教育:我们刚才提到了备考和报考,最后是应考,到6月的7、8、9三天,您觉得在当天怎样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做不到超常发挥也能做到最好正常发挥。

郭建民:7、8、9高考怎样保持良好的状态,首先第一点,睡好觉,你不能平常熬到半夜12点,到6月6号晚上再想睡好觉,那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提前学会科学用脑,调整生物钟,离高考还有50多天的时间你可以学到11点多,但我认为不能学到12点以后,我就碰到这个学生跟我说,郭老师,我回家以后先是很困,先睡一觉,等到半夜再起来看书,越看书脑瓜儿越好使,做题非常有思路,后来我就跟他说,那你白天呢?“白天有点儿困”,我说你晚上有思路,半夜有思路,白点发困,你有能力把高考时间改成半夜吗?所以要调整生物钟,生物钟非常重要,让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3点到5点,这时候是自己精力充沛,思维最敏捷的时候,这非常重要。

你说要抓个状态,第一,通过复习抓状态,最后几天、最后一周的复习,你要明白,这时候复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分,不是为了涨分,你在备考复习的时候主要有两项任务,比如五十多天,一方面是涨分,一方面是调整状态,这时候五十多天涨分是最重要的,随着离高考越来越近,比如离高考就剩三天的时候,这时候复习涨分不是主要目的,怎么通过复习来调整自己的状态,这又变成第一位的了,特别是到最后一天看书,通过做题更是为了调整状态,这时候调整状态,有的家长恰恰不懂这个,孩子还有两天上考场,拿着重点中学的题过来,孩子是普高的,题拿过来一看,孩子很多都不会,那不是让孩子乱了阵脚吗?造成孩子心慌,从复习来说,应该要减量,做题可以涨分,但更主要的是调整状态。

第二,复习内容也有侧重,学生什么时候紧张?刚进考场要答卷,坐那儿坐着,老师马上要发卷,要答卷没答卷的时候是他最紧张的,等到发了试卷,刚开始答的时候紧张,答几道就不紧张了,为什么高考第一科是语文,不是数学或物理呢?语文这学科考完之后一片乐呵,不管答得好不好,都自我感觉良好,但数学物理有几道大题不会做那就不行,为什么要提倡做高考题呢?高考题的编排特别特别合理,以数学为例,这些年一般第一题几何,第二题简单复数,第三题有的时候是统计,有的时候是函数性质,考这些东西,你发现没有,高考题前两个题的选择题一定比后两个题的选择题简单,这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看难题也是,第一问一定简单,第二题才难,所以高考题是什么特点呢?入门容易,得分不容易。

针对高考题前面比较简单的特点,学生高考答卷紧张的特点,复习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强化刚开始这块让它变成你的强项,比如从生物开始,生物第一题一般是细胞题,数学简单复数这块变成自己的强项,文综从地理开始,2011、2012年新课程卷都体现了一种人文性,2011年考的是汽车,日本福岛核电站汽车的题,2012年考的是农业的题,要让这个变成自己的强项,开始的时候稳一点,慢一点,只要前两三题做得对,自然而然进入状态就容易答得好,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调整心态,还可以通过答题技巧来调整心态,这又是能往上上分的重要的增分点,实际上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考生答卷的过程就像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一样,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哪块取,哪块舍,都应该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但是现在多数学生没经过训练,不知道不了解这个,答卷的时候,多数学生呈现这样一种状态,答前面的时候老担心后面答不完,答后面的时候还老纠结前面答得对不对,我就碰见考生咨询我,“郭老师,一模第四题第五题B和C我较不准,等到我答物理化学还在想B和C呢”,你心不静怎么能答好呢?所以一定要制定好答题策略,总体来讲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个人认为在制定答题策略的时候,在定目标的时候,要相当于自己的水平,或者是略低一点点,这样有利于状态的发挥。

举个简单例子,数学110分的考生,我给他定位就定位在105、108到110,新课程理科生21题导数应用就可以放弃,重点答好前面的填选,12个选择题、4道填空,1个5分,填选是80分,能保65分就可以,65到70,要是做题慢的话可以不做第16题,因为历来数学这道题特别浪费时间,我可以先做17、18、19,在前80分填空选择这块确保拿到65到70分,然后重心放在选修的10分,一般非常简单,几何不等式,10分拿到了,这就能达到80分左右,然后还有一个重心放在17、18、19,一般是三甲函数,数列,18题概率,19题分析几何,把这三个题拿来就一百一十多分了,这样你就不会特别心慌,当你完成这个任务,达到105、110,完成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喜悦,我想这时候没有交卷吧,定的目标一定要适度,自己能达到,达到之后你有一种什么感觉呢?再往下做你是白捡的了,做一点捡一点,捡一点高兴一点,高兴一点再做一点,这时候你思想很放松,在你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思维就非常活跃,没准儿能答到120多分甚至冲破130,反之,如果你是110分实力的学生还想着答130,150,前面卡一点就闹心一点,再卡一点就再闹心一点,连着闹心几点时你该会的题也不会了,所以答题策略非常重要,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得分数,一个学生一定要知道高考卷哪是我答的,哪个不是我答的,哪个是我力争要拿下的,做题顺序应该是从前往后,先易后难,先熟题后生题,得分策略应当是简单题全做对,中档题不浪费,遇难题尽力争,做不上不发蒙,有个答题策略以后有个最大的好处在于事先你定放弃,在考场上突然做不完给人的心理压力是不一样的,这样能有效调整自己的心态,总体策略是做完一卷就涂卡,涂完卡再做二卷,这样效果比较好,答题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两点,一个是不能在个别小题上纠缠太多,原计划3分的小题你用了5分钟做不出来,越做不出来越舍不得扔,越着急越做不出来,最后你用了10分钟做对了,这道题原来是3分,不管做对没做对,就算做对,你整体上也失败了,多花了7分钟,阵脚还乱了,可能丢的分更多,所以一定要合理分配答卷时间,照顾全局。

这里面比较难操作的是综合科,比如理综、文综,现在历史成绩第一,都抱怨历史题难,我认为历史课中是反差最大的,原来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现在突然历史离开教材了,表面上离开教材,实际上考的还是教材内部的东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新课程把历史放在最后了,而需要答的政治在中间,政治当中如果学生不懂答题技巧,大多数都是抄课本抄很多,以至于没有时间答卷,同样的道理放在理综,主要是生物,实际上最后的题并不难,但学生没有时间答卷,像理科综合这块来讲,我个人认为,有学生咨询,化学老师说先答化学,生物老师说先答生物,你说我先答啥?我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一模理综(尤其物理)考得不好,找人指导,这位老师是教化学的,他说你二模先做化学,没想到二模化学偏难了,这孩子又痛苦得够呛。后来问我,我说我是教历史的,我认为理综的答题顺序,学生要自己分析,物理特别强的学生从前往后没问题,要把握原则,物理中等的孩子,做完客观题再做主观题,22、23做了,24题也可以做,25最难的一道题把它放着,先把别的做了最难的来对付它,物理特别特别差的孩子也可以做化学生物,这是因人而异,但有两个原则必须牢记,第一个原则就是做完一卷涂卡,这个必须牢记;第二,不管采用哪种方案,脑子里必须有个全局观念,绝不能在一个地儿上,由于不合理分配时间太多顾此失彼,为了一个地方的得分影响全局,影响全局观念是不行的,从答题角度来讲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有时候高考押不上题,押题也押不上答案,最典型的,除了历史这课来讲,2012年数学比较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学生面对的是新材料,题型是新的,套题是不行的,所以心慌,处理问题的能力又比较弱,后来我在云南昆明讲学的时候就聊,实际上应该借用一个数学思想转换,最后复习的时候老师应该训练学生一种能力,把陌生的问题变成自己熟悉的问题,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这样好一些,但有时候难免考前大量训练,似曾相似的题,学生看着擦边题往往两个心理活动相伴而成,先激动,后紧张,监考老师一看,学生手拿着卷有点儿抖,眼睛放亮光,那肯定是他有熟题了,紧接着你发现他目光漂移,紧张了,先是激动、兴奋,接着就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受原题思路的影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后来我就送给学生六个字:遇熟题,找差异。这里面最典型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是2002年有一道高考题非常有意思,那年有一道理科先生物,后化学,物理在最后,物理有个27分的电学综合题,当时有个老师叫烧绳问题,连线问题,解那道题,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时咱们有一个辅导资料,很多学生都做过,辅导资料的题和这个题一样,字母都一样,一个三角形,上面是O、A、D,但原题是让你求底边AB,高考的时候变成了求斜边,求OB,结果就这么一换,很多学生失误了,以黑龙江为例,那很多男孩失误得非常厉害,那年黑龙江第一名、第二名全是女孩,搞竞赛的孩子。你想一想,27分的大题,一般物理最难,高考当中一看他做过,题型一模一样,你看他得多激动啊,一激动一紧张,受原题思路影响,再不审题,实际上高考考的是斜边,以前我在备考研讨会上经常说这道题的案例。

2003年我认为是最难的高考题……

网易教育:我是2003年考的,文科,很多学生做完数学都哭着出来了。

郭建民:我如果没记错的话当中有一道小题是第二题、第三题,考一道复数题,非常简单,但丢的分绝不是5分,难到什么程度,黑龙江那年600分上的人数是252人,理科,一批分数线是476,而到2007年一批分数线都达到五百七八十分,600分以上的人数接近8000到10000人左右,2002年的时候黑龙江理科600分以上的人数2600多人,但这一年252,你要把2003年的高考题拿出来和2003、2004年一看,题目稍难一点,但绝不差这么大,我认为真正试题的原因不到30%,更多是心理和答题技巧的问题。

先从心理上说,2003年非典,大家一致认为今年题要简单,学校社会舆论,认为非典题一定简单,结果题出来后不简单,学生发蒙,模拟考试有时候稍难一点,我认为对学生是锻炼,不是坏事儿,但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也有它的弊端,以前的理综,2002年是拼盘式的,先生物、后化学,最后是物理,但2003年物理前置,你想想,物理一前置,学生一接过来,原来预期题会很简单,结果不是很简单,把它放前面来了,又一个紧张,以至于很多时间学生纠缠在物理上没有时间答化学和生物,导致失分,2003年试题当然占一部分原因,更主要的是临场经验,答题技巧的问题。

我经常讲,高考比拼的既是知识、能力、素养,还比拼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这一点非常重要,不是简简单单考你知识,还包括心理素质,所以学生应该重视自己的心态调整。

网易教育:我觉得郭老师讲得非常实用,很多内容我们高考的时候不太清楚这些。

郭建民:我本身是下过乡、当过工人,79年考上东北师大,上浙大心理系进修一年,88年进学校,1990年当班主任,我当班主任时学生成绩非常好,学生不用功你要调动他用功,要研究,我到北京就会买一些书,学生不会志愿我又研究志愿,和学生共同成长,一步步走起来了。

网易教育:所以您现在是专家。

郭建民:谈不上是专家,就是一个一线教师。

网易教育:我们以后还有机会谈更多高考后的内容,今天的《导师公开课》先聊到这里,回头我们也希望网易网友登陆网易教育频道查看郭老师今天讲课的内容,谢谢您今天来到我们的演播室。

郭建民:各位网友再见,祝各位考生在最后阶段找准复习方向,完善答题技巧,调整好心态,考出理想的成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