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慈讯网 记者:宋厚亮

王石:民企财富到底算谁的?

经历了2008年的捐款言论风波后,王石变得更成熟了。他认为,企业家现在掌握着主流话语权,应该在社会改革上进行推动,体现公民的责任

自从去美国哈佛大学求学,王石很少回国。2月底,他难得地回一次国,是为了出席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在论坛上,他演讲的题目是:自我更新。

他是一个不停地自我更新的企业家。61岁之际,在用十年时间由企业家“更新”为一个业余登山家之后,他再次自我更新为“哈佛学子”。他选择去哈佛大学读书,并非装装样子而已,他真的像年轻学子一样,非常认真地泡在哈佛校园里。

甚至私生活上也表现出自我更新的迹象。最新一次令王石攫住公众眼球的,是关于他离婚并与31岁女演员田朴珺恋爱的传闻。在这次公众讨论甚嚣尘上之际,他选择了得体的沉默。而上一次令王石成为超级舆论焦点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他关于万科员工捐款的言论,他被卷入公众舆论的漩涡之中,成为一个“国家危难之际逃避责任”和“为富不仁”的负面典型。那一次,他没法选择沉默,只好掩藏自己的本色,公开认错道歉,承认自己言辞失当,表现“很青涩”。直到五年以后的今天,他才以不同的口气回顾那个事件,并表达对这个社会的公民意识的忧虑。

接受《中国慈善家》专访的前夕,王石正抓住空隙时间阅读一本叫《模范公民》的小册子——这是1933年出版的国民初级小学生课程读物,由他的朋友邓康延重新加以整理后出版。这本小册子吸引了王石,在赶赴采访地点的堵车路上,他阅读的一篇课文是:《我不盲从,不随声附和》。

不盲目的特性,及自我更新的强烈意识,贯穿在这位现年62岁男人的人生里,使他积累起企业家、业余登山家、公益人等多重身份。在一个“无关系不商业”的社会中,他高调提出“不行贿”,靠强烈的市场意识,打造起了全国最大房地产开发品牌——万科。至于2008年地震期间的“万科员工捐款10元为限”言论,在遭受大众狂批的氛围中,那种不随声附和、坚持量力而行的理性光辉,自然也遭到极大的忽略。

而经历了2008年舆论事件的反思后,作为“公益人”的王石,视野更宏伟了,在社会改革领域里,他既有大胆的想法,也有积极的实践。

“企业家应该推动社会改革”

“在一个民族需要激情的时候,我说了句理性的话。”2008年汶川地震,万科员工共捐款200万元,王石发表言论,认为员工捐款应该量力而行,“以十元为限”。此话一出,犯了众怒,万科股价应声下挫。后来,王石亲自公开道歉,并且万科又追加捐款1亿元。

五年后再度提及此事,他的回答平静。“2008年我遇到那种情况,压力非常大,负面舆论大,心里想不通。但现在再回过头看,那个事反而比较简单。在中国做公益,公共空间本身不够大。传统的中央政府大包大揽一切,民间的公共空间很窄。现在到了公民社会,更多的公共空间由民间来做。既然是走在前面,言论对错是一回事,本身就会遭到质疑、误解。”

随着中国慈善界一些乱象的出现,已经有更多人理解了王石当初的理性态度。但王石并未停留于此,他仍在反思自己,寻求自我更新的方向。

“改革到现在,政治改革由政治家、学者他们考虑和推动。作为企业家,现在又掌握着主流话语权,我们应该在社会改革上面进行推动。”王石说,“所谓社会改革,就是不但把自己的企业做好,还要体现公民的责任。”

“如何让社会更美好?我们是抱怨呢?是等着‘中南海’来决定、来改变呢?还是首先从我们自己做起?如果每个人都做起来,社会自然就改变了。能力有大小,你尽自己的能力,你是企业家,当然要尽企业家的能力。不要更多地想着,这应该是别人做的,应该是上面做的。”王石说。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股涓涓细流。”喜欢登山也喜欢漂流的王石这样感叹。

“财富得到尊重才有推动社会的热情”

相较于30年前向美国学习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的巨大热情,对于通过慈善手段推动社会改革,更多企业家的态度是犹疑未定。

两年前选择到哈佛大学留学的王石说,“就社会现状来讲,中国现在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他认为,美国当时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化问题、贫富悬殊、污染和贪污腐化,这些社会现象和当前的中国类似。为了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美国的企业家担负起了责任。洛克菲勒、卡内基等富豪主动捐出财富,成立各类慈善基金会,推动社会建设。

中国企业家的财富积累在21世纪呈几何级增长,他们是否会像洛克菲勒、卡内基一样捐出财富,并将其转化为推进社会改良的社会影响力呢?

王石并不看好,他说有待观察。个中最大原因是财富是否得到尊重。在美国,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非常清楚;而中国则不然。

“民营企业创造的财富到底算谁的?这是很含糊的。当然,在法律上非常清楚,是个人的。但在观念上、本质上是很含糊的,就是个人的财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个人财富没有得到尊重,那就不是他的,他考虑的就不是捐出去,不能没把握就捐出去。确定是他的,他才能决定捐或是怎样。”

2008年王石“捐款”言论事件所体现的公众对待财富的态度,令王石感到有些担忧。“大家对我的那种态度,那样的轩然大波,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应该捐啊,你不就赚俩臭钱吗?现在国家有大灾难,你不捐谁捐?这个逻辑很简单。这是很可怕的事情。”王石说,“所以企业家赚钱时战战兢兢,不会捐出去,而想办法转移出去。为什么现在有移民热?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2011年,福建的民营企业家曹德旺捐出了价值35.49亿元的股份,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不仅在中国开创了股捐模式,也是捐赠数额最大的一位。但在王石看来,最起码在未来20年到30年之间,像曹德旺这样做慈善的民营企业家只是个别人。

下一页>>

王石:财富比不上曹德旺 但都坚持公益事业

!

相关新闻>>

王石:中国需要企业家精神 请企业家不要移民

委员曹德旺:有担当的企业家不会移民

走到公益事业台前的行动者

与曹德旺这样的财富大亨相比,王石的财富就少得可怜,他从未登上各类富豪榜,仅仅拥有市值5000万元左右的万科股份。在参与社会改革的方式上,王石显然不会走曹德旺的道路,更不会走大多数企业家所选择的沉默应对的道路。

2004年加入阿拉善生态协会,是王石作为一个企业家试图参与社会改革的最早尝试。最初他是被创始人刘晓光拉进去的,门槛不高,一年交10万元会费,连续交10年。

在这个为内蒙古阿拉善盟治理沙漠化的公益NGO,王石的态度很快从消极转为积极。他对环保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兴趣,经过竞选成为第二任会长,后于2008年卸任。

阿拉善生态协会拥有100多位企业家,既有大陆的,也有港台的。王石承认,参与这个组织,让他对公益有了较多的认识,尤其是从台湾籍会员身上所学甚多,因为台湾企业家有着更强的公益文化和更丰富的公益实践经验。

从2008年“捐款”言论事件中,王石看到了他的社会影响力比他想象的要大,企业的影响力也比他想象的要大。反思之后,除了说话更加慎重之外,他开始更积极地扮演一个公民的角色,而不是一个仅仅知道赚钱的商人角色。此中,他找到了推动社会改革的感觉。

30年前,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王石来到广州,在政府工作了短短几年,然后抛弃了铁饭碗,选择即将造就神话的深圳特区,扎进创业的浪潮。20多年后,他把万科带向了千亿元规模。如今,他推进社会改革的事业也选择在了这里。

2008年后,王石发起成立了万科公益基金会,接着又参与发起了成立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和深圳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他承认,这与他参与阿拉善生态协会有着因果上的联系。

2011年1月,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成立,宣告它从李连杰时代公募基金会旗下一支专项基金,转变为中国第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创始人李连杰功成名就,选择退隐。王石则走到台前,担任壹基金执行理事长,他还把在阿拉善协会的老搭档杨鹏一并找来,担任他的秘书长。在他的主导下,壹基金开始借鉴阿拉善协会的多年经验,在转型中阔步发展。此后,尽管在美国访学,但只要是壹基金的重大活动,他都要专程回国参加,以示支持。

2012年7月,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成立,一个新的民间公募基金会诞生了。王石是发起人之一,担任基金会的联席会长。他表示:“我们现在就要行动起来,不仅仅是保护深圳的红树林,还要保护浙江的、福建的、海南的、广西的,而且保护好我们的绿色环境,这是我们的行动。”

接下来,王石说,万科要成立一家慈善性质的儿童医院,已考察美国、泰国等国家。一旦建成,将是继李亚鹏成立的嫣然天使医院之后的国内第二所慈善医院。

王石对外坦陈,他这几年在公益事业上比较活跃。但他又表示,这样的身份有点尴尬,因为他是企业家,原本应是公益事业的幕后人,却走到了台前,亲自推动着公益事业向前发展。

也正是凭借这种有点尴尬的身份,他才使人们得以看到,一个有心于推动社会改革的企业家,到底可以走多远。

在王石周围,已经聚集了一批企业家,以他为中心,以阿拉善协会、壹基金、红树林基金会为平台,推动环保,推进社会与环境的良性发展。

在王石行动的同时,也总有质疑的声音,认为他并没有多少贡献,反而获得了慈善家的名誉。他并不争辩,只是感慨:“也许我们改变外部环境的作用微不足道,但通过推动参与环保活动,我们改变了自己。”

《中国慈善家》/慈讯网 记者:宋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