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4月27日电(记者叶前)“中大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和谐的气氛,宽松的学术环境,任人自由发挥。我们做的是自己想做的,而不是别人要我们做的。”这是2012年从美国归来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勇对自己服务的学校的直观印象。

回国前,36岁的赵勇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从事有关细胞衰老的研究,并获得美国衰老研究联合会颁发的优秀博士后奖。对他而言,能够获得支持以继续自己的研究项目,比单纯提供经济补助更有吸引力。

中山大学很快为他筹建了“细胞衰老和癌变研究室”。他也成为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靶向特异性抗癌新药和疫苗研发”的核心成员。

“这里给我提供了更包容的学术氛围和空间。这也是我愿意回来并喜爱这里的原因。”赵勇说。

中山大学副校长魏明海说,学校逐渐形成了“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对优秀人才尤其重视引进和培育。一方面充分发掘现有优秀人才的潜力,努力将其打造成学科带领人,在学术领地有所建树和创新突破;另一方面,为青年教师提供有力的科研保障,80%以上的教师能享受到学校提供的科研资助。

学校提出的“以制度激励人,以学术氛围吸引人,以资源保障人,全面创造适合创新人才引进与成长的宽松学术氛围和良好学术环境”的人才工作要求,对那些以学术为生存方式的学者,给予良好宽松的学术环境和生活空间。

中山大学2001年正式启动“百人计划”,在着力引进顶尖学科带头人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同时,重点引进35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建设后备人才梯队。在人才引进方面专门开通“个案快速通道”,由校长和专家组亲自面试、考核,快速、准确地“相马”,防止错失人才。

“百人计划”先后引进440多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比在50%左右,近3年更高达80%。目前,中山大学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已达49%,其中有72人获聘教授职务。

中山大学人事处处长骆腾说,这批青年人才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潜心于学问,把学术的进取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追求。

在学术共同体的氛围中,一大批青年教师入选国家和地方的各种人才项目,独立承担国家和地方重要教学和科研项目,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