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教育独家策划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日话题:弃名校 在家门口读大学

人物:李小沛 河南工业大学教职员

2004年参加高考,获得629分的高分,这个分数在当年可以进入复旦大学、人民大学等国内一流名校,但是李小沛选择了进入省内唯一一所重点大学读书并在本校读完研究生课程,毕业后进入省内一所二本院校担任辅导员。现兼职学院老师。

综述正文:

2004年6月25日,这个日子对于大多数人都很普通,但是对于当年河南的高考生来说,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高考查分日。大家都用各种方式尽早知道自己的分数。

李小沛也是其中之一,在电脑前无数次刷新后,她看到了自己的分数:629分。当年文科本科一批控制线是599分,也就是说她高出了重点线30分。她的第一志愿是省内唯一的211院校,综合各种因素,录取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甚至可以说,这个分数在当年应该可以被更好的学校录取。

无心之选 成就当下幸福生活

“当年我对分数不是很有把握,因为是复读了,估分也比较保守,也没冒险,现在想来选择这里是个不错的选择。”谈及这么高分却为何选择省内高校,李小沛这样告诉网易记者。

从常理上来讲,她应该可以去更好地学校。毕竟这个分数在那一年是个除了清华北大等学校,都可以去的学校了。对于河南的学子来讲,考出去是所有高考生都有过的梦想。毕竟河南考生多,名校少。外面的学校似乎都比省内的好也是大家普遍的想法。

当年的李小沛一开始并没有确定自己是不是大学还留在家门口读,但是经过大家的思想工作,她还是决定就去读郑州大学。

拿她的话说:“我比较恋家,所以留在家门口上学也不错。再加上当时了解到郑州大学新校区建设的也不错,学校环境也挺好的,就去读了。当然也考虑到了这样的分数进入郑大,也算是比较优秀的成绩了。”

之后的过程毫无意外,顺利被郑州大学法学院录取,也像大多数大学里的女孩子一样,认识自己的另一半、读研,在家乡就业,顺理成章。李小沛一早就决定了要在学校就职,由于准备充分,再加上个人成绩优异,在2011年她顺利成为河南工业大学的教职工。拿她的话说:“做老师虽然清贫些,但是离家近,工作氛围比较轻松,最重要的是一想到一年有两个假期,就无比的兴奋。”

记者问了她当下挺热门的一个问题:“你幸福吗?”她的回答很肯定:“现在工作上比较稳定,接下来就准备计划着要宝宝了。”

逃离北上广 从报志愿开始

对于从报志愿开始就逃离北上广,留在家门口读大学这个现象,中国人民大学程方平教授给予了“理智”的评价。他认为:“这说明考生已经开始从自身来考虑,究竟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发展,而不在认为进入大学就进入了保险箱。这也是考生对自我认识的一种进步。”他还提到这种现象在美国也非常常见,学生进入大学的时候并不了解自己最适合什么,因此会先试读两年,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后在作出选择。当然,在家门口读大学,这也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城市饱和度越来越高,“飘在北上广深”成为触动年轻人最深的字眼。一个飘字,道出无尽辛酸。而关于飘在北上广还是逃离北上广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

“你是要北上广的一张床?还是要二三线城市的一套房?”

“你是要在北上广做房奴、孩奴、上班奴?还是要在二三线城市过着有节假日温馨悠闲的生活?”

“你是要在小城市呼吸洁净的空气?还是要被塞车呼吸热哄哄的汽车尾气?”

短短几句话,让北上广的博弈变得如此现实。记者采访李小沛的过程中也无数次的拿她和自己作比较:当年高考分数差不多,只是一个去了外省一个留在本省。去了外省的记者毕业后拿到了北京企业的就业机会顺理成章留在北上广,于是记者顺利过上了北上广一张床的日子。北京房价还没那么高的时候,刚刚大学毕业,无力买房;略有积蓄时,5年限购令出台了;当终于拿到北京居住证时,国五条又颁发了。

有人说,中国的高房价毁了中国年轻人,比房奴更郁闷的应该是连做房奴都没有资格。所以,当家长们提出就在家门口读书吧,毕业后好歹就业家里都能帮上忙,最不济也赚个离家近啃老也方便的好处。

当然北上广和二线城市的博弈并没有这么简单,有房没房并不是决定最终幸福感和归属感的根本因素。正如程方平教授所言:逃离北上广,只是考生理智选择的开始。

(策划/采访/撰文:杜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