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讯 据媒体报道,正在研讨中的养老体系改革顶层方案可能将在缴费主体、统账模式上,实现城镇职工和事业单位人员两套社保体系形态“趋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要逐步和企业并轨。

今年6月有报道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改革方案设计已经启动,其内容涉及破除养老金双轨制等多个方面,一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然而,现在传出的最新消息却令人失望,事业单位与企业并轨的背后,意味着公务员群体再一次被排除在改革之外。

现行双轨制下养老金的替代率处于严重的两极分化状态。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却高达80%,甚至更高,而企业养老保险替代率很多只有40%左右,低于55%的国际警戒线。如今改革双轨制却只拿事业单位开刀,不仅有失公允,也势必影响改革的推进。

上世纪90年代,原人事部就曾在云南、江苏等省试点事业单位养老改革,最终成了“半拉子”工程,不了了之。2008年,国务院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要求广东、上海等五省市进行试点,但直到现在仍没有实质性的动作。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一再搁浅,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只把事业单位人员当作改革对象,却不去触动公务员群体的利益,这样事业单位群体势必抵制改革。

如不去触动公务员的既得利益,即使事业单位与企业成功并轨,养老金双轨制现象依然存在,替代率的巨大差距依然存在,对于这样的改革结果,老百姓肯定不满意、不高兴、不答应。同时,公务员养老金改革的推迟,将使得现有矛盾进一步激化,愈发增加改革难度和阻力。正如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此次养老制度顶层设计结构式改革是一个机会,应该同时进行不同人群养老金并轨改革,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窗口越来越小。

日前,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养老金改革的顶层方案应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一并纳入养老金改革范畴。还是那句话,“要减少改革阵痛的次数,两次就疼一次吧,早晚的事。”(张枫逸)

证券时报:谈养老时,我们该谈些什么?

呼声很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再度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酷爱跑步的村上先生写过一篇讲述长跑的文章,我们套用文章的标题来聊聊一个关乎中国长跑质量的话题——养老,看看人们在谈论养老时,到底是在谈些什么。

“二十四孝”早就落入历史尘埃,国家养老也已成为明日黄花,不知如何安放的晚年生活,让大家变得非常焦虑。于是,延迟退休动议、以房养老试点等政策探索,稍微露头就遭遇了高分贝的反对声音,“延迟退休就是政府推脱责任”、“以房养老无非百姓自己买单”,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看看我们国家的退休年龄设置情况,延迟退休实在不应该是个敏感话题。以女性为例,工人50岁退休,干部55岁退休,要想60岁退休,还得是拥有一定职级或职称,那不是人人可享的荣誉。早早退休的中年阿姨们,中心广场舞步翩跹;赋闲在家的壮年叔叔们,大树底下观棋不语。反观那些人人艳羡的高福利国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60岁退休几乎就是个“起步价”,银发劳动者遍地皆是。

中国人是吃苦耐劳的世界冠军,多干几年活儿不至于引来民意汹汹,他们之所以嘈嘈切切,真正的原因是现有的养老体系还存在诸多缺陷,那些有关延迟退休、以房养老的揶揄吐槽,只是对养老体系缺陷不满的情绪化表达,是一种事出有因的“指桑骂槐”。

养老体系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不少,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填补养老金缺口。无论在哪个国家,养老都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政府只是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者,或者说,养老的支付问题不能依靠政府。但是,中国的养老体系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的转轨过程,养老金缺口即是转轨成本的体现,填补缺口就成为政策设计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养老支付能力欠缺的同时,我们还有养老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养老制度实行双轨制,政府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的职员无需缴纳养老保险金,却可以在退休后享受较高水平的退休金,这让很多在养老体系另外一条轨道上行走的人感到不公平。养老制度并轨问题已经喊破了嗓子,外界都在期待改革能够早日甩开膀子。

谈论养老,谈的是提高支付能力的效率问题,也有合理分配资源的公平问题,回避利益触动则养老问题无解。“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所以需要顶层设计和协同推进,而不能仅仅是争论退休后到底是做园丁还是做保姆。(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