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目前国际班或国际高中之所以如此火爆,主要是因为国内的学生和家长有出国留学的需求,但目前国内的国际高中教育并未真正与国际接轨,也没有开展国际高中教育的体制保证。

熊丙奇分析,目前的高中“国际班”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真正的“国际班”,招收的是国际留学生,这类国际班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外事部门审批;第二类是纳入中考招生计划的“国际班”,这类“国际班”需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额定招生计划,“国际班”的学生,既有我国高中学籍,又可获得合作办学机构的高中学籍,可选择参加“洋高考”,也可参加内地高考;第三类是普通高中(包括公办高中)计划外招生的“国际班”,这类“国际班”的学生,不通过中考招生,没有内地高中学籍,只能参加“洋高考”;第四类则是由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国际班”,这和普通高中的计划外“国际班”运作模式类似。

他说,目前我国内地的“国际班”,主要为后三者,其中,第三类居多。对于后三类“国际班”,从办学体制角度分析,第二类没有问题,因为是纳入计划类招生的,学费标准、课程体系都经过审批;第四类也没有问题,从本质上说,这类“国际班”属于社会教育培训;问题比较大的是第三类培训,尤其是公办学校举办的计划外“国际班”,这类“国际班”近年来一直面临公办学校办学资源流失,因为涉及要让优秀的师资到“国际班”教学、学历教育机构举办非学历教育、多头监管以及财务不透明等质疑。客观上说,政府部门的监管,主要应着力解决这类“国际化”的问题,明确普通中学能否举办计划外的国际班,并确定监管体系。

熊丙奇认为,我国内地的大多数高中“国际班”,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内,将走非学历教育路线,因此,其办学应该定位为教育培训——走学历教育路线,一方面要求学生参加中考,另一方面让学生同时应对内地高考和洋高考,这是很多受教育者不太愿意接受的,他们选择国际班,就是想摆脱内地中高考的桎梏。

熊丙奇解释称,很多人担心这样一来,“国际班”的逐利色彩就更浓了。但如果了解“国际班”的运作模式,就不会有这种担心。对于“国际班”,受教育者有充分的选择权,这家机构不适合,便可选择另一家,并非独此一家,受教育者的选择,会促进“国际班”坚持国际教育规律,目前一些“国际班”鱼目混珠,除了监管问题之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教育者在选择时十分盲目,不对其课程、师资、办学条件、合作资质进行充分的了解,这与出国留学中一些家长遭遇“留学陷阱”是同样的原因。也就是说,教育培训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就相当于企业的产品,顾客在消费时,应当货比三家。一些受教育者希望监管部门审查教育内容和教育质量,这对于办学来说是不妥当的,监管部门只有负责资质审批的责任和权力,而不能去干涉教育机构的教育自主权,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这需要由社会评价和受教育者选择决定。

从深层次来讲,熊丙奇认为,从事国外高中的教育,就应该学习其核心,比如建立起学历认证体系,让社区教育委员会参与学校的决策,让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

而对于眼下国际班存在的问题,熊丙奇建议,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按照举办者的性质,建立不同的审批、监管机制,避免监管的缺位和混乱;另一方面,则需要受教育者理性选择。再就是,必须改革我国教育模式。如果建立起学历认证体系,那么,我国也就全面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是整体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