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查看童书妈妈更多精彩专栏文章

几年前,我看到一个日本电影,感动地泪流不止,萌发了根据电影的故事,创作一个绘本的念头。那个电影,叫做《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

我酷爱自然和动物,养过鸟、鱼、猫、乌龟等等宠物——没有养过宠物的人,似乎很难理解这种情感。

但是,这部电影感动我的,更是一种超越了人与动物之间界限的,那种“责任、承诺与爱”。无论是人与宠物的相处,还是夫妻的相处、父母与子女的相处,难道不都是一个永远无法兑现“我们相伴一生一世”的诺言吗?

是的,我们无法相伴一生,但是,我们相处的这些时间里。可否:

“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请与我多说说话”;

“不要吵架、不要打骂”;

“请相信我,我永远是你的伙伴”;

“即使我上了年纪,也请不要抛弃我”;

“和你一起度过的岁月,我一辈子都不会忘却”;

“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请你目送我离去……请无论如何不要忘记,我一直爱着你。”

请各位对照下,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是不是很多我们都没有做到呢?这难道不应该也是我们和伴侣、亲人之前的承诺吗?

当时,我找了广州一位年青画家(他也酷爱动物,养了一只狗),画了十几张油画,来做一个绘本。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出版,是我原创绘本生涯的一个憾事。

后来,随着我家小丸子渐渐长大,我发现她可能是受了我们的影响,天然喜欢各种动物——她看到任何的狗狗,无论多大,从来都不避让,都要上前摸一摸,玩一会。以至于在广州的时候,一位养狗的邻居,每天专门牵了狗去我家找丸子玩。

自然,我们也带她去看各种动物,有乡村的鸡鸭猪狗,山羊黄牛,也有动物园的狮子老虎,犀牛大象。但是,仅有的几次动物园的经历,丸子似乎都没有兴趣,总觉得那些被关起来的动物懒洋洋、臭烘烘,不可爱,也不好玩。

也恰在这个时候,我们看了几部反映动物权利的著名的纪录片如《海豚湾》等,知道了那些被关在笼子里的、马戏团里的动物,有着悲惨之极的生命状态。

于是,我们就和丸子商量约定,不看动物表演,也尽量不去动物园。我家附近就有海洋世界,前时我们去度假,也有海豚表演,动物园在附近,但我们都没有去看。希望那些动物能够有自己自由的生活。

绘本里,以动物为题材的非常多,也有很多是讲述动物与人之间发生的动人的故事的。好在这些创作者大多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也是热爱自然之人。孩子看这些绘本,也会对动物有平等对待的心态,也会对自由的生活,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猫与狗,宠物不是玩物

小朋友们最常见的动物,就是家庭宠物里的“猫和狗”了。

但要教会孩子,养宠物是一种责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西方的家庭里,大多有狗狗陪伴孩子成长。但孩子需要承担照顾狗狗的事情,给狗狗洗澡,带狗狗散步,都是必须要做到的。如《好脏的哈利》(美国吉恩·蔡恩)那样。

养宠物前要做什么,《100万只猫》(美国婉达•盖格)讲述的故事有些“暗黑”的色调,反正我对让100万只猫互相厮杀觉得太残忍,不舒服。

而《流浪狗之歌》(比利时嘉贝丽·文生)自然是大师之作,不过由于画风的缘故,艺术特性比较强,更适合稍大些的孩子,甚至大人看。

我更喜欢《那只猫不能留下》(美国萨德·克拉斯内斯凯)里的故事,妈妈喜欢猫咪,把一只只猫咪带回了家。爸爸一直抱怨,也一直容忍……终于有一天,爸爸带回来一只狗!呵呵,从此家里就猫狗大战,其乐融融了!

还有《嗨!小猫》(美国季兹)和《寻猫启示》(郭乃文周见信)里,那种或淡淡,或浓厚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二:狼、熊、鸭子、蝾螈,自然界的精灵

对于来自大自然的动物,小朋友们大多是从动画片、纪录片,图书中认识的。这种认知方式,有一个特别的缺陷,就是“样子不真切”、“品性不真实”。因为,间接的接触,毕竟有距离感。

小丸子敢骑大象、摸蟒蛇,但却害怕狼,因为狼在童话故事里,充当了太多坏角色。

其实,人类最早是把动物当猎物的。无论是熊还是狐狸,《我们要求捉狗熊》(英国迈克尔•罗森)里,一家人兴冲冲去捉狗熊,却被狗熊吓得缩进被窝。说明了,时代不同了,动物地位也变了。

而《狼来了》(法国安托尼·吉约佩)中,一个少年在雪夜遇到一只狼,本来是一件惊险的事情——狼扑过来了,却救了少年。有些人会说,这会不会混淆了孩子对野兽的认识呢?我却认为,孩子会渐渐地从科普的学习中,获得每种动物特性的知识。但孩子也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上,动物,远远不是对人最坏的物种。

是的,作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物种,我们当然可以统治万物,驯服百兽,甚至“人定胜天”。但世界法则,弱肉强食之外,还有一种叫更好更大的法则,是和平相处、温柔相待。

你要你的孩子用拳头征服世界,还有用内心去融和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反应对待动物的方式上。

但,仁慈如我们,也可以善待动物,譬如,我们遇到要过路的鸭子,就要《让路给小鸭子》(美国麦克洛斯基);我们遇到了一只蝾螈,是不是要考虑《小蝾螈,睡哪里?》(梅兹尔)。

我是真的相信,如果我们开车的时候,会让路给小鸭子,我们建筑的时候,会考虑燕子和昆虫……那么,我们还会乱闯红灯吗,我们还会破坏环境吗,我们还会强拆房屋吗?

三:动物园和森林,哪里是动物的归宿

越来越不喜欢动物园,所以很喜欢看动物从动物园里跑出来的绘本。

《快活的狮子》(美国路易丝·法蒂奥)善良地认为,人们对他很友好,结果从动物园里出来才发现,人们其实是叶公好龙。

“快活的狮子”最后悲哀的回到了笼子里。但另一只幸运的狮子,则冲破了限制,最后成为了《图书馆狮子》(美国米歇尔·努森)。更好玩的,是《晚安,大猩猩》(美国佩吉·拉特曼),动物园的动物跟着管理员,回他家睡觉!太有喜感了!

说到森林,就不得不提到美国著名绘本大师艾斯的《森林大会》和《在森林里》这两本经典之作。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却隽永惹人深思。

或许,如果我们按照对待人的标准,来要求动物,住在房子里,定期洗澡,定期饮食,定期运动……会不会有一天,像《森林大熊》(瑞士约克·史坦纳)一样,动物可以被改造为人工作呢?

其实,我想看到的,是人类和动物和谐相处,不要侵犯,也不要杀戮,互相友善,甚至学习。就像《好慢,好慢,好慢的树懒》(美国艾瑞卡尔)那样,人们的节奏,也慢下来,慢下来,一起和动物坐在树上,吃点松果,欣赏下夕阳,欣赏下雪景,不好吗?

作者:三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