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教育频道整理 转载请标明出处

网易教育频道:公立学校国际部一直有很大的争议,其一方面满足了部分高端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却饱受威胁教育公平等多项指责,今年9月教育部传出要整顿国际部,这又让国际部的发遇到了阻力。国际班收到批评有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缺少监管国际班成教育高收费特区

因为,普通高中既不属于《义务教育法》的法定范围,又不属于《高等教育法》的法定范围,约束其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条条框框少。重点中学招收一名国际班学生的学费收入相当于普通班一名学生学费收入的30倍至60倍,且没有任何经济风险。

招生名额不受教育行政部门的计划限制,教育中介机构负责收钱,不受财政、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而重点高中躲在背后乐享其成。国内重点高中的国际班几乎被教育中介机构承包了,运作模式大同小异。以上海市为例,市发改委、教育与财政部门核定的重点高中学费是1500元/学期。上海某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班的学费则达到8.9万元/学年,且不含每学年2000元学杂费、3000元住宿费。

二、监管混乱

依据教育部2004年6月2日发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实施高级中等教育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这些规定在各地实施过程中,衍生出了不同的版本,北京、辽宁重点高中国际班分别经市教委、省教育厅审批以后就可以招生,至于教育部备案通过与否没有关系。江苏省则把重点高中国际班当作社会力量办学的非学历民办机构,在市级甚至工业园区一级的教育局就可以审批,“曲线”绕开省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批、备案等监管。

谁来监管刚刚起步的国际班办学质量目前也是个盲点。以公办学校办班的审批为例,广州一所有国际班的高中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的国际班准确来说是国际课程班,因此不需教育部门审批,只需要向教育部门备案就可以了,质量则由该校教务处监管。

据一名开办国际高中的公办学校校长透露,虽然对外宣称质量是由公校监控,但实际上国际教育才刚刚起步,哪所公办学校敢说自己有海外教育经验呢,更别说监控了!现在家长[微博]唯一的判断办法,就是在各个高中国际班的网站上,对比他们最优秀的学生,看看哪些学生进入的世界名校派位靠前,来判断他们的办学质量

三、损害教育公平

公办教育应该面向全社会,其主要职责就是普及。社会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公办教育应该完成的任务就是均衡。也有社会人士同样指出,公办中学办国际班是对公共资源的不合理占用

在学校里国际教育班的老师都是顶尖,对其他学生来说,在教育资源上存在不公平;而从未来出路来说,国际教育班瞄准的是国外一流大学,比起国内大学,也是不公平。

“国际教育班成了出国捷径,但是要想踏上这条捷径是有成本的,其中经济实力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市民杨希迪坦言,对于和她一样的大部分工薪阶级来说,国际教育班的成本太高。她担心,经济上存在差距带来的所受教育质量的差距,而这种教育上的鸿沟则会造成下一代人在经济水平上的再度分化,从而走向恶性循环

四、沦为洋高考

交纳了昂贵的学费,不少家长期待能够提高“素质教育”,为孩子将来的就业与发展打下基础。然而,为了帮助学生参加“洋高考”,不少“国际班”也搞“应试竞赛”。有的因为师资不足,教学质量并不理想。

上海的张先生把儿子送到某知名高中“国际班”。到高二下学期,他发现儿子班里好多学生跑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上课,突击学习SAT。按照张先生给儿子的计划,高中第一年全力考托福,第二年拼会考,同时准备SAT,第三年,SAT1、SAT2和AP都要取得达标成绩。

为提高孩子的外语考试成绩,许多家长要求“国际班”从高一开始直接上托福、雅思培训课,以应付“洋高考”,因而这些孩子的“应试压力”不亚于普通高中学生。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国际班”近几年刚刚开办,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安排不协调,教学质量难以迅速提高。

小新的学校开了9门会考课程,但会考科目的学习贯穿高一、高二阶段,与托福、SAT等考试课程穿插进行。小新说,每个学期都要分出精力应对会考9门课、托福或者SAT的4门课。“从睁眼学到闭眼,感觉很累。”

“我们是国际高中的第一届学生,感觉他们在课程计划、时间安排方面没有经验,学什么没有提前安排,弄得孩子手忙脚乱。”小新的父亲告诉记者。

据一些孩子家长反映,这所国际高中的部分语言老师是兼职的,学生上课的时间要根据老师的时间来确定。此外,老师更换也让孩子不适应等。今年5月,北京市某知名中学“国际班”因为大批更换老师,引发学生、家长的强烈不满。

受访教育专家认为,高中“国际班”本来是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探索,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它的“国际精英教育”等宣传,只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