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教育频道:邵逸夫生于1907年10月4日。中国人计算寿数,生下来便算一岁(即从怀孕期间算起),到1972年的这一天,邵逸夫66岁,是中国民间所说的人生一大关口。俗话说:“人活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块肉。”对邵逸夫来说,还有一层含义,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按照迷信说法,66岁是邵逸夫的劫难之年。

1972年,邵逸夫顺利越过66岁的关坎,十分感激给他以建议的李迪(李迪小他14岁,1950年赴港开字画古玩店,出租相关道具),约李迪上九龙最豪华的半岛酒店吃饭。三杯酒落肚,邵逸夫问李迪,他越过六十六道坎,是否可以长命百岁了?

李迪说:“依星相、骨相,六叔可活过百岁,不过你心疾太重,恐怕会折阳寿。”

李迪的话说得邵逸夫心惊肉跳,急忙求教化解之术。李迪说,你的心病并非通常所说的心脏病,而是活得太累。事事要争第一,若遇挫折便不开心。

邵逸夫说:“贤弟之意,我不该争强好胜?”

李迪答道:“做事业的人,争强好胜没什么不妥。只要你继续做事业,向对手使狠招,招致骂名在所难免。商场如战场,同对手讲不得仁慈,讲仁慈必定会被对手吃掉。可你在别的地方可以大讲仁慈。六叔一定清楚老上海的犹太人哈同吧,石头缝里能榨出油来的吝啬鬼,可他做慈善尤其是资助落难的犹太人,在西人圈子里头颇有好名声。”

邵逸夫很清楚他在圈子里悭吝的恶名,他嘴上说不在乎,其实心里非常不痛快。李迪这番话令邵逸夫幡然醒悟,做善事,花钱不多,美名却不少,人活得愉快,自然会长命百岁!

50万港元,开始捐赠

邵逸夫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赠,是以校董的身份,捐献50万元港币给香港的“苏浙公学”,让其兴建一所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

1973年5月30日晚7时,邵逸夫捐款典礼隆重举行,苏浙旅港同乡会会长徐季良先生首先致词,他对邵逸夫先生的慷慨捐赠表示感激,并宣布该图书馆将命名为“邵逸夫图书馆”。

此后不久,苏浙公学又扩建校舍,邵逸夫再次慷慨解囊,捐赠善款100万元港币。为此,苏浙旅港同乡会一致推举邵逸夫为“永远荣誉会长”。

教育司英籍人简宁把邵逸夫的事迹上报英国。为表彰邵逸夫捐资助学、热心公益的高尚风尚,1974年,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特授邵逸夫“皇家CBE勋衔”。

苏浙同乡会会长徐季良先生事后对香港报章记者忆述邵逸夫曾讲过的一段话:“人说赚钱难,但有了钱怎样去用,把钱用在适当的地方,也是很难的。”记者借题发挥,高度赞扬邵逸夫先生难能可贵的品质,批评香港某些同辈富豪三妻四妾,为讨爱妾的欢心,一掷万金为小妾买钻戒、置豪宅,而邵逸夫先生把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资助慈善公益,希望邵逸夫先生有更多的义举善行。

邵逸夫由此成为慈善事业的焦点人物,他有压力,更有动力,动力来自他能从行善中感觉到乐趣。

当时,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正在兴建一座规模巨大、功能齐全的“香港艺术中心”。邵逸夫为表示他继续热衷公益的决心和行动,身先士卒,为此项文化工程捐赠了600万元港币。此举备受香港各界人士的赞誉,邵逸夫也因此荣任“香港艺术节大会”主席,以及“香港艺术中心董事局”副主席。

多行善事必多福,邵逸夫的善举获得另一种回报。1977年,从雾都伦敦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英国女王册封邵逸夫Kinght Bachelor爵士勋衔。邵逸夫成为香港娱乐界获得爵士殊荣的第一人。

伊莉莎白女王为表彰邵逸夫对社会工作和慈善活动作出的贡献,委任他担任“香港红十字会”主席之职(邵逸夫担任此职长达12年),并让他在多个慈善机构和公共事务的委员会担任重要角色。

500港元,被人贻笑

邵老板在慈善上的大笔捐赠,曾多次引发影城和后来的电视城员工的遐想,他们以为一贯悭吝的老板变慷慨了,他们的待遇将会得到改善。结果是,他们的希望一次又一次落空,老板悭吝的秉性没有丝毫改变。

舆论对邵逸夫“对外慷慨”和“对内悭吝”,当作两码事来谈,不因为邵逸夫热衷捐助公益而掩盖他对内的“无情”,也不因为他对员工刻薄而否认他对慈善公益作出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邵逸夫最有名的几笔捐赠都获得巨大的回报,50万元港币赢来苏浙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的头衔;100万元港币换来英国女王特授的“皇家CBE勋衔”;600万元港币荣获女王赐予的英国爵士勋衔。邵逸夫功成名就,在70年代的最后三年,不再有震惊香港媒体的大笔捐赠了。

还是那份老是与邵逸夫过不去的《南北极》杂志,在1980年8月抛出一篇文章,披露邵逸夫爵士吝啬秉性的笑话:1970年,有一家养老院的老人,见邵逸夫每天坐着劳斯莱斯豪华车,经过他们养老院的门口。于是有一天,冒昧的写了一封信给邵逸夫,请这位电影大亨随缘行善,乐助一下。结果,这个老人院很快收到了邵逸夫寄来的一张支票,上面的数额是区区500元港币。这家养老院也是人穷志不穷,就把这张支票退回给了大老板邵逸夫。让这位天天坐豪华车的大亨,在香港被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