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26日电(记者吴晶、隋笑飞)教育部26日公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一举措为狂热的“小升初”择校热“泼了一盆冷水”。

由于“小升初”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等多种因素导致一些地方和基层学校出现好学校“掐尖”、“权钱”择校等不正常现象,这些错误做法甚至滋生了教育不公乃至腐败现象。

与此同时,大量学生为竞争优质初中学位,报班补课、考试拿证,一些不符合少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课外培训因此甚嚣尘上。每年五六月份,家长为孩子“小升初”操碎心、跑断腿的情况愈演愈烈,小学生身心俱疲、厌学甚至厌世的案例和教训发人深省。

为了遏制“小升初”乱象,教育部几乎每年都要发文重申“就近入学”“阳光招生”等刚性原则,但由于监督手段乏力、惩戒措施不足等原因,各项禁令往往沦为“一纸空文”,教育满意度和政府公信力都面临严峻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后,各地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县域内均衡发展,一些地方虽然推出了将优质高中入学指标均衡分配到片区内初中、优质弱势学校联合办学等创新举措,但是相关信息不公开也引起了群众的质疑,依然影响着教育的公信力。

教育部这次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力图从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小升初”制度,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