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教育频道综合 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价值取向,在“高位均衡化”、“高端优质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教育终身化”的路径指引下,大胆实践、探索。在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努力发挥国际化理念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影响,探寻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政策、策略与路径。目前初步形成了基础教育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场景一】

小学校迎来一位远道的客人——英国首相卡梅伦

“孩子们,你们喜欢跳绳吗?跳绳困难吗?你们能跳多长时间?”

隆冬的成都绿意犹存。2013年12月4日,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以下简称“龙分”)迎来一位尊贵的客人——英国首相卡梅伦。他到学校时,正值有的班级在上体育课,他走近绳操班,亲切地和孩子们交流。一位四年级的学生用流利的英文回答他的提问,并向他礼貌地做了介绍。

“漂浮”在教室顶面的九大行星,“长”在树上的单词树叶,玩偶和书籍同在的阅读角,缤纷可爱的海洋生物,米字旗图案的墙壁挂饰……卡梅伦走进学校一间英伦风浓郁的英式教室里,主动坐在学生中间,非常专注地参与讨论。他还从伦敦带来了英国小朋友用汉语写给中国小朋友的信,并表示要把龙分孩子们用英文写的信带回英国。临走时,他对校长段晓莉说了他此行的三点感受:第一,短暂的访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这个小学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很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很好;第三,英国在外语教学和数学方面还要向中国学习。

“英国首相成都之行,为什么会去这个小学校?”负责为英国首相挑选访问学校的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文化教育领事米博娜女士介绍说,接到此任务后他们首先从与英国有联系的学校中备选了两所小学。到了龙江路小学分校考察后,他们感受到,学校虽然很小,但是充满了活力,英语课堂与英国学校的教学非常一致,同时能感觉到学校有一股安静的力量。段晓莉校长介绍,米博娜领事所说的这种安静的力量来自于一个学校的秩序感,“每位老师,每位学生在学校里有次序、有程序、有章法地开展工作和学习。”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本部坐落在成都锦江边,创办于1938年,至今已有70周年的建校史。学校先后与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小学结为友好学校。而位于三国文化胜地武侯祠旁的这所龙江路小学分校,成立时间只有十多年。成立初期,正值教育部推进第一期新课程改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以“开放、合作、共享”的教育国际化理念为引领,以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为追求,提出了在国际视野下进行“快乐教育”的追求,并以快乐教育为龙头建立了“快乐教育”为体,“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为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在这样的框架下,学校以课程的方式将教育追求融合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学科扩展上,建立了快乐拓展型课程、快乐开放型课程、国际连线课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拓展,不断地进行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和探索。

2010年,学校成为成都市首批中英校际连线学校,与外籍学校建立了比较固定的友好关系。其中,在与英国哈尔佩尼雷恩等学校签署的合作交流项目中,课程共建是一项重要合作内容,在国家基础课程板块,学校通过中英校际连线课程和英方进行定期的中英课堂碰撞,中英双方都围绕同样一个主题,按照各自的理解,共同呈现一堂课,然后以此来进行交流。2012年4月,该校承办了成都市武侯区“国际教育交流月”之“中英教学交流周”活动,中英两国教师就同一主题进行同课异构,课后由中英双方教师议课,中英教育专家对课堂进行深度剖析,使中英双方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得到优化。

近年来,学校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老师达到100%。学生以互访、电子邮件、书信等方式参与中外交流活动达到1000余人次,参与面为100%。

【场景二】“校长有约”

http://kids.163.com/14/0226/11/9M0PI2LD00294KTV_3.html

【场景四】国际交流项目

【场景二】

“国际化推动文化融合”

在锦江之滨,望江楼侧,矗立着有着百年历史的四川大学。沿校门进去,在绿树掩映之中,一组“庭院式”建筑格外吸引眼球,这就是独具“汉代川西民居”建筑特色的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本部)。

环顾教学楼,白墙与黛瓦相映,红柱与木梁相间,操场四周点缀着风格各异的校园小景:东南角的亭台楼阁,西南角的小桥流水;西北角茂盛的芭蕉林,东北角厚重的文化石。而位于教学楼二层的古朴典雅的连廊,又将3座教学楼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纸墨飘香的百合书苑、文化气息浓厚的诸子堂、古朴典雅国画室、绿意盎然的子休亭、匠心独运的博弈壁等校园文化景点散布教学楼中间。漫步校园,俯仰皆文化,处处是课堂。

“汉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我们在学校建筑中借鉴了汉代建筑的优秀元素。”该校校长余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载体,小学教育必须有文化的引领。小学教育不是简单意义上“六年”的教与学,影响着学生灵魂和精神世界的创建。

在国际交流日趋密切的时代背景下,川大附小也成为成都小学中开放办学的典型,先后与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等8个国家建立了对外交流关系。在余强看来,教育国际化不是轰轰烈烈地搞形式,而是对彼此精华的互相吸收。“其实,我认为中西方教育中最优秀的部分都值得我们互相借鉴。”余强说,这种国际化的理念之一就是追求人格的平等、自由,把“孩子”真正当“人”看。在教学中,他鼓励孩子勇于自由表达,也倡导老师用平等、尊重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孩子。在余强的抽屉里有这样一封信:

——“尊敬的余校长,我给您反映一个学校的问题。我发现,同学们在篮球场打球时,经常会把球掉在学校的百合溪流里。为了捞球,同学们会攀援假山,这样很危险。建议学校准备一个竹竿,或者一个舀子,以消除安全隐患。—XX”

——“XX你好,首先感谢你的来信。你对同学们的生活观察得非常仔细,是个心中有爱的孩子。另外,你不仅反映了问题,还提出解决策略,是个非常有智慧的孩子。学校会马上对此问题进行解决。”

为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余强在学校开设了“校长有约”信箱,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如今,他已经收到上百封这样的来信了。对于每一封信,他都亲自回复,还将回信原件赠送给写信的孩子。

十几年来,余强带领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生活教育”思想为办学追求。在课程推进中,他们把抽象的国家课程具体化。“只有课程生活化、可触摸,孩子们学习起来才更有感觉。”另外,学校还开发了综合生活实践的校本课程。其中,最为经典的活动就是“模拟社会72行”。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自己调查了解社会,然后扮演各行各业的角色:有的竞选市长,有的当城管、律师等各行业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把一个微型的城市搬进学校,让学生转变成公民的角色来感知区别于学校生活的社会生活,享受不同的角色带给他们的自信和成功。”

今年10月份,包括余强在内的101名武侯区的校长、教师赴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研修。在研修报告中,老师们写下这样一段话:“来美国,是因为我们崇尚卓越;回中国,是我们对自己的超越,在文化的融合中催生新生的力量,在思维的碰撞中孕育新思想。”

【场景三】

“在课程中推进教育国际化”

“2013年3月,10名澳大利亚珀斯学生在四川大学附属中学以及附中学生家庭中度过了10天难忘的游学生活。在此期间,学校举办了‘澳大利亚珀斯文化体验周’,以各种体验活动促进中澳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结束后,澳大利亚珀斯市来访学生及老师发来赞扬邮件。当年11月,澳大利亚一所优质高中校长专程来访,要与学校缔结友好姊妹校。”在川大附中校园内的教育国际化成果展板上有这样一组照片,印证了川大附中丰富多元的文化交流活动。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与四川大学仅一墙之隔,也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在教育国际化工作上起步较早,1978年成为成都市首批开放学校,80年代初期就开始聘请外教。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衍生出和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有机结合的开放多元的国际教育。30余年来,他们与境外20多所学校建立友好关系,通过师生互访、文化交流、资源整合、课程共建等方式来推进新课程改革。

作为一所西部地区的学校,要推进国际化工作,抓住机遇很重要。在目前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势不可当趋势的情况下,“怎么样来构建学校的国际教育”成为川大附中思考的命题。校长周文良说,尽管学校和国外学校早有交流,但2011年学校才开始成立国际部。然而,从整体构建来讲,他们的国际部又和很多学校独立的国际部不一样,其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校同步。“我们的国际部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单一面向出国留学的学生。我们把它作为学校的一个中层管理机构,有机地和学校各方面结合,使它协调教育教学,充当桥梁的作用。”

“教育国际化,没有课程建设是无法推进的。”周文良介绍,在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学校提出了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程改革为抓手,融合国际教育理念,探索多元课程结构的方式来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引进了两个项目:和国外学校建立友好关系。“比如,成都市政府与法国蒙彼利埃政府于2010年11月15日签署了两市教育合作深化协议,在蒙彼利埃市设立‘汉语课堂’,在成都市设立推广的法语教育的‘拉伯雷课堂’,此课堂就设在川大附中。拉伯雷课堂第一届学生(2010级)已于今年10月赴法留学,开启他们的留学之路。”另外,学校开设了中美高中课程。中国的高中课程加上美国的高中课程,再加上美国大学的选修课程,这两种课程的引入,既给学生们提供多元化选择,又引进了一种先进教育方法和理念,还和新课程改革融合起来。周文良说,学校还充分利用这些外教资源,开设了很多选修课程,以供非国际班的学生来选修。学校坚守“既要对学生现在的成长负责,更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因此通过国际化教育携手新课改的方式,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程改革为抓手,融合国际教育理念,探索多元课程结构,创新全人教育形式,为全校师生搭建一个多元发展的平台。

“只有老师研究教学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提升了,课堂的效率才会自然提升。”目前,教师全员全程的教学研究已经成为校园的一种主流文化。周文良介绍说,老师在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下,编制出全省第一本高中国际理解教育校本双语读本,理解地球村(高中读本),让国际教育的理念在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中渗透、深度融合。目前,作为教育部课题子课题的《基础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实践研究》,已经在学校顺利开题。

【场景四】

“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

进入棕北中学的校园,一所浅绿色的、极具国际化元素的教学楼映入眼帘。在该楼的入口处,“Fromhere to the world—从这里走向世界”几个中英文对照的大字成为学校明显的标签。这座楼有一个很霸气的名字:国际交流中心。据随行的老师介绍,这是四川省第一个中学国际交流体验中心。

“我们学校是全国首批‘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学校’之一,这在四川省初中学校中是唯一的。”随行的老师自豪地讲述这学校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成绩。据她介绍,2007年,学校成为AFS(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组织)项目学校。2013年,孔子学院总部和中国国家汉办正式批准学校承办美国亚洲孔子课堂,在美国威顿伍兹学区(威顿伍兹高中)开设了孔子课堂,传播中华文化。

“学生发展的前提是教师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工作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国际素养的提升。”该校校长陈泽芳说,作为“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学校”,学校通过孔子课堂、中英校际连线、汉语助教等项目,每年派出1—2名教师到国外承担汉语教学活动,至今已有10多名教师赴国外从事1—2年的汉语教学,30余名教师具有赴海外培训交流经历。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教师在国外教学和交流的作用,武侯区教育局还在棕北中学设立了全区第一个“海归教师工作室”,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教师成长。除此之外,该校还有一个“创举”——聘任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家长担任“家长导师”,义务为学生们讲授相关知识。如今,该校的“家长导师”已有近百余名。

在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中,棕北中学立足于“人”的全面、综合发展的需要,主要实施了师生国际化素养培训提升项目、国际友好学校文化交流项目、汉语国际推广项目、AFS志愿者交流活动项目、课程共建分享项目等五大国际交流项目。

作为AFS项目学校,该校每年都会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学生到校学习汉语,全校师生也通过各种形式共同参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学习。同时,通过AFS项目,棕北中学的同学们也先后到达美国、德国等国家参与AFS学生交流。除此之外,棕北中学还和德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文理学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母校)、新加坡安德逊中学等10余所外国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开展各种师生国际交流项目活动,不断拓展师生视野,增加国际交流体验,近年来,参与交流互访的师生达1000余人次。

“2012年,我们学校在全省初中学校率先开发出《国际理解教育文化礼仪读本》,并以此《读本》为教材,聘请专任教师和家长导师,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写入课表,每周在全校各班开设专门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还将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学习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陈泽芳介绍,在此基础上,他们强调加强学生对国际礼仪、国际规则的学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目前,该校的《国际理解教育文化礼仪读本》已作为区本国际理解教育教材,在全区推广使用。

作为国际交流的窗口学校,棕北中学始终将“以民族的魂,牵世界的手”作为学校国际化工作的主题。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办学、高位发展的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尊重多元文化的棕北师生。自建校起至今,已有2600余名学子毕业后到海外学习深造。

作者:张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