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翁先清、郭慧芳夫妇主要靠回收废品艰难维持儿子的治疗

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毛集村。一栋建了21年的两层小楼,在一排排新楼房中,显得残破,窗户玻璃缺了不止十块。

四处收来的废品,在屋前和房中堆积如山。每一天,起早贪黑,郭慧芳和丈夫翁先清都要在这里拾掇忙碌。这些废品卖出去,转化成医药费,点亮了儿子的生命烛火。

5年时光漫漫,1000多个煎熬的日夜,没有怨言,只有对厄运的咬牙抗争,和逆境中的鼓励相携。

“这是天底下每个父母都会做的事情。”“一个不行,第二个接着上,剩下的,听天由命。”他们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却掷地有声。

救儿要紧 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身体

无数次,郭慧芳闭上眼,耳边都会响起儿子的那句话:“妈妈,我以为自己会死,没想到活了下来。”

那是儿子5年前换肾成功后,对母亲的真情表达。

“他多年轻啊!在医院的时候,我就天真地想,如果能把自己健康的身体换给儿子,那多好啊!只要能救他,一个不行,第二个接着上,我打头阵。”郭慧芳说。

给儿子捐肾后,她觉得,“生活还有希望,虽然不知道换的肾能管多长时间。”

她想得最多的,还是儿子今后的生活,压根就没考虑过自己。

刚做完手术那会,郭慧芳身子发虚,歇了不到三个月,就开始做一些轻活:丈夫收回来的废品,她要帮忙清理;地里的谷子、棉花,也要帮忙收种。

外人劝她不要累坏了,她苦笑:“孩子治病要花钱,不做事怎么办呢?”

捐肾后的虚弱,加上常年劳碌,郭慧芳原本很好的身体敲响警钟。几年来,她经常感冒,胃也不舒服,要靠吃药维持。

她以前爱唱爱跳,性格开朗,儿子患病带来的打击,让她几乎忘了自己的爱好。直到两年前,街坊邻里一番劝说,她才又开始跟着众人一起跳广场舞锻炼。

走村串巷 几年骑坏两辆麻木凑药费

因为身体底子太差,翁俊文首次肾移植不久,复查时就出现了尿蛋白,并发展成慢性肾炎。

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换过几份工作,月收入都不过2000元。第一次手术后,家里欠下8万多元外债,后来慢慢还了一些。康复过程中,他每天都要吃药,一天两次,一次都不能少。他经常委托同学在沈阳、南京等地买药,开始时,一天的药费要300元,后来渐渐少了一些,但最少也要100多元。对于这个不堪重负的家庭,这笔开支实在太大了。

“看他大把大把吃药,让人伤心。”郭慧芳说。“不怕家穷,就怕生病。”翁先清无数次叹息。

家里的三亩薄地,一年下来落不下几个钱。翁先清只有玩命地骑着电麻木,走村串巷收废品。寒来暑往,风霜雨雪,附近的村子,总能听到他的吆喝声。

“几年下来用坏了两辆麻木,一个月最多赚2000块钱。伢生了病,我心里没底,只要拼命干活。”他说。

他压根没有想到,儿子的病会这么严重,以致再次引起肾衰竭。“这5年来,我们一直想医好他,但一直没有彻底治好。”

这段最艰苦的日子里,他和妻子经常精神恍惚,“天上挂着蛮大的太阳,却觉得天昏地暗。”

相互鼓励 坚信再难也有办法去面对

家中保留着23张翁俊文的照片,大多是他患病后的留影,眉头紧锁。

郭慧芳不时翻看这些照片。看到儿子10岁时站在油菜地里笑靥如花,看到他和同学划船嬉戏,她每次都很伤心,“那时候他多开心啊!以后还能像这样吗?”

翁俊文却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很乐观,总是劝他们不要担心。

“儿子都这样了,我们更不能让他难过。在他面前,我和他爸爸从不表露心里的情绪,总是鼓励他坚持下去。我们夫妻之间,也总是相互打气,相信再难也有办法去面对。”郭慧芳说。

1月3日,儿子再次病重住院,翁先清提出要去配型,“母亲都捐了,父亲为什么不能捐?”

他没有耐心等待其他的肾源,也无力承担因此会多出的15万元费用。然而,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无法不考虑全家的未来。

“大不了以后不做重活、不种地,但废品还是要收。”这位早生白发的父亲,面对记者,多数时候其实很沉默。但这一次,他补充道,“只要能再给儿子一次生命,我什么都愿意做。”

“如果这次肾移植再出现状况,怎么办?”对于这个残酷的问题,翁先清不是没有想过。他说:“做父母的,能给的都给他,剩下的只能听天由命了。”

他和妻子最担心的,是儿子的慢性肾炎还是不能治愈。他们为此咨询了医生,想在肾移植之前先做血浆置换,这得多花4万多元,但手术效果会好一些。

“手术费是个问题,但我们会尽最后一点心力,不想去求别人的施舍。至于自己的身体会怎样,这都是后话。我们都是50多岁的人了,也好强,不到过不去的坎,不愿意向人低头。”(楚天都市报 记者徐剑桥 舒均 揭明玥 摄影:记者萧颢 佟建国)

父母大爱之泉 永不干涸衰竭

5年前,19岁的翁俊文患上肾衰竭,母亲毅然捐肾救子。5年后,病魔再度侵袭,他体内移植的肾又已衰竭,这一次,年近花甲的父亲毅然站出来,决意再给儿子一次生命……

轻寒料峭的春日,这场父母救子的生命接力,经本报报道后,引来无数关切的目光。面对命运的残忍考验,这对勤劳朴实的农村父母,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坚强地背负起责任,积极地互相激励,艰辛岁月中的亲情羁绊,有如高天上流云,暖暖内含光。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父母之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情感,伴随着儿女一生的历程。那是举目望见的皎皎明月,垂首沉思的莽莽原野,冬日寒风中的熙熙暖阳,春风吹拂着的丝丝细雨。我们曾不止一次地,被这种大爱所震撼。地震袭来,一位母亲用血肉之躯保护怀中幼子;洪水汹涌,一位父亲游泳一公里给孕妻觅食;抗争病魔,双亲轮流为儿子按住胸口保命……他们的姓名,我们或许已经记不真切,但他们操劳奉献的身影,却深深镌刻在我们的心上。

这对接力捐肾救子的平凡农家夫妻,也同样是如此。面对厄运时,他们秉持着父母天性,怀着满腔热望,做出了令人动容的选择,迸发出不平凡的力量。

也正是这种坚强乐观的力量,支撑着一家人迎风前行,笑对人生坎坷。家底不厚,他们辛勤打拼,靠双手努力奋斗;物质不足,他们追求知识,培养出三名大学生;病魔无情,他们勇敢面对,争着舍己救亲。当厄运的暴风骤雨呼啸而来,他们拥抱在一起,以血肉之躯抗争。是父母那坚韧而厚实的爱,在创造生命和养育子女的寻常岁月里,化为整个家庭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那目光如此温柔,那声音如此坚定,互相安慰,互相激励,更感染着关注他们、帮助他们的所有人。

是的,无情的病魔,或许能夺走年轻的活力,阻塞希望的道路,但父母用他们倔强慈爱的目光、延绵不绝的牵挂、舍生忘死的给予,为儿女的前行之路,点亮了永不熄灭的灯火。那点滴汇聚的大爱,如山如海,深沉静然,是人生历程中永不干涸的生命源泉,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本报评论员屈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