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行新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以后,考生进入大学前就应当认真考虑将来毕业后的就业和长远发展问题,慎重选择院校和专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看专业“好不好”。其实,高校专业本来是没有好与不好之分的。正如有些专家指出的一样,专业的冷热是相对的,适合自己的专业才是最好的专业。考生之所以要对专业作些评价,主要是针对两方面的标准而言的。一方面,可以称为客观性标准,即看一个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就业或继续深造是不是有优势;另一方面,可以看做主观性标准,即看一个专业是不是与考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性向特长等心理因素和其他条件相适应,这其中实际上包含了考生主观方面和某些客观方面的因素。

从纯粹的客观性标准看,由于毕业是在三四年之后,对于待选择的专业,考生只能作个大致的测评。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轻易以为当前的“热门专业”将来就一定有好的就业出路,应该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出发考虑人才市场可能的变化。在对人才市场总体趋势作出预测的同时,也可结合考生自己及家庭的择业求职能力,作出若干种打算。

从考生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对专业适应性又可以在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考虑。(1)正确了解考生的兴趣爱好、性向特长、性格气质等内在因素,分析适合到哪些专业就读。从道理上讲,只有与考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潜质相符合的专业,才是应当选择的。考生在填报志愿前,正确了解和把握自己在哪些方面更富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再合理选择院校、专业,是非常必要的。但在通常情况下,无论是考生本人还是家长,对性向特长等内在心理因素和发展潜质,往往并不十分清楚,有的以为是清楚的,实际上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甚至原有的认识与考生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要准确把握考生的这些内在特点,最好是经过一定的科学测验。而这种测验、测试是有严格要求的,需要在相应的科学条件下,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才能完成。一般的简单测试并不可靠,尤其一些街头、门店出现的所谓“电脑测试”“选专业测验”,往往是滑稽而不可取的。考生应通过科学的测试,全面分析比较,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选择范围。(2)根据考生和家庭与高校进行联系、了解的情况,适当优先考虑自己比较了解、熟悉程度较高的专业。

在研究、选择专业时,应注意处理好考生意愿与实际条件的关系、考生意见与家长意见的关系,尽可能根据考生的兴趣爱好与发展潜质来选择专业,适当兼顾专业的社会需求、家庭与院校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专家建议,专业选择要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这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