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教育讯:近年来,“婚前守贞”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每每出现的相关新闻事件都能成为一个新的话题引爆点。比如浙江大学开设“婚前守贞”课,比如云南的“三生教育”。那么,婚前守贞教育真的有必要进入高校课堂吗?

案例:“婚前守贞”进课堂

2010年秋季开学时,云南省中学(含中职)以及大学的“三生教育”必修课程中添加了一本国外品格培养教材的内容。虽然该批教材不直接发给学生,但依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因为书中特别谈到了“婚前守贞”,认为这是唯一能避免怀孕和传染性病的100%有效的方法。 婚前守贞课真的有必要进入大学课堂吗?一时间众说纷纭。

前车之鉴:美国十年守贞教育失败

美国历时10年花费10亿美元的守贞教育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北欧的性教育却成效显著。

在1996年至2005年联邦财政年度之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和州政府向婚前禁欲项目注入的资金超过了15亿美元。但据美国政府改革委会调查,10年花费10亿美元的婚前守贞计划80%的信息是错误的,它夸大了避孕措施的失败率,且没能传播艾滋病和性病知识。青少年有很多性问题,需要专门机构的帮助,但禁欲教育使这样的机构大大减少。美国少女的怀孕率、产子率和淋病得病率一直居高难下,奥巴马上台后不得不中止了这一婚前禁欲的性教育计划。由美国国会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的报告2007年发布,报告显示,参加过专门的禁欲教育课程的美国学生与未参加有关教育项目的学生相比,在性行为和观念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节制。

相比之下,北欧的性教育模式可能更可取。北欧青少年性行为开始的早,性伙伴也比较多,但他们少女怀孕率、性传播疾病感染率都是世界最低,原因是他们的性教育从幼儿园开始,青少年掌握了足够的性知识,可以解决自己的性冲动,把伤害减少到最小。丹麦一位从事中学性教育老师说,1995年丹麦教育部决定在师范学院设置性教育课,后来把范围扩大到高中,成效十分显著,15岁至19岁的女性生育率和流产率大幅下降,性传播疾病感染率也很低。
这证实了世界卫生组织在几个国家调查的结果:适当的性教育不但不会引起性行为的提前,反而会推迟性行为或使其更加安全。

“婚前守贞”为何不可行?

单方面强调女性对男性的忠贞

单方面强调女性对男性的忠贞,却不提及男性的洁身自好,这样的宣传显然是不全面的。更为深层的原因是,“贞操观念”将女性物化,属于严重的性别歧视。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价值全部被忽略,评判她们的标准只有一张膜。

恐吓式教育易误导青少年

婚前守贞教育多为“恐吓式性教育”,片面夸大婚前性行为的危害。如果说倡导婚前守贞,旨在让青少年在性行为上注意安全,更加谨慎,其实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无论是早已被证伪的先父遗传论,还是2008年浙大的“婚前守贞课”,都是片面化的性教育。很多婚前守贞的教育更是将“婚前性行为”等同于“性滥交”“怀孕”“性病”,完全是恐吓式性教育。

性学家方刚曾经概括了恐吓式性教育的三大特征:第一,只讲关于性的负面信息,专讲性会让人得病。一些放映的视频里面充斥着性病就和艾滋病的恐吓。第二,夸大关于性的负面信息。似乎只要有婚前性行为,就必定有悲剧发生。甚至个别案例称,有婚前性行为的人80%婚后都会离婚。第三,偷换婚前性行为的概念。事实证明,若两人相爱相守,婚前性行为也可以是非常安全的。而在偷换过概念的性病艾滋病恐吓中,婚前性行为似乎都是“淫乱的”、多性伙伴的、高风险的。

欢迎参与投票

婚前守贞课应该列入必修课程吗?

应该,学校应大力提倡婚前守贞。

不应该,完善的儿童性教育才急需列入必修课。

无所谓:我是来打酱油的

查看结果

起止时间:2014-05-16 至 2014-05-30

专家:提倡婚前守贞不如提倡性教育

培养正确爱情观更重要

浙江省性学会副会长、浙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许毅

“‘婚前守贞’其实是思想上的倒退。”他认为,重点不在于性行为发生在婚前还是婚后,而是是否在正确爱情观的前提下,与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情况下进行,“我们要对学生强调如何尊重人,不是一味拒绝婚前性行为。”

守贞不等于守膜

知名网友 点子正

中国青少年传统性教育的“婚前守贞”,并不是守贞,而是“守膜”,中国人传统的贞操教育,只是处女膜图腾的教育外化。

当青少年们真正知道自己如何购买使用安全套,并正确使用,正视人类的性本能的时候,如何在捍卫自己的性权利的同时,学会遵守性道德和守住性职责,才是对青少年们最好的“安全套”。

小编总结

比起让“婚前守贞”作为必修课进课堂,将 “性教育”列为必修课更为必要。 对于“婚前守贞这是唯一能避免怀孕和传染性病的100%有效的方法”这种说法,小编只能表示——无知不等于纯洁,防患于未然才是处理此类问题的应有之道。

本期的爱子私房话就到这里啦,谢谢您的关注,咱们下期再见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