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寂寞谁懂?”“酷毙了!专业第一名和最后一名都占了”……近日,北大2010级古生物专业毕业生薛逸凡发出的“一个人的毕业照”及其感言在网络瞬间走红。

每个年级只有一个学生,甚至没有学生,北大古生物学专业爆出的冷门足实让人大跌眼镜。然而,联系当下高考后家长学生对于填报专业志愿的焦虑,薛逸凡的个人毕业照恰是一个有益的启发。一个人的“合影”固然有所孤寂,但敢于追随内心志趣,也是仰望星空的美丽。

究竟什么样的专业能够一解后顾之忧?每年高考填报志愿之际,各类热门专业排名统计表令人眼花缭乱。近日,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列出最不被看好的红牌专业和需要预警的黄牌专业。一些学生纷纷吐槽,国际经贸、工商管理、法学等看似美好的专业竟也“坑爹”般地榜上有名。可见风水轮流转,热门专业如此飘忽不定。即便追随主流,最终也无法消除人生路途的艰辛和挣扎。

其实,选择专业时的功利主义倾向并非当代的青年独有。1958年,胡适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演讲中,回忆自己求学的经历,奉劝青年不要带着近视眼镜看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如同今日之境,那个时代的高材生往往去医工科类的实用专业,很少选择基础学科。文学、哲学甚至被视为毕业后“没饭吃”的专业。胡适开始也是听了家人的劝说读了农学,然而最终还是鼓足勇气依着兴趣转到文学院。我们总以为选择学科就是选择职业,一个志愿就定了终身。其实,后果绝没那么严重,关键是能否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如此以来,一个人对国家的贡献远比盲目或被动选择学科大得多。

然而,今日学子为何总是少了些仰望心空的勇气?社会的浮躁固然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但让学生在成长中清楚了解内心志趣、敢于追逐梦想,则是教育必须担当的重任。审视当下,我们做得远远不够。父母意愿主导孩子人生选择,学校教育围着分数转……这些无形的压力和期待,已经潜移默化扼杀学生仰望星空的勇气。因此,中小学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我内心世界,培养敢于追逐梦想的坚定意志。

人云亦云,是出于安全心理的自我保护,但最终很可能陷入迷茫的人生之境。仰望星空,固然孤独,但却能够看到浩瀚宇宙的之美。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唯有兴趣和信仰能够支撑我们在风雨兼程的路上不断前进,看到非同一般的自己。

作者:线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