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出了批评,认为以往技术取向的课程只关注教学知识与过程,往往将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使命、专业热忱等内在的、核心的价值从教师发展中剥离开,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新的转向。课程体系设置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以免费师范生为例,六所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课程体系均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但在三大模块中,均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尤其缺乏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师素养相结合的课程。

个案

北师大在师范生群体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讲师曹夕多从2012年秋季开始,连续两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该课程被北师大评选为优质通识公共选修课。该课程的开设是在教师培养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课程的开设对象以师范生为主体,同时扩展到有志于从教的非师范生。在连续两年的开课实践中,选课学生中师范生(包括免费师范生)所占的比例约为70%,在选课的非师范生中,有志于未来从教的学生比例约为80%。选课学生的专业跨度很大,几乎涵盖北师大主要的文理科专业及艺术专业。

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的结合点为核心,同时涵盖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相关方面的对比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的结合点沿三条主线展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师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教师形象;教师应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

课程的教学形式除老师讲授与小组讨论之外,设立两个特别环节:其一,学生上台展示。每节课请学生以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为题进行演讲和展示。其二,实地参观与交流。每学期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文化名胜如孔庙、国子监,以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中小学课堂。

课程的开设效果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教师素养为目标。根据期末问卷调查,学生的课程收获主要包括“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从传统文化角度提升对于教师素养的认识”、“陶冶性情、丰富生活、提升素养”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于课程提出了“持续开设该课程”、“增加课时”、“课程应每学年开设两次”等建议。

师范生声音

未来的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责任

王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师范生):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师范生培养中大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内蕴深厚的人文关怀,例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儒家教育思想,博爱无争的道家思想等对于未来教师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师范生能够提高其人文素养,为成为“教育家”型教师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日后的为人师表中更多地从“身教”的层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从而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形象更好地代言。

尤其是对于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研习国学经典、提升自身的国学修养显得更加重要,并且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传承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数学老师也应有博古通今的一面

张艳(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2级师范生):就我的学科而言,很多人认为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无关,其实不然。就大家最熟悉的中国传统艺术剪纸而言,美丽精致而复杂的图案,除了要有精湛的手工艺、良好的绘画功底之外,也需要对数学图形对称变换等知识的深刻认识及体会。又如在花瓶上绘画,就要求对曲面有着很深的理解,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来。

作为一名师范生,未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良好的文化素养,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来源。学生普遍认为数学老师就是整天与数字、符号、图形打交道,就是只知道推理的古板的人。要想改变对于数学老师的印象,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数学老师如果能够对其中一点娓娓道来,想必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数学老师也一样有妙语连珠、博古通今的一面,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提升了在学生心中的声望。

单一的外来文化输入挑战民族认同感

吉星(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12级师范生):我认为在英语专业师范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目前外语专业学生普遍比较浮躁。以我院为例,由“外国语学院”改名为“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初衷就是改变单一的语言学习,而向文学研究方向转变。

但也许是因为与外国文化各方面接触频繁,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勉治学等优良品质似乎正在远去,很多同学失去了潜心研究文学,甚至静下来读书的耐性。如果能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踏实、务实。

语言类学科是有相通之处的,然而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单一,多为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教育,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只有外来文化的输入却乏于本民族文化的输出,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将受到挑战。如果能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有利于我们这些未来的外语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不仅将外来文化的“引进来”,更能让本土文化“走出去”。

专家观点

在未来教师群体中传播传统文化

曹夕多(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讲师):在教师培养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传承者、传播者和创新源泉的作用。在教师培养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有助于上述国家战略的实现。

在教师培养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将中华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融合到教学和学术创新活动中。实施学术文化工程,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生师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

为了落实《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所强调的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都离不开在未来教师群体中传播、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教师培养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需要。根据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发展中所占位置、所起作用持肯定和认同态度;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在国际化背景下,应加强本民族文化的建设,非常有必要提高和加强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目前各高校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评价一般;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广度上,大学生的整体现状不令人满意,其认识主要局限在课堂讲授的狭小范围,且多有知识错误。

因而应在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生群体中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类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质和民族认同感,并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重要信仰源泉。

文/曹夕多(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