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CEO读书会,《互联网金融》作者、德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姚文平,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系系主任孙谦,与点融网联合首席执行官郭宇航共同畅谈互联网金融,通过梳理现状,展望互联网金融未来将会带来的趋势和可能。

时间:201468

地点:复旦光华楼


CEO读书会05《互联网金融》

现场实录

今天讲的主要是五个部分,当然有一些部分不太展开了,主要是讲第四、第五前面。前面跟大家做一些介绍

一、什么是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大家的理解各有不同,我稍微罗列了一下,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和看法,几个有代表性的看法。

最早当然在国内2012年中投公司的谢平了比较明确的互联网金融这个词,据说在国外现在也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么一个词,当时谢平写了一个报告,用了互联网金融这个词。他的定义当然谢平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也在改,我跟他闲聊的时候他说已经改到第三次了,最早的定义和现在的定义也有些区别。但是谢平的定义有两个核心点,第一他比较强调去中介化。谢平认为出现的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去中介的,他讲的比较极端的意思就是比如未来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都可以没有的,客户要炒股票的话不一定需要通过证券公司或者通过证券交易所,包括客户存钱、贷款也不一定需要通过某一个金融机构。

第二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的业态,就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这是谢平的两个核心观点。谢平在互联网金融研究的领域,一行三会的领导,金融机构的领导觉得谢平是比较左的,比较激进的。他们觉得他对金融机构有点怀有仇恨的,所以他是这样一个代表人物。

第二个是吴晓灵,她原来是人民银行的副行长,我随便开玩笑说,这个书本来请她做序的她也同意的,后来她看了我的书的初稿,看完以后她就不同意给我写序了。因为她说如果我要给你写的话,要写一个争论性的序,那对你的销量可能不利。我说没关系,你就写一个争论的,她说那也不行,她要出国了,后来就没给我写。他觉得我这书里写的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草根金融有点过于的颂扬,对于传统的金融批评比较多,所以在她看来,她最早的定义是觉得不存在互联网金融这个说法。她的意思就是说其实互联网金融说来说去就是银行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为自己的业务发展去推动业务的发展和服务。所以沿着她的观点就是互联网就是个工具,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第三个比较有代表的就是阿里巴巴的马云,大家都比较清楚了,因为说到互联网金融,不得不提到阿里巴巴。大家也知道这一波热潮的出现,应该说跟阿里巴巴和马云有很大的关系,马云自己说过这样一句话,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各个金融的运作,他认为这个就叫互联网金融,银行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叫做金融互联网,马云另外还有个潜台词是什么意思?阿里巴巴干的就是互联网金融,别人干的基本都算不上,他曾经说过一句这个话,他觉得很多人干得不太靠谱,这是他的观点。也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互联网金融为什么这么热,实际就是跟阿里巴巴搞的余额宝有很大的关系,大家如果了解这个过程的话。

第四个我要稍微说一下媒体对互联网金融的论述,我们为什么觉得互联网金融跟我们非常密切相关呢?大家感觉无处不在,这跟媒体的细节有关系,媒体他认为沾上互联网和一点点金融的事情就是互联网金融。所以我们生活当中感觉我也有时候看,不管是权威的报纸,还是街头小报,反正沾上一点点的就是互联网金融,就是把它泛化了。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列了几个投诉最多的领域,一个我记得是医疗卫生,还有一个是食品,第三个就是互联网金融,那我当时也觉得挺震撼的,什么意思呢?在中央电视台看来,也是沾深上网络上的诈骗,比如在互联网上骗钱,他认为就是互联网金融,媒体把这个概念特别泛化。这也是让我们现在感受到的。所以大家会觉得现在互联网金融无处不在,就是跟泛化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我觉得这种泛化它有点对社会的危害比如现在网络上骗钱,大家也把它归互联网金融,所以一行三会监管的时候就觉得该管,确实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骗钱,你说它跟互联网金融这个业态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

现在大家去查定义,都讲百度百科,上面对互联网金融有这样一个定义,我不展开,就说一句,他讲到了一个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领域,这个有一定的道理,就是讲互联网金融或者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看互联网到底是一个工具还是一个理念,还是一个精神,还是一个背后的融合,这个我觉得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最后我做个定义,其实这么多的定义,每个人的说法都不相同,而且有时候差异很大,原因在于每个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尽相同的,其实大家说的也不一定是一回事,所以你没法在概念之间做比较。第二个我要强调的是这个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其实是一个动态的阶段性的概念。

最后一点我要是的音译是什么意思,我认为这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极端,大家也知道的,同样一根绳子,比较极端地讲一头是互联网,一头是金融,现在往往把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喜欢把两个极端去想,我们经常现在理解很多东西,一会儿我会讲,我们经常会把很多东西绝对化,对立化,其实互联网金融金融照理它是一个链条上的一个融合的过程,不是两个极端。为什么现在大家比较关注,就是前面讲的本来互联网和金融一直在融合,只不过通过阿里巴巴这些过程,这些事件,让大家觉得突然好像冒出来一个互联网金融,因为网络做事情,为了吸引眼球,往往是以比较革命性的方式。当然好处是大家一下子关注了这个东西,坏处是比如像金融机构对互联网特别的抵触,这也是一些后遗症,所以我的意思是在发展过程当中,因为爆发性的事件引发了大家更多的关注。

二、发展意义、风险何在?

我跟证监会、包括人民银行有沟通,当时我讲自己观点的时候,那些官员问我一个问题,他们就说姚文平你要说清楚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首先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个东西,或者支持它,其次才讲到怎么来管,或者支持。所以我要说的意思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如果我们来理解这个东西,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有怎样的意义。我列了几条:

第一任何事情我们觉得它有没有积极的意义,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一个标准就是消费者和社会福祉的增进,就是这个东西出来以后,是不是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福祉的提高。这个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我把它说得白一点,比如大家现在金融业尤其银行,有一个比较大的争议就认为他们有一定意义的垄断,这个就是说中国的银行很多,但是银行某种意义上也有一定的合谋。比如我们到银行去存款,银行的活期利息0.35%,大家也知道的这个0.35%我们以前开过一个玩笑,在中国这么多年发展,20年、30年改革开放,发了财的都是到银行借钱的,穷的人都是在银行存钱的,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穷人都是存银行的,有钱人都是在向银行借钱的,因为你存的越多,你亏得越多,你存0.35%十年二十年下来会发现这个收益率远远赶不上通货膨胀,更赶不上房产的买房子的钱。20年前有一万块钱爸妈很有钱,那是万元户,存到今天那就很傻了,很不起眼了。某种意义上中国的银行业垄断了大量的资金,0.35%的活期利率,后来搞了银行的利率市场化,为什么大的银行还是一动不动呢,就10%的递增都没有,0.35%的利率,大银行都没有主动的把它调到0.385%,没有,这个意思就是说银行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种合谋。就是一种垄断的表现,其实就是让投资者,让客户只能承受这样低的利率。以前是因为大家以为有了钱只能存银行,没有别的渠道。其实存得越多,你的财富消耗的越多。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余额宝这些现象的出现,大大推进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起码做了一次投资者的教育。以前证券公司这些也在做,也在吸收更低的成本的存款,因为证券公司很难去银行抗衡,因为它的品牌、知名度都不够,但是阿里巴巴出来以后,阿里巴巴的客户群体现在唯一能跟银行抗衡的有巨大的客户基础和影响力的就是互联网公司。所以它出来这个一搅了之后,大大的推进了中国的或者说让投资者感受到原来我们不应该享受这么低的利率。

所以我这儿另外要讲一个概念,开一个玩笑,我们以前央视有个评论员,不是说余额宝的出现推高了中国的贷款、存款吗,这也是胡说八道了,对吧?我有时候出去讲,就找一个理由,我开玩笑说,不管怎么说,我们比那些人还是懂一点的,明白一点的,中国的舆论现在经常是被不明白的人在控制。我在一个大学的教授,他圆是是学社会学的,后来这个教授从社会学、婚恋、爱情、婚姻、经济发展、政府管理他什么都懂,拎着个大皮箱到处演讲,媒体天天采访他,都是胡说八道。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舆论被一些不明白的人占领了,还有被情绪比较激动的人占领了,这两类人你去看好了,现在媒体最喜欢这两类,一个是他什么都讲的人名气一定大,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不管他讲的对不对,第二种原因这种人比较激动,一讲就讲到了极端,现在大家都喜欢极端,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我说到这个可能打点岔,这种言论也会出来,他认为余额宝的出现会推高融资成本,但是它杀伤力很大,影响监管的态度。所以后来有的银行很兴奋地说,他们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说,为什么现在贷款的利率要提高,因为余额宝把我们的成本弄高了。余额宝的规模五千亿,你这个银行的活期存款很大的量,怎么会影响,那个成本是有限的。你原来的利差那么高,你放弃一点也是合理的,好像我就把0.35认为我应该的成本,他的潜台词就是说0.35他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涨到1.35,他就认为应该把贷款增加一个点。就是这个逻辑,这个很滑稽的,市场竞争难道还跟你讲说,利率就保证你利差吗,没有这样的事情。

现在我知道一个数据,银行就个人居民活期储蓄存款的量大概14万亿,2012年的数字,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存在银行的类活期的存款十六七万亿,这两个加起来是31万亿。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如果它的贷款,现在余额宝或者这个宝那个宝做到4.35的话,理论上讲把银行所有的活期成本从0.35增加到4.35的话,这个数字正好是2.14万亿,这是2012

年中国所有银行业的净利润。如果理论上讲真的把中国银行业的活期存款全部拿掉,全部变成货币基金这个成本的话,让银行这么去经营,当然不能提高贷款利率,它正好不挣钱,理论上,当然实际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因为银行汇提高贷款利率,变着法子的,第二个它会总有活期要存的,不可能全部去替代。可见我为什么说这个概念?中国的金融业以前确实是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合谋。就是把投资者的收益搞的很低,所以投得越多,亏得越多,这个现象是非常明确的。

当然说完传统金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要发展新型的草根金融也好,去改变这个金融业也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我也反过来要说现在出现的这些新型的业态,包括新的一些业态,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存在一些风险。举了几个例子。

第一中国社会的诚信比较缺失,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说的难听一点就是中国的骗子比国外多得多,或者说不诚信的人比国外多得多的。这是实事求是的话,所以导致什么?而且还有一点大家也知道,一说到骗子,大家有一个概念,骗子肯定在街头,骗你50100块,钱包丢了,没钱买火车票了,一想到骗子就是这一类,但是实际这一类的骗子杀伤力是比较小的,杀伤力最大的骗子都是学历非常高,出来以后抬头也很高的人,现在这些骗子他也是高大上的,而且越高大上杀伤力越大,骗钱不是骗几百、几千,要就是几千万、几个亿的骗,这些人的学习能力也很强,他突然发现以前老想着怎么骗,现在发现有的类型他可能就会利用,比如像郭总这样是想干好事的,但是有些人就想利用这个东西去干坏事。原来大家只有菜刀,现在突然制造出枪来了,一人发一把枪,虽然你觉得这个防身有用,但是这个枪的杀伤力也大。就看你把这个枪给了谁了,所以新的业态出现,可能放大了社会不诚信,或者被一些人利用,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第二确实存在监管的套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我是在证券公司干了很多年,我深切体会到一行三会我们这个证监会管我们是管头管脚什么都管,我打个比方,跟证监会领导也这么说的,比如我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们的监管理念是怎样的?我打个比方,我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一个同桌的小朋友跟我坐在一起,我有时候会用手弄他一下,在中国的监管体系下,小朋友会举手,老师,姚同学拱我。一般老师监管机构的态度会立即会过来骂我,怎么搞得,你怎么这么调皮,我们监管是无孔不入,什么都管,像在国外你是拱了就拱了,我们的体制内干什么事情都有人很关心你,只要一有人说你干吗了,立马有监管就来了,响应速度都很快。但在体制外呢,就是我们确实目前没人管。这就导致了一种我经常呼吁,体制内要放松一点,体制外要适度监管,事实解决这样。当然我们拿的这个牌照是得到了一些消除,大家也不能我们干点儿什么都要管, 这也是现在存在的一个现象。

抗风险能力,不管怎么说,比如金融机构、银行,我连着讲下一个刚性兑付,现在业内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比如中国的基金行业干到今天还是很小,好不容易靠货币基金有点规模,但也就是证券业、基金业现在的规模去掉那个通道的水分,估计也就两三万亿的规模,包括货币基金那些收益很低的。然后我们的信托行业通过短短不长时间的发展,六十多家信托公司做到了十几万亿,证券公司干到今天这么多人,这么多公司,干了两三万亿,原因是什么?刚性兑付,就是只要刚性兑付存在,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几乎没有机会成功,或者发展起来。我就举一个我公司的例子,我们公司有个量化投资部,养了十几个人,我给他一两个亿,他每天量化投资,为什么做量化投资,因为相对稳定。现在跟这个部门谈预算的时候,两亿给他,问这个部门说,你告诉我两亿到年底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收益?这个部门经理说8%10%,就比如公司给他两个亿,他一年给我能赚来8%10%,我说你这个低了点,我说再高一点呢,他说最多10%12%,还有一定的风险,不肯定。我如果不理性的话,直接把这个部门关了,我养十几个人,吃喝拉撒什么都管,搞到最后还要发奖金。为什么给他们钱呢,直接给信托公司就行了嘛。给你两个亿,年底给我10%,我一分钱成本也没有,我养十几个人,你想想成本多高啊。我的意思就是说正是因为刚性兑付的存在,导致中国的那些投资都没有意义。包括现在P2P的发展,比如我们给客户带来131415%的收益率,如果变成刚性兑付的话,首先别的行业都被你搞死了,其次这个行业未来怎么发展也是个问号。所以我有感而发,当然刚性兑付在中国的国情下又有很多社会政治的背景,就是为什么会刚性兑付?那我反过来说,所以我就说金融行业大家都觉得很爽,殊不知金融行业也有苦处,就比如说刚性兑付银行每年都闹得凶的,一闹二哭三上吊的,银行最怕这种,明明他想清楚了要赚钱的,结果买了之后天天来闹,一闹银行就妥协了,悄悄给他补了,所以你看中国弄了个刚性兑付,把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反过来从客户的角度来讲,客户是看到了收益,但是看到了背后的刚性兑付了吗?这也是个问题。比如我们有的时候,现在悄悄的弥补了一些损失,那未来有些结构它有这个实力吗?我反过来说,它不可能刚性兑付的。

另外再举一个例子,世界上坑蒙拐骗的人分两类,一类是一开始就骨子里就是坏的,来就是像干坏事的,比如他来搞个公司就是想骗的。第二类人一来想做点儿好事的,也是主观不想干坏事的,但是最后撑不住了,这个人是后来变坏的,中国刚性兑付也会导致这种现象,一开始是没有干坏事的想法的,后来发现刚性兑付一约束之后,要么就是跑了,要么就是开始用庞氏骗局,这个也是中国金融比较多的问题。

最后讲两点,隐私安全和负债。

我举一个例子,像银行和证券公司,对客户的数据保管是比较严密的,就我们要求客户的数据分情况,要纸面的、纸质的签字要保管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反过来说有些机构有这个能力一曲保管吗?不要小看这个,听说很多银行放签字的东西是几仓库、几仓库的放,还要雇专门的人来看的,很小的公司会保管吗?反过来问大家,我们的骚扰电话都是从哪里出去的,肯定不是从银行出去的,基本上都是从买房子的中介弄出去的,因为越小的机构越不诚信,如果大小一样的情况下,往往是小的机构没有能力管那么多数据,第二个那里边能盗的风险就管控不了,就把我们的数据弄出去了,然后到处电话都来了。我的意思就是说确实它也有一个能力的问题。未来我们草根金融可能给你带来一些收益,但也有风险,比如你的隐私,你的数据也会被滥用的,有可能。

最后一个就是负债率,现在大家讲到这种有些类型,大家讲负债率比较多,就觉得中国借不到钱的人,我们能给他借到钱。我有一个观点,不一定对,当然我觉得有道理,真正有实力、有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让他借钱是对的,但是我们现在国家你看,中国以前大家批评比较多的四万亿,包括现在这个,你去看看中国企业和个人的负债率在全球是最高的,特别企业的负债率在全世界几乎是最高的。你去看看中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负债率都非常高,那你说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再加上现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你觉得给他加更高的杠杆,提高它的负债率合适吗?我们反过来想吧,就不是一味说我能让借不到钱的人借到钱,一定是值得歌颂的事情,我确实认为也要分门别类看,确实在中国这么个环境下,盲目地增加负债率和杠杆,也是有风险的。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也是因为金融机构的杠杆太高吗。所以要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正反面来看我们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意义和它存在的风险。所以我觉得是比较客观的、科学的去看,要趋利避害,发展的意义是很大的,但是也不是盲目的一味或者说良莠不齐的,或者像大家讲的传统的就一塌糊涂了,就是万恶的要推翻,也不是这样简单。

再说一句,刚才跟两位也提到,现在讨论互联网金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我这儿写的,用道德来替代商业。现在你看我一干一件什么事情都说我是为中小投资者,为屌丝服务的,一下子他们就觉得他占领了道德高地。不一定举很多例子了,以前有句话叫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还有美国的尼克松下飞机到中国来,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为美国的利益而来。我们做生意,作为一个商业机构不要天天说我是为了劳苦大众,我是为了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我是为了穷人,没意义。你是为赚钱的,你先要说我是为了商业而来,我后面会讲到这么多的案例,不要把自己老往到底高地上去放,现在你去讨论互联网金融,大家都是喜欢占领道德高地,都觉得好像,银行老觉得风险控制好,对客户负责任。草根金融就觉得你们都是万恶的金融机构把大家害的,我们是普惠金融,就感觉我们是为劳苦大众,为屌丝,你不就是赚钱吗,不就是为不同的市场地位吗。当然你可以高尚一点,我相信你不是完全为了这个而来。现在金融机构一坐下来就骂草根金融,现在草根金融一坐下来就骂银行、金融机构,变成了什么?这个探讨不是一个心平气和的探讨,都是敌对的情绪在探讨。你去看现在的互联网金融的大会,要么都是银行的人坐在那儿自说自话,要么都是互联网金融千人会,那帮草根金融的在一起自说自话。这两波人很少搞在一起,因为搞在一起,那一波就骂这一波,这一波骂那一波,基本上不理性的,也没有什么理由可讲的,大家都觉得对方很糟糕,我们看不起。下面的讨论有点变味了,跟媒体的折腾也有关系,媒体就喜欢你们斗,不然就没有新闻价值了。实际上很多事情也不是非白即黑的,所以今天孙教授把郭总弄过来,幸好我不是一个像杨行长那样的人,要不然我们以后有得斗嘴了,我还是比较客观一点。开玩笑。

三、主要参与者

第一类就是互联网公司,第二类就是创业公司,第三类金融机构,我这儿有几个观点。第一个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举一个通俗的案例,复旦大学的男女生谈恋爱很多,听说现在女孩子追男孩子的也很多,比如说女孩子追男孩子,在追到之前,女孩子在男孩子面前要表现出自己非常好的一面,所以男孩子有求必应。在追到对方之前,表现都是比较正常的,就是自己的真面目也是伪装得比较好的。但是一旦追到手了,你让他做饭,他说做什么饭,我今天一定不做,要么你出去吃,要么你做,我的意思是什么?我们的银行就类似已经跟客户结婚了,就是现在的客户基本上都在银行,所以银行觉得已经是自己老婆了,所以两个问题,现在我们P2P这些公司去追客户的时候,包括阿里巴巴弄客户的时候都非常的好,就是收益率高,风险小,又方便,所以客户感觉真是体验非常好,为什么?因为这个处于热恋期,因为要追到你手不太容易的,或者说庸俗一点讲,比如人家已经结婚了,你要追到人家的太太,你得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就存在这种现象。但是我们的银行也有一个问题,它是光脚的,因为客户不在它那里,所以它表现的好的一面展示得非常充分。但是一旦真的就把客户给了它,也不一定,以前有网络公司给客户10%的收益率,你认为这个可持续吗?怎么弄呢?背后就是来逼基金公司,我们也有人来跟我们谈的,你做过货币基金,发十亿的规模,也不敢发太多,跟你说好,如果你只做到5的话,我们承诺给客户105%的差我们两家一人一半,或者有的互联网公司强势一点,全部你担,也有的基金公司傻乎乎的就答应了,为了做品牌,为了做量。这是什么招,竭泽而渔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光脚的穿鞋的问题。

我这里举了个阿里巴巴,以前阿里巴巴跟领导说我不做游戏的,然后去年阿里巴巴做了。为什么要做呢?它现在发现跟腾讯搞来搞去很累,想想到它后院放把火,因为游戏是腾讯最赚钱的,所以阿里就说到最赚钱的地方,因为电子商务领域阿里是穿皮鞋的,腾讯是光脚的,游戏行业腾讯是穿鞋的,阿里巴巴是光脚的,所以你看马云他光脚的领域他就去穷干、猛干,表现出好的一面,已经穿了皮鞋的,不是说批评阿里,因为我跟阿里也很熟悉,合作得也很好。这个都是商业,自己已经占了这个地盘的,态度包括价格不可能的,如果这样搞不搞死自己啊。金融业也一样。以前有一个很有名的公交车理论,怎么说?比如一辆公交车来了,门一开公交车上面的人一般都会说满了满了,意思就是你们别再上来了,下面的人一般会说哪里满啊,挤挤挤。但是等他一脚踏上公交车之后,他马上就说满了满了,你们不要再上来了。很多人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找理由,你去看现在互联网金融也是的,就是光脚的和穿鞋的一个辩证关系。

四、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

我一直认为这个定义不准确,书里也一些描述,我要讲的意思这两者很难极端地分开,但是我只不过就是更多用全新的理念做金融和用陈旧的方法做金融,为什么这个提法叫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我不认为互联网时代的金融的含义是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时代我们再去做金融,应该跟原来做金融是要有差异。这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就我们经常有一个惯性,做金融久的人,总觉得自己做的这个叫金融,别的就不是金融,会形成一个惯性。但实际在互联网时代怎么做金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有些东西是要改变的。一个一个讲一下。这个PPT我就讲,比如书里提得比较多,我讲理念、思维、文化基因不同,然后这个组织形式不同,客户导向不同。举一个例子,用互联网时代的理念,新的理念来做金融的话,跟老的、惯性的思考的金融是有差异的。比如管理方式,阿里金融的CEO彭磊(音)他是阿里金融的一把手,他的办公室很小,然而他的办公室门口就是一线的员工。他在大楼里面。说这个话什么意思?第二个就是到李彦宏,就是百度,你到百度去,李彦宏如果不在公司,他的秘书会告诉公司的员工,李总不在公司。然后你们可以用他的办公室开会,李彦宏只要不在家,他的办公室如果有需要是可以被大家用来开会的。你觉得我们大的金融机构可能吗?就比如办公室、董事长、行长的办公室很小,然后门口就是员工,然后说他不在家还可以用他的办公室开会,这是绝无可能的。所以管理方式和很多流程决定了传统的金融机构对客户的需求是没有感觉的。例如银行的一个客户,有一个需求,或者银行很多客户有一个共同的潜在的需求,然而在银行有怎样的汇报流程呢?分理处先汇报给支行,支行再汇报给三级分行、二级分行、一级分行,再到总行的十几个相关部门,再到分管副行行,最后到行长,甚至还要董事长过问。你去看看银行的决策链条,离客户太远了。那为什么互联网时代这个决策流程?你怎么能响应客户的需求呢?我听说有的银行的行长、董事长到分行、支行所谓的去交流、看,了解情况,那个分行和支行是把他当国家领导人来对待的,就是坑蒙拐骗,听到的消息都不是真实的。就是把最好看的、最想展示的一面糊弄他们的董事长、行长。我的意思就是说在这个时代你会发现我们的金融机构确实存在对客户需求的感知特别的迟钝、滞后。这是需要去思考的。

我们的草根金融大家都觉得,阿里马云也说我是为中小、屌丝客户提供服务,赚20%的钱,银行是为20%的客户,赚80%的钱,包括现在的P2P,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自己认为这个是表面现象,就是说其实啊我刚才已经讲了,任何的商业机构都是要赚钱的,最好赚的钱,最值得赚的也就是二八定理,就是那20%,就是最有价值的客户对多数机构来说就是那20,所以大家从骨子里是喜欢高大上的。所以现在大家为了突破金融业的管制,很多人就说我不是为高大上,我是为中小投资者。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是这样的。我举个例子,今后的一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也好,现在的主流金融机构,未来它的发展道路会从低端往高端发展。比如像我们现在在阿里淘宝天猫买东西,你会发现,一般都有个银行挂上去,道路微信红包我到现在没敢去领,要是要了,存在腾讯上去。因为我在想,我这个卡挂上去,好歹有个几十万,万一密码泄露了不是麻烦吗。可能有些人卡上的金额比较大,不会轻易尝试,怎么办?比如我要买东西,要买书,要参与P2P,或者参与余额宝,我太太就是这样,弄两个卡。她一个招行主卡,然后又去招行办了一个小的卡,经常每天忙着,把主要的卡上的钱往小额的卡上拨钱,一开始只不超过五千块,现在胆子大了,不超过一万块。就是把钱从主要的卡上拨到那个卡上,她认为安全。什么意思,你从阿里那边看,可能很多是屌丝客户,但是实际上持有这个卡的人不是屌丝。这也是余额宝一年时间不到,它的户均资金额增长了34倍的主要原因。就是余额宝上面的客户的金额一年不到的时间增长了4倍,人均金额,就是因为大家都是尝试的,其实不是屌丝。真正的屌丝哪可能搞得起几万亿下来呢。

第二个意思就是说屌丝背后的高大上,就是我碰到很多金融圈子里或者有点财富的人,他们也跟我说,也开始尝试余额宝。我说那你们怎么也去搞这个东西呢,这么高大上还去搞这个余额宝,他说都是被我儿子、女儿忽悠的,因为那个屌丝的背后他爸妈不是屌丝,是这个道理。所以我的意思是说屌丝帮高大上在干活,你看出来是屌丝,实际上是高大上。商业里面很多东西还是道德。现在在中国大家总觉得为劳苦大众服务是高尚,是政府应该支持的,比较滑稽,现在你去买奢侈品,以前觉得显富、露富,现在戴一块名牌表,特别是官员,更不能拿出来看了,现在的社会一下子逆转到好像越穷越光荣。商业机构难道说我是为穷人服务的,就值得光荣吗,你不也是赚钱的吗,真正为穷人服务,你干吗?这也是一个逻辑。

规模经济、交易的规模和频率、价格的策略,我相信大家也听得比较多了,因为现在讨论比较多。有一个名言是说羊毛出在猪身上,现在的价格策略是什么,一个人新冲进到一个行业,是有策略的。比如婚恋介绍江苏卫视的一个相亲节目叫非诚勿扰,实际上一开始他们网上做婚恋介绍的,开始都是免费的,因为你要有客户嘛,要不谁来,做到二十万客户的时候,他就觉得再免费不行了,要收费,要开始编故事了,怎么说服你呢,他就跟你讲,我的网站有几十万的客户,比如说孙教授像你这样高大上的,就不应该跟那些人挤在一起,我给你弄一个VIP室,从中找五千个最高端的客户,给你放到另外一个客户,大家一上网就把你查到。总之让你听下来感觉这个钱是值得的,筛选一种高大上,特别急着要结婚的,把这两种人找出来。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价格的变化,也可以说是羊毛出在猪身上,那一帮人基本是你们养活他们,羊毛也没出在那帮羊上。它是一种价格的策略,这个也没什么奇怪的。

我看到一个现象,很多高档的饭店,它都有大厅。我问有的人说为什么要有大厅呢?我原来不太理解,后来我跟一些饭店的老板交流,他们跟我说了几个原因。他说大家看到的原因是人气,一进感觉人多热闹。第二你感觉到进来以后,司机、随从人员要安排吃饭,有时候也不方便嘛,所以有了包间,还得有大厅让他们吃。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客户不一定感觉得到,中国人还是比较爱面子、爱虚荣的。有了大厅那么多人在吃饭的时候,你穿过这个大厅走到包间,你的客人心中油然而生的一种尊贵的感觉,觉得你看为我就不一样,没让我在大厅吃,让我进了包间,那么安静,还有服务员随叫随到,这个东西是有一些心理或者策略的因素。当然有很多策略,不展开。我们金融也要思考一些面对这个变革的时候是要考虑怎么更多的吸引客户,或者用比较好的方式,让客户觉得特别有吸引力。

从不同的维度对这个做了一些比较。比如安全性,大家都觉得新的业态不安全,有的是这样,但有的也不是全部。比如我举一个例子,银行以前让你变得更安全怎么办?银行以前让你变得更安全的办法就是让你不停的输密码,比如它觉得两个密码不够,搞三个、四个,银行的思路是只要感觉有风险、有漏洞,就让客户去输,他觉得客户应该是有耐心的,殊不知客户其实是缺乏耐心的。所以你看为什么余额宝一出来,大家感觉特别好玩,一个是特别方便,第二个是每天还能让你看到每天赚了两毛、三毛,这个直观、刺激,虽然不当回事。有时候人这种欲望是很小的一点点满意,他就很高兴。比如送一个鸡蛋给他,他都感觉很兴奋。有时候拿出个什么东西来,不一定要金银珠宝。安全我们以前的思路一感觉不安全,就让客户去操作,没考虑他很麻烦。市场化的隐私安全的保障也是一种商品,其实是可以市场化、商品化的。

五、金融业的选择

这个可能跟互联网不太相关,但是也是我的一点思考。就是怎么办,站在金融的角度,今天对互联网感兴趣的也有,关注金融的也多。我的思考有这样几点,这句话马云也说过,很多人也说过,现在再看也没什么稀奇的了。我的意思像金融业以前确实存在,不光金融业,你们去看有一本书叫《基业常青》,说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公司可以长盛不衰的奥妙,现在大家都发现基业是不可能常青的,你去看看中国的朝代,每个朝代上来都觉得自己可以永续的,不会垮台的。但是干长的两三百年没了,短的就几年,什么意思?基业很难常青,大的总是要被小的颠覆掉,这个听了很悲观。我的意思做到大,你为了做大其实做得越大,其实就是为了灭亡。你去看看财富的五百强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所以现在有一个很有名的管理学家,他提出一个叫瞬时创新,瞬间战略,他认为战略和创新是瞬间的事,他提了这样一个概念。一个企业发展可能是一刹那的事情,这个话是说未来很不确定,大的是很难永续的。我觉得银行的董事长、行长也不笨,比如证券公司的管理层也是明白人,但是它大了以后就没办法。银行有一个人跟我说,他们运黄金,他们也有黄金交易嘛给客户。他们押运黄金的成本是金店成本的4倍,比如从上海到北京押这个黄金是要坐飞机,几个保安跟着的,但是有的机构就无所谓。什么意思?做大了以后容不得它出错,这是最大的问题,现在银行、金融机构都是这个问题,不是他们不明白,而是他们确实大了以后很难有创新的能力。

黑格尔有一句话叫“熟知并非真知”,我还是用比较通俗的的比方来解释,比如夫妻两个人生活了三十年,你去问他太太说,你了解你丈夫吗,没有一个太太会说不了解,肯定说我们那口子我太了解了,太熟悉他了。但是他过了五天,突然这个男的突然提出来离婚了,太太才发现真的不了解他,就是说熟悉他,但是并不一定知道他,我们很多时候做一个行业,做金融也好,做一个领域也好,我们觉得自己很明白的,很熟悉了,但是未必知道他的真谛。这也是做金融的人要思考的,我们觉得自己很熟悉金融。列举了一下美国资产行业的差异化发展,我们做金融的大家在中国你会发现同质化严重,但是在西方比如第三家资本集团,这家公司是美国很大的一家共同基金,我到他们那儿去交流,给我两个感受,第一我们进去的时候他们副董事长的秘书来接我们,结果是一个60岁的老太太。你到美国去经常会发现,60岁的老太太当秘书,在中国秘书都是年轻的。第二我问这个董事长,为什么资本集团有今天的成就,他说要感谢我们的爷爷辈,我们的爷爷辈在60年前就开始了全球化。但是他说我们的爷爷和父辈们亏了整整55年。就是说爷爷和父辈们亏了整整55年,他说今天我们基本上属于摘果子的。我要说的意思就是国外它确实是……我跟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开玩笑说,你想到一个好主意,会留给儿子、孙子去做吗,不会的,明天就干,后天就要盈利,我们特别着急,这也是中国特色。这是我从资本集团感受到的。

再稍微说一下复兴技术公司,这家公司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招聘的员工几乎没有学金融、法律的,他们天天有座谈会,就是有小的论坛,他们每天会学习,员工组织在一起交流。上次我看到他们列了一些题目,比如有非洲的疟疾的产生、防治,乳腺癌的生成机理和防治的做法,每天讨论这些问题。你会觉得跟做投资有什么关系呢,就是差异化。这就是我感受到的。

最后我讲一个最近讲的比较多的,我们内部交流也讲。所谓做得不同与做得更好,我这个书里有比较系统的阐述,我简单说,比如你们说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被谁打垮的,以前这三者相互之间当做竞争对手,你防着你,我防着你,但是最后打垮他们的是三星,特别是苹果,苹果原来不是以做手机为主的。据说这个滑来滑去的技术是诺基亚最先发明的。你说中国的邮局被谁打垮了,以前它很牛的,垄断的,邮局是垄断的,但是不可能长期垄断。包括中国移动,现在都在走下坡路,都是被别的行业颠覆的。所以我特别要说做得不同比做得更好更重要。就是我们大部分人,包括随便干什么,每天想的脑子里就是说怎么做得更好,比如我是个教授,老想着孙教授是怎么干的,每天想着跟他比拼。一屋子的人每人拿一把菜刀,或者每人拿一把钢刀拼来拼去,打得不亦乐乎。突然冲进来一个拿枪的,懂了吧这个意思。最后你会发现,做得相同的都被做得不同的搞死了。怎么做得不同,要么你做得比较早,不能太早,要不就是用一个新的思路去做。因为人老是不相信自己比别人笨嘛,我们基金公司为什么这些基金经理都是不靠谱呢?我们都是一个模式。比如北大、清华、复旦、南大,虽然都是很优秀的学生的但是毕业出来受了一样的教育,一样的背景,我们弄进来做研究员、分析师,基金经理助理,一个模子培养的,最后他们炒股票炒来炒去,怎么可能炒得比别人更好呢,就是跟风、羊群效应。

我们曾经沈阳营业部有一个客户小孩,20万到我们营业部,8年前。在我们营业部做了8年,做下来多少?两千万。这个小孩有几个特点,第一高中没毕业,第二也没结婚,第三他们家到我们营业部四站路,他不认识。他妈每天早晨来护送,每天来接,就这样一个小孩,做投资做到这种业绩,你说让我们证券公司招这种人你敢招吗,不能招,我们都要招985,研究生。所以这个模式是有问题的,所以未来互联网要怎么颠覆金融,我倒不认为现在的这个渠道,这个模式一定是颠覆的,未来互联网应用到金融应该怎么用呢?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以前歌唱家比如宋祖英怎么出来的,从小练,现在小孩拿个考试,教师说行了,OK,最后让他上舞台,对我们这些外行来说都是一个声音,我不觉得哪个女高音比另外一个女高音好听,后来弄出来一个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现在大家听的不亦乐乎,对吧?现在发现高手在民间,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在民间。或者说因为民间有做得不同的人,到我们这儿来,我开玩笑讲金融机构也害死人,把人的创造力,包括大学都扼杀掉了,就是我们用一个模子把它的棱角全弄掉了,最后变成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人,什么创造力也没有。所以为什么硅谷那些人有创造力,都是看起来不靠谱的人。当然我觉得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到一个模子来弄,因为这叫稳定的收益、可控的风险,家长都希望孩子未来有一个很好的职业,但是没有很大的风险。但是你要是乔布斯这种人,我们不敢,因为他从小就比如吸大麻等等的乱来,又辍学,这种人可能会天才,但也可能进监狱,所以我们想想算了,自己儿子嘛,虽然再有创造力也不能弄到监狱去,所以我们想想走一条稳妥的道路,就把他用一个模子培养,所以喜欢这样。但是真要培养天才,培养成功者,可能就得要赌一把,就是让他随便,开个玩笑。

无论是一个机构,还是一个个人,真的要更多的思考怎么做的不同,而不是花那么多的时间,一定要做得更好,这个应该是在做得不同的基础上追求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