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态,部分“211”、“985”等重点高校或将从学术型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对于此前“622所地方新建院校将转型”的报道,葛道凯表示,即将转型的并非仅限于新建院校,而是从现有本科高校中划出一部分,推动他们面向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南方都市报》 6月28日)

在不少人眼中,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知识和实践不够完善,也拿不到相应的学位,甚至没有资格公考。600所地方高校将转型职教,可以提高职教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而部分“211”、“985”高校也在其中,则会极大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因为这象征着职业教育从“低人一等”转型为“平等”甚至是“高人一等”。

从教育层面看,每年几百万人进入高校学习,必然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而这又鼓励了报考的热情。可是,大学获得的投入和资源多了,职校自然只有“残羹冷炙”。现在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季”,就是教育资源不均衡惹的祸。从市场需求看,如今不像以前那样需要廉价劳动力了,可有技术有知识的专业人才跟不上市场发展。市场到了“蓝领时代”,教育系统提供的却是越来越多的白领,所以就业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教育部用行政手段推动职教发展,是为了调整教育这艘大船的航向,让职业教育焕发“第二春”。只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满足市场要求,更得看市场的脸色。比如,“211”、“985”高校转型职教,但未必就能获得学生认可,学生可能会报考其他院校。比如,600所地方院校转型,只有通过优化调整师资,才能增加职业教育含金量,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仍是“不白不蓝”。比如,一刀切发展职教,将来会不会也会演变成结构性就业难。

故此,发展职业教育得把好市场的脉。目前来看,职教人才虽然短缺,甚至薪金远超白领,但其社会评价、未来发展、生活信心还比较低,因为白领比蓝领更容易成为中产阶级。故此,应当为职教人才设置多元的上升渠道,例如有的省试点的“工士”学位,例如允许公考和考研,例如提供更多权利保障。总之,“211”、“985”高校在内的地方高校转型职教,行政推手必须遵循市场需求,这样才能让职业教育合理发展,蓝领阶层才能成长为中产阶级主力军。

赵查理(河北 自由撰稿人)

职教转型期待校企联姻

当下的“中国制造”里不少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中。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是在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依赖的“廉价劳动力”,而“劳动力人口”已现“负增长”。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中国的经济要想“调结构”,实现“战略转型”,除了政府“简政放权”之外,尤其需要“职教转型”,向科技要生产力。

现在的问题是,就企业而言,一些国企“靠垄断赚钱”,不少民企疏忽了实业而去热衷于房地产的“资本运作”,特别是一些企业靠牺牲环境谋利,这种发展之路是不可扶持的。所以,要想“升级转型”,要想做“百年企业”,唯有在职工培训上舍得投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就高校而言,其“产品”必须于市场“适销对路”,如果你培养出来的学子“毕业即失业”,这样的高校总有一天会被市场所抛弃。所以说,经济要转型,高校与企业须联姻,须“面对面”相向而行,最终走到一起“心连心”。

职教转型而校企联姻,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德国学习。近年来,在欧元区其他邻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情况下,德国失业率仅有6%上下;德国的秘诀是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即企业和学校一起培养学徒。按照《联邦职业教育法》,德国大企业必须设有专职职教管理人员。据官方统计,德国企业每年花在一个学徒身上的净成本大约平均在8700欧元。而学校呢?通往职业教育的道路在很早的人生阶段就开始铺设,10岁从小学毕业后,就有一部分学生根据的自己志愿进入“职业预科”,不少学子16岁就直入职教学习。

职教转型而校企联姻,其实是双赢。作为企业,不应该关起门来抓职工培训,作为高校,也不应该关着门来办教育;具体说来,学校应设“市场部”,企业应设“职教科”,企业对学校当多一些“请进来”,学校对企业当多一些“走出去”,企业才能做大,学校方可做强。 张轶水(安徽 媒体人)

职校学生能考研,职业特色不能丢

允许职业院校的学生考研,无疑给了高职生上升的途径,值得肯定。只是,职业教育在追求高学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首先,让职业院校学生考研的初衷虽好,但要真正落实,还需要相关部门打破高职生无学位的尴尬,尽快把高职生纳入到学位的评价体系之中,即毕业授予副学士或工士学位,在获得一定的学术课程和社会课程学分,并完成论文后,就可晋升为学士学位。此举不但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也为成功考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研究生向职业院校敞开大门,并不意味着就要降低标准。相反,更应该实行严进严出,用就业和学生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含金量。因此,必须设置一定的门槛,保证研究生的文凭不贬值也不注水。同时,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培养市场和企业需要的高精尖人才,来保证应用型的研究生能够学有所用。

最后,职业教育虽然不崇尚 “学历教育”,但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还是应该设置研究生这样的技能培养体系来支撑。只是,此研究生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换言之,对职业院校研究生的考核更应该量身定做,而不是照搬现有的考研模式,这样才能让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比如,可以仿效将要改革的高考模式,即推行学术性和技能型两种研究生模式,保证职业院校的研究生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中的佼佼者。

孙明(河北 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