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教育讯 9月27日下午2点,曾创作《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的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因重病医治无效在宁夏银川去世,享年78岁。张先生的助理马女士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表示,张先生近些时候一直身体不太好,已经患病一年多,去世后的治丧事宜将统一由银川市委宣传部安排。

中学就接触俄罗斯文学和法国文学作品

张贤亮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

从小他在家庭影响下,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他的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先后结交过张学良、戴笠等人。张贤亮在20世纪50年代初读中学时,开始广泛接触俄罗斯文学和法国文学作品。

1955年中学毕业后,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张贤亮就被调往宁夏银川干部文化学校担任文化教员。他开始尝试文学创作,曾经写作并公开发表了60余首诗歌。高中毕业后两年,他就在西北,甚至在全国的诗坛都颇有知名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贤亮获得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张贤亮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开始,直到上世纪末的创作时期。张贤亮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土牢情话》《无法苏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青春期》《一亿六》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以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他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

1992年12月,张贤亮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如今公司所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最著名的影视城,是《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100余部影视作品拍摄地。

好文章更需要好翻译

有很多网友评论张贤亮的高度不低于莫言,只是莫言有很好的翻译

其实多年来,张贤亮的作品也不断被翻译到不同国家,至今已有30多个版本。比如以色列只有700多万人口,《绿化树》在这里却有1万多册销量。

但莫言无疑是更幸运的,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得益于他有不错的翻译。有专家曾称他的成功离不开精准的翻译。

“莫言的大多数作品都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先生所译,其精准程度令人信服。而翻译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外国评委对作家的判断。”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孟庆澍说,在如今的英法主流阅读市场上,莫言作品的翻译无疑是中国作家中最多的,也是最精准的。

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由瑞典汉学家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出版,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

学诺奖语言是首要因素

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怪现象让读者很难忽略,自1895年诺贝尔文学奖开设以来,获奖作家多来自欧洲和北美,亚洲仅有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和以色列的阿格农获奖。

语言成为首要因素。于是,翻译就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翻译者对于作品的理解越深刻,作品自然越好,反之,必然会降低原有作品的艺术价值。

众人追忆和哀悼

张贤亮去世的消息传出后,雷达、格非、崔永元、朱时茂、六小龄童、陆川等文化艺术界人士表达了哀悼。

王安忆:谈及张贤亮时称,“他是前辈,我们都很尊敬他。”对于他的作品,王安忆觉得张贤亮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作品写得很好,“我觉得他是那个年代最好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河的子孙》”。

鹦鹉史航:张贤亮去世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食色性也,都是被他启蒙不少,从《早安朋友》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但印象最深的还是《绿化树》,那里的饥饿与最终找到的食物,糨糊变贴饼子,像《伊万·丹尼索维奇的一天》。汪曾祺真是写家常美味,张贤亮则是写饥饿最好的调味品。

陆川:这个时代我最喜爱的文学大家之一。《灵与肉》《绿化树》等震撼人心的作品肯定会载入中国文学的史册。

崔永元:“文革”中,他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为了活着,他受尽了屈辱。“文革”结束,他拿起笔以小说的方式开始了对那些荒唐岁月的回忆与反思。张贤亮先生,天堂中没有流氓,您可以放声歌唱。

六小龄童:刚结束了在南昌大学的讲演就得知著名文学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的消息,作为父亲的至交、我的贤亮叔叔永远离开了我们,深感震惊与悲痛,我还保存着您给我的题字“子承父业出神入化,两代猴王永世佳话”,谢晋导演的电影《牧马人》改编自您的代表作《灵与肉》,愿您一路走好。

格非: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在当时影响很大,“我们做当代文学研究的都读他的书。我当时读他的作品时还是学生,华东师大的当代文学课会分析他,青年批评家组织的讨论会也会研究他,《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两部作品当时非常热。”格非称张贤亮作品的影响在当时非常之大,“大到现在无法想象的地步,我们现在作品写得好也就是写得好而已,他的作品在当时是很多中国人都会读的。”

谈及对张贤亮作品的印象,格非说:“他的作品跟我们的路向不太一样,他的作品在当时有点大胆,《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在当时是越过了一些界限,在描述上比较大胆。我那时还没有真正开始写作,作为前辈作家他对我们肯定有影响,但具体影响在哪儿也很难回忆了。”

金丽红:她在华艺出版社时曾负责过《张贤亮爱情三部曲》的出版,“书是1994年就出了,是他比较早的版本之一。华艺出版社在1991年出一套《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新作大系》,是王蒙和从维熙牵头,当时第一批出了13个人,后来又陆续收录十几位,张贤亮没在里面,是单独给他出的,因为那批人都是中短篇为主,张贤亮的是三个长篇,销量有10几万册,当时十几万册很正常,我们出是把他跟爱情相关的三本一起出,叫‘爱情三部曲’。”三部曲包括《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

谈及对张贤亮的印象,金丽红称其很豪爽,“我跟他接触过三四次,他也来过我们社;他这个人挺豪爽大气,敢爱敢恨。”

朱时茂:“没有他的《灵与肉》,就没有《牧马人》,全国的老百姓也不可能这么快认识我。”他主演的电视剧《男人的风格》也是根据张贤亮的作品改编而来。

雷达:“张贤亮是当代文学领域很重要的一位作家,他在80年代的‘伤痕’‘反思’文学浪潮中发表了多部重要作品,比如《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应该体现其价值。”

谈到张贤亮在文学创作领域的贡献,雷达说:“他的小说对当时的文坛具有启发意义,包括对性爱的描写,对政治内涵的挖掘,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特别是知识分子在极左势力下的精神状况和人生历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拓宽了当时文学创作的领域。在反思历史的深度上,对后辈的作家也影响深远。”

链接:张贤亮档案>>

“我的人生是一部小说”

2008年,张贤亮的随笔集《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出版时,他在北京接受京华时报独家专访。对于作家经商后难以重返文坛的现象,张贤亮告诉京华时报,这十余年的经商经历让他的生活充实了很多,比做专业作家的时候接触社会更紧密,对他的写作不无裨益。

张贤亮说,他经历了那么多沧桑,现在写小说不再对故事感兴趣,而是对人的命运、对人的生命现象感兴趣,而这样的表述适合写成哲学论文,很难把它写成小说,他目前反复修改就是要克服这个困难。张贤亮感慨:“我的人生经历其实就是一部厚重的小说,我至此足矣。”当时他表示正在修改长篇小说的封笔之作,此后将着手写自传。

2012年,一则“知名作家张贤亮包养5位情人”的传闻在网上传开。张贤亮接受京华时报专访时称,当时有不少朋友听闻此事后建议他去告造谣者,张贤亮则说:“没法较真儿啊,我连告谁都不知道,告网络?我觉得这事越告越大,还是一笑置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