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教育讯 同性恋,是一个颇受争议的群体。更让人们震惊的是,近年来,这一群体出现了低龄化倾向。据北京一家官方心理咨询中心统计,他们近一年接待的7例同性恋咨询中,未成年少女占了5例。但专家指出,其中很多人其实只是同性依恋,如果将其与同性恋混为一谈,很容易让她们真正走上“同性恋”的道路。

案例:花季少女与女友“恋”得死去活来

女孩婉玲正值花季,就读于一所重点高中,前不久,女孩的妈妈发现了一件令她颇羞于启齿的事——女孩和班上的一个女生有着反常的关系。女孩妈妈既着急,又惊慌,她将这样情感定义为了同性恋。女孩妈妈依照着典型的中国家长作风,命令女孩结束了断畸形的关系,可女孩对此置若罔闻,依旧维护着自己交友的权利。

最后的结局是两个女孩结伴离家出走,两家父母在外地的一家酒店找到了她们,各自带回了家。父母对孩子一顿打骂后丢下了一句警告:“这辈子都不许再见面了。” 而两个女孩则是视死如归,冷笑着面对家长的打骂。

原因分析:要正确看待青春期孩子的同性性行为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喜欢同性并不等于同性恋。

青春期早期性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同性的亲密关系,在这个阶段中,孩子会有一个关系特别亲密的同性朋友,两个孩子在情感上相互依恋,甚至有身体的亲密接触:亲吻、抚摸性器官,获得性感受,这是同性的性行为,不是同性恋。这段同性亲密关系的意义在于,让孩子练习如何经营与另一个人的亲密关系,这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经历这个阶段后,孩子会开始将目光转向异性,带着经营亲密关系的经验开始与异性交往。

如果孩子与异性的交往受到成人阻止,孩子便持续在这段同性亲密关系中,满足青春期情感和性的需求,如果同性亲密关系持续到成年后,孩子错失了发展与异性亲密关系的时机,已经适应了同性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模式和性活动模式,孩子有发展成为同性恋的可能。

专家建议:妈妈应该这样做

青春期是一个性倾向方面比较混乱的时期,从混乱走向有序,就是一个矫正性取向倒错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家长要注意。

首先,应该通过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克服自卑心理。女孩子感情细腻,敏感,本来就很容易形成“闺蜜”,在这样亲近的交往中,也会对性别角色以及对对方的感情产生错觉,形成同性依恋。实质上,这是心理幼稚的表现,只要男孩女孩们努力完善自己,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建立起鲜明的性别角色,男孩更像男人,女孩更像女人,慢慢就必然会走向成熟。

第二,男孩女孩们必须在人际交往中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与周围的同性平起平坐,毫不退缩。与异性交往比与同性交往要困难得多,必须克服恐俱和犹豫;如果你能够主动交往,得到异性的接纳,便是成功,在这种交往中有利于塑造自己的个性,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三,男孩女孩们都要思考,要探索:做一个男性与一个女性有什么不同,社会对男女的行为规范各有什么要求,自己如何欣然接纳自己的性别?可以观察周围的人,也可以与同学朋友讨论,还可以向你信任的成人请教,或是到文学艺术作品中去寻找答案。当你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较明确的认识时,就能够使自己摆脱性困惑,不再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产生疑虑。

第四,男孩女孩们,以及爸爸妈妈和老师们,对“同性恋”的存在都应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认识。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存在同性恋的人和现象,而真正的同性恋不想改变自己,也不感到痛苦,一般也不要求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但若自己不是刻意追求同性恋,或是也从没有这类行为,而只是停留在想法和怀疑上,同时,又非常想使自己摆脱,那么,改变是能够做到的。

因为,在青春期有不少男孩女孩存在着“同性恋恐惧”,其实质是对自己长大的恐惧和不安,在潜意识中对未来担忧和缺乏自信,这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正常心理变态的范畴,所以,青春期的所谓“精神同性恋”或是“同性恋倾向”都是易于矫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