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里教学生们识字的赵兴奎。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随风飘扬,20名孩子仰起小脸蛋行着注目礼,这成为了大山深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0月13日,在达州万源市庙子乡隔滩溪村教学点,举行了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

隔滩溪村教学点只有一名老师、两间教室、一间厨房、一间休息室和20名学生。任教的老师叫赵兴奎,今年58岁,已经坚守大山38年;在这里为孩子们煮饭的叫陈义珍,是赵兴奎老师的妻子,这个教学点被当地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夫妻学校”。

  多重身份既是老师还是“保姆”

赵兴奎夫妻俩将学校里所有孩子当成自己的亲人般疼爱、呵护,生怕哪个孩子受到半点委屈。

虽然大山里的教育条件比不上城里,但夫妻俩一直坚信:树人先树德,山里的孩子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差。

20名学生中,有9人是小学一年级学生,11人是幼儿园孩子,其中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这个是你爱吃的土豆丝,这个是你爱吃的茄子,吃完饭别忘了,再喝一碗番茄汤。”午饭时间,陈义珍和赵兴奎给孩子们盛好米饭后,还将每个孩子爱吃的菜放到离他们最近的地方。为孩子们张罗好后,夫妻俩才端起碗吃饭,场面十分温馨。

“以前这里还有三年级,我还得帮助照顾幼儿园的孩子,只好趁下课时间洗菜、煮饭。上学期,三年级的孩子都到庙子中心校去读书了。”陈义珍说,由于买菜很不方便,所以她就在学校后的空地上种了一些时令蔬菜,买不到菜的时候,也可以采摘下来给孩子们做成可口的饭菜。

看天放学 上课不必非要在课堂

“上课并不一定要在课堂上,随时随地都可以。”这些年来,赵兴奎因地制宜总结出了一套教学方法。

对于一年级学生,他不仅在课堂上讲解知识,而且在体育课或者休息时间把知识交给孩子们。“比如我们正在玩老鹰抓小鸡游戏,我就会告诉孩子‘小鸡’两个字的写法,并用粉笔把汉字写在地上,让孩子照着写。”

记者了解到,“夫妻学校”还有着与常规学校不一样的“校规”,那就是按天气决定放学时间。“如果天气好,下午三点半就放学;如果遇到下雨或下雪,下午两点半就放学了。”赵兴奎说,孩子们太小,有的家又离得远,为他们的安全着想,因此制定了这样的“校规”。有的孩子有家长来接,没有家长来接的孩子,他就和妻子送他们回家。

心系学生 夫妻坚守大山拒调离

赵兴奎回忆说,隔滩溪村教学点曾经也有红火的时候,学生最多时有100多人,老师有3名。后来由于条件稍好的家庭把孩子送到了山外的学校读书,致使该校学生逐年减少,老师到最后也只剩下他孤孤单单一人了。

就连在万源市中心医院工作的儿子、儿媳,都非常希望陈义珍能回来带带孙子,但陈义珍放不下丈夫赵兴奎,更放不下那里的孩子们。

“他年纪大了,要教书又要给学生们煮饭,我怕他身体吃不消,更怕他因为煮饭耽误了对学生们的教学。”于是,陈义珍硬是说服儿子,把孙子放学后寄放到好友家里,等儿子下班了再去接;而自己却回到了隔滩溪学校。

在这样的大山学校里,赵兴奎38年的辛勤汗水先后赢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和四川省优秀山村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等殊荣。他也曾被调往条件较好的中心小学任教,但最终他还是选择留在了这所村小,留在他一直坚守的这块土地上。“如果我们走了,学校可能就不在了,一师一校太孤独了,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如果我走了,这些家离中心校较远的孩子,读书就成了个大问题,有的还将面临辍学。中心校教师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但在这里,我们却是孩子们的希望,我热爱教书,我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赵兴奎说。(宋乾玉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张骥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