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学童鲜师炼成记《一年级》目前为止已经播出6期,每一期播出收视蝉联领先,两位实习老师和学童在校园里的真实表现也成为社会各界热议话题,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家长在孩子竞争中提供帮助、棍棒教育到底应不应该……这些话题都切中了当今中国教育中最需要面对的问题,无论是问题的真实呈现还是专家学者的分析都为儿童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一年级》先后在长沙、北京、广州、成都、上海、南京六座城市举办的“《一年级》公开课”无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专家学者们在现场纷纷发声力挺《一年级》,称赞节目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著名作家叶兆言等人还表示希望节目能一直拍下去。

《一年级》忠实记录成长体现节目责任感

孩子离开家长之后,在学校里的生活是和家里的表现是否一样,老师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每个学生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一年级》所做的就是把这些平时无法看到的东西真实地呈现给观众。在第四期节目中,孩子们为了班长竞选纷纷出招,家长也凭借自己的能力来帮助孩子,从这一事件中折射出家长的功利心态,以及引申出来“拼爹”、“潜规则”等社会百态的缩影,也引起现场专家、教师代表的辩论。有现场的专家担心节目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舆论导向。对此节目组回应称,针对家长介入竞选,节目组没有提出任何意见,在后期也没有根据家长的要求更改节目内容,而是最真实地重现了当时的情况,之所以毫无保留地曝光这种行为,就是希望能引起社会的正视。

正是基于“只是忠实记录”的初衷,“熊孩子”如何管教、教知识和教做人哪个重要、家庭教育如何发挥作用这些问题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教授邱建新对《一年级》这种勇于展示和揭露现实的立意表示肯定,他认为“这档节目提供了一个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反思的平台,一个社会认识教育,教育走向社会的平台,一个以寓教于乐反思传统说教的平台,一个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沟通的平台”。

提供多个专业角度解答教育中的困惑

《一年级》中,实习班主任陈学冬、实习生活老师宋佳、班主任孟老师等人分别呈现了不同的教育风格,究竟谁的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的成长,这也是一直以来争论不断的问题,在第五期节目中,孩子要面对“人生第一考”,在上海举办的看片会上,著名心理专家张怡筠认为,《一年级》解答了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到底该怎么培养热爱学习的习惯”、“怎么培养学习的热情”、“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老师家长有什么关系”这一系列问题,“很多观众在看到节目中家长给孩子复习功课各式各样风格,老师同学生说话神情严肃等等,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思考,帮助孩子开始他们的一年级,开始他们的一辈子。”

据《一年级》节目组介绍,在节目拍摄过程中,一直有教育专家在“保驾护航”,因此才有这么多精准把握家长心理的问题被挖掘出来。在广州举办的看片会上,中西方教育差异的问题就引发了在场学者们激烈的争论,上一期节目中的“防拐骗测试”不仅打破开播以来的收视纪录,更是获得了观众的一致称赞。在看片会上,郑渊洁之子郑亚旗就表示,父亲曾经特意为他写书,教他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安全隐患。他用小时候父亲郑渊洁教导的那一套方法,例如在路上有人喊你的名字,不要回头之类的心得,来总结《一年级》的拍摄意义,“能化解一个孩子的安全隐患,也是《一年级》的全体老师和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努力的意义。”

寓教于乐情节设计切中观众兴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教授邱建新也告诉记者,在参加看片会之前本来打算了解一下当天主要讨论的国学教育话题,“没想到完整地看了一期节目之后觉得非常有趣,熬着夜一口气把所有的节目全都看了一遍!”

看完《一年级》新生迎接人生第一考的内容后,新闻晨报文艺部主任张计红也认为,这个话题选得非常好,在学拼音的段落中看到了孩子们妙语连珠,特别具有童真,这样的节目内容非常有趣,在几场看片会上,不少专家学者表示看节目能让自己想起不少求学时的故事,所以往往参加完看片会之后就成了《一年级》的忠实观众,等着每周五的节目更新。

在南京举办的看片会上,著名作家叶兆言、现代快报文娱部主任曹锋、“鹰爸”何烈胜等人围绕“棍棒教育是否可行”进行了探讨,叶兆言除了举自己教子的事例说明“打孩子无法从根本上让孩子获得成长”之外,还表示节目内容十分有趣,他本人已经是马皓轩的“粉丝”了,看到汪老师用戒尺打马皓轩的情节,“觉得有点愤怒”。他认为“打孩子是不对的,这是严重的倒退,如果真要打的话,其实应该要打家长”,但同时也表示,虽然他对于“打孩子”持反对态度,但湖南卫视将这样一种社会上存在的现象以真人秀的方式展现是很好的,“这样更可以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引起大家的讨论”。在看片会现场,他还向《一年级》节目组工作人员表达愿望:“我希望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继续拍下去。今天这个话题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