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教育讯 12月11日,第六届“金翼奖”2014网易教育有态度大选颁奖典礼在京隆重举行。针对低龄留学热及如何培养中国孩子的全球化竞争力,会议现场特邀著名教育时评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周成刚、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 Vivien Wang与网易教育频道主编朱敏一起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圆桌讨论。

第一部分>>

中国孩子成为世界公民需具备什么素质?

熊丙奇(著名教育时评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我觉得要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是要从基本的要求来看,有三点:第一是独立的人格,第二是自由的思想,第三是健康的身心。更高的要求是,第一是要有杰出的能力,第二是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第三是要有深厚的平民情怀。

所谓的平民情怀,今天我们很多人还在追逐成为拥有特权的一群人,我们还是等级社会、是特权社会,是追求人上人的社会,我们经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真正要成为公民这些都要消除掉,我们不是要成为人上人而是要成为人中人,这样才能融入社会。

朱敏(网易教育频道主编):

我觉得教育的本质都是一样,无外乎两点,就是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如果在当今一个全球化的趋势下,我觉得可能要加上全球化的视野,也就是跨界,要站在全球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自己在那个小圈子里面。如果要再加上一点,那就是情怀,一定要成为有情怀的世界公民。

周成刚(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

有一次我在看胡适的《留学日记》,他说,在美国是强调身体第一、价值观第二,技能第三。后来我再想这还是挺有道理的,因为没有身体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没有价值观路会走偏,没有技能跑不快。具备这三者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更好。

但这个想法是有了,但履行起来却很艰难。大家都说,你的身体好很重要,但现在有多少孩子在真正把健身摆在议事日程上?我去年一直在世界各国的商学院搞活动,国外大学里的健身房比我们国家队的健身房还要厉害。

Vivien Wang(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

伊顿国际教育集团特别希望培养中国的孩子需要有中华情怀、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一直是强调3C——创造力、品格和多元文化。我们要有非常好的知识、技能、品格,同时我们可能需要未来的领袖有非常好的情商和智商,除此之外还希望有很好的领导力和多元文化的视角。 查看第一部分详细

第二部分>>

应试教育下成长的中国孩子 相较国外孩子哪里差?

熊丙奇:

如果从基础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全球第一,但是这只是一方面,而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社会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性、团队合作、领导力的确欠缺很多。知识上的优秀,但其他方面残缺就是一个残缺人,现在我们的学生有些时候甚至脑残、身残、心残,只有分数是不残疾的。

周成刚:

我们新东方第一要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知识,我们把快乐的风格和幽默的教学方式带到课堂,新东方每年有接近300万的同学都是心甘情愿自己花钱走进我们的教室的。除此之外,我们还着重开发素质教育,我们希望能够把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素质教育,包括体育运动、户外运动都能够带进新东方的教育里面。

如果一个家长只是一味跟我要求成绩,我会跟他说我的故事和俞敏洪的故事,“我和俞敏洪的成绩太差了,我和他是同班同学,都考了三次才考取了大学。”

Vivien Wang:

中国孩子相对外国孩子有4点比较弱,第一,中国的孩子的独立性不是很强;第二,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的思维也与国外的孩子有差距;第三,留学的中国孩子在国外的领导才能或者是参与性或者是公共演讲的能力没有外国人强;第四,中国的孩子的复合型人才比较欠缺,都只是一方面的专才。 查看第二部分详细

第三部分>>

何时把孩子放到国外的环境中培养比较好?

周成刚:

我的孩子是读完高中出国留学的,但为了他出去读本科对接更好一些,所以在北京我让他读了国际学校,就是为了读本科的时候在心理上有一些制度上的对接的准备,同时不能忘记中文,中文如果忘记了,他就变成了一个香蕉人(只有外面是黄的,里面却是白的)。

但这个意思不是说晚一点或者说高中之后出去才好,我的意思是在任何一个双语、三语、四语的环境,成长性都是有的。中国本土的小孩都在学双语的,完全可以做得到。

Vivien Wang:

假如说你打算报考知名的大学,要求的素质已经不一样了,不是成绩第一,而是小孩子必须是全面、有素质地发展。从我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更希望孩子是高二、高三以后再出去,男孩子可以是高一,基础教育在中国进行,对孩子和情感需求建设都是比较重要的。

熊丙奇:

首先要成为世界公民,不一定要出国留学,这是两个概念,在中国也有可能成为世界公民,只要你具备这种思想,只要你有健康的身心和国际情怀也是一样的。另外,何时出国留学,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事,时间早晚没有定论,有些孩子是大学的时候适合出国,有的孩子初中的时候就适合出国,取决于他是不是有特性,他是不是能够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的潜力。

朱敏:

我同意熊老师的观点,什么时候出去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事情,如果有一个小孩子本身就对国外的文化非常地渴望,自己的独立能力也很强,早一点出去也无所谓,如果自己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以后的方向也是在国内发展,他更喜欢中国文化,而且他可能对家庭也比较依赖,我觉得晚一点出去比较适合。这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定论在里面。 查看第三部分详细

>>点击下一页,查看论坛详细内容>>

第一部分(详细)>>

中国孩子成为世界公民需具备什么素质?

主持人凌敏: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对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我们看到很多身边的孩子都不断地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力争成为世界公民。那么问题就随之而来,如何培养中国孩子的全球化竞争力呢?围绕这个话题,我们今天就有请第一轮的态度对话嘉宾,来听一听他们的观点。

让我们掌声有请著名教育时评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再次有请周成刚老师,有请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 VivienWang,有请网易教育频道主编朱敏。有请几位嘉宾上台跟我们开启第一轮的对话。

主持人凌敏:各位来宾,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我的教育梦》节目也会进行独家的转播,也希望在今天对话的过程中能够听到几位嘉宾给我们带来非常中肯的意见或者是行业里的“干货”。到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还是要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他们的抬头都已经介绍到了,我相信除了大家了解的抬头,各位还有最本真的身份就是家长,既是家长也是教育行业的大咖级人物,今天几位坐在一起讨论这个话题我相信大家也是非常地期待。

我们讲到中国孩子和全球化的竞争力,这两个概念结合到一起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作为中国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或者是作为家长如何来培养中国孩子有了具备全球化的竞争力呢?既然我们讨论中国孩子,我觉得先把孩子的话题放大一下。周老师的演讲非常精彩,中国孩子是世界公民的一分子,那么作为世界公民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我想听听几位嘉宾的见解。

熊丙奇:我觉得今天我们就上来提出这个概念要培养世界公民,美国教育价值理念就是要培养世界公民,当然这是美国的价值理念,中国还不是。现在大家关注的都是中国留学的学生怎么样成为一个全球的公民。我相信在不久之后,我国还有其他的国家可能也会提出这样的概念,因为我们现在在这样一个地球村,互联网拉近了我们的时代,肯定会成为世界公民。

周老师讲的非常好,我觉得要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是要从基本的要求来看,有三点:第一是独立的人格,第二是自由的思想,第三是健康的身心。我觉得这是三个方面,这不是很高的要求而是基本的要求,因为不具有独立的人格,大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人格,同时也不知道别人的人格,也不知道捍卫自己的权利,也不知道尊重别人的权利。再一个就是不管在哪一个教育环境之下,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只有有这样的思想之后才能有创新和创造,否则我们只能跟着别人学,几十年我们一直跟着美国学,在这样一个平的世界我们如何跑?这取决于我们的创新思想,而创新来自于自由。再一个是健康的身心,因为只有健康的身心大家才能迎接挑战。

这是基本的要求。更高的要求是要成为杰出的世界公民,这需要三个方面。第一是要有杰出的能力,第二是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第三是要有深厚的平民情怀,而我们的学生是有杰出的分数没有杰出的能力,我们有很多的口号,但连爱自己都没有,基本的责任心都没有。再一个是要有平民情怀,而今天我们很多人在追逐成为拥有特权的一群人,我们还是等级社会、是特权社会,是追求人上人的社会,我们经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真正要成为公民这些都要消除掉,我们不是要成为人上人而是要成为人中人,这样才能融入社会,这才是一个世界公民应该具备的。

主持人凌敏:谢谢熊老师的分享,他的讲话中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创新,作为世界公民创新一定意义上来讲对中国的孩子好像是最缺的方面,接下来有请网易教育频道的主编朱敏老师,她也是一位妈妈,您来分享这个话题,您觉得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吗?

朱敏:我觉得教育的本质都是一样,正如周老师讲的,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无外乎两点,就是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这是教育的本质。如果在当今一个全球化的趋势下,我觉得可能要加上全球化的视野,也就是跨界,要站在全球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自己在那个小圈子里面。我觉得再加上一点,就是下面环节要提到的有情怀,我觉得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公民一定是要有情怀的。那么什么样的情怀?我想接下来的环节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到,总之就是都要成为有情怀的世界公民。

主持人凌敏:这个话题特别贴切周老师的主题分享,还是再把您刚才的分享细化一些,您觉得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周成刚:我举一个小例子,具备世界公民首先要有普适的观点和胸怀世界,我特别同意熊老师说的,有一次我在看胡适的《留学日记》,我一打开觉得跟我还很像,他说,在美国是强调身体第一、价值观第二,技能第三。后来我再想这还是挺有道理的,因为没有身体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没有价值观路会走偏,没有技能跑不快。具备这三者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更好。

但最难的一点我觉得是有了这么一个想法,履行的时候是多么地艰难。大家都说,你的身体好很重要,但现在有多少孩子在真正把健身摆在议事日程上?我去年一直在世界各国的商学院搞活动,国外大学里的健身房比我们国家队的健身房还要厉害,太厉害了,这就是一种健身思想概念的延伸。

我自己做得很不够,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我是一个搞留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也特别想让我的孩子上名校,但我知道他走不进最顶尖的名校,所以当他申请美国的时候,前30名的学校就没有申请,我让他慢慢地走,现在他在50几名的学校,我让他自信地、慢慢地、从容地走,做这个决定对我来说是无比艰难的。他明年马上要毕业了,我问他要不要读研究生,他说不想读,我告诉他不读研究生的后果是什么样的,你可能面对的是什么,你做好了准备吗,他说有。也许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也许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是我们真的要尊重他的时候,在现实中是那么地艰难,所以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主持人凌敏:谢谢周老师,实际上我不太同意你其中的一个观点,您说您家孩子没有读研究生可能您还给他讲一讲不读研究生的后果,其实我一直觉得学历可能往往决定一个人的起点,但不一定决定他的终点。最后一位嘉宾是一位非中国籍的华人,我相信她在分享的时候一定有自己的格局。

Vivien Wang:伊顿国际教育集团特别希望培养中国的孩子需要有中华情怀、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中国人一定是非常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给每个人的良好的品质。伊顿一直是强调3C——创造力、品格和多元文化。我认为这三点对一个世界公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有非常好的知识、技能、品格,同时我们可能需要未来的领袖有非常好的情商和智商,除此之外希望有很好的领导力和多元文化的视角,这些可能让未来的领袖或者是未来的中国人能够过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终极教育的目标是让他幸福快乐。

第二部分(详细)>>

应试教育下成长的中国孩子 相较国外孩子哪里差?

主持人凌敏:谢谢四位嘉宾针对这样一个话题给我们带来精彩的分享,实际上现在我们看到了不管是教育行业还是中国的各个行业,尤其APEC会议之后,我们的中国也是更加地敞开了胸怀走向了世界,在国内尤其是教育行业,实际上这种应试教育应该是根深蒂固了,我相信2014年虽然一直在说是教育的改革年,不管是幼升小、小升初还是高考的改革,真正的改革应该还是有转换期。在在场的论坛嘉宾中,我是年纪最小的,但我依然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中国孩子放在世界的格局上参与国际化竞争,哪方面的素质相对弱一些呢?

熊丙奇:我觉得这个很难讲,因为你要把学生的素质分开来,哪一方面的素质跟别人比是比较弱,这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的竞争是总体性的竞争,如果从基础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全球第一,我们学生的基础包括美国和欧洲都很羡慕,包括新东方的学生考分很高。但是这只是一方面,而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社会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性、团队合作、领导力的确欠缺很多,我们不是要短暂地成功,我们不是要读名校,而是要有长久的竞争力。

这个非常令人纠结,包括周老师孩子的选择,还有我昨天碰到了一个朋友谈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他的孩子刚好是小学五年级11岁,他告诉我他的孩子可以自己每天回家煮饭、可以炒四个菜,而且非常地好吃。他孩子4点钟回家,到家就做饭,他回家后马上可以吃饭了,他特别开心,就把这件事分享到朋友圈里面,没有想到老师看到了找他谈话,他说你们父母太不负责了,怎么让孩子天天炒菜给你吃,英语需要抓紧了,你的孩子成绩不好。他的父母说“首先不能约束孩子,而是让孩子做自己真的想做得,而且孩子就喜欢炒菜,我们基本上没有训练孩子”,他的父母决定不要让他上什么大学了,而要让他上蓝带学院,他的老师说,“你让你的孩子进技校吗?要进蓝翔吗?”,可见我们都是以这个观点来评价,这就是一个现实的纠结。

教育必须要改,可是在改的情况下,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怎么做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在现有的教师基础上,纠缠分数,所有的孩子的个性都被扼杀了,这样的孩子到什么国家去都有问题,在中国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就业非常地艰难,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49万,有很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他们可能也需要有一段时间,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我觉得今天我们是要整体提高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成为合格的人再去竞争,否则我们一定要有问题,知识上的优秀其他方面残缺就是一个残缺人,现在我们的学生有些时候甚至脑残、身残、心残,只有分数是不残疾的。

主持人凌敏:熊老师的观点我非常地赞同,您说到了身边孩子的例子,这个可以让周老师来回答,在教育行业有一个新东方英语学校,还有一个新东方厨师学校,我们先说新东方英语学校,一定程度上还是新东方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得有一个最终的结果,他们都在想我们单纯不是看成绩,但如果成绩不合格的话,我们是不能拿到国外的offer的,新东方作为传统的培训机构,您觉得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是尊重应试还是综合的?

周成刚:真正的应该是综合的,我们新东方第一要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知识,我们把快乐的风格和幽默的教学方式带到课堂,新东方每年有接近300万的同学都是心甘情愿自己花钱走进我们的教室的。这点我们做得很好。但光有教学是不够的,所以我们现在也在着力开发除了快乐课堂还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目前中国教育比较缺少的,现在很多中学小学为了不让孩子出事,所有的户外活动都全部取消,我觉得孩子真的是很少有接触大自然的条件和机会,我觉得这样的孩子出来一定是残缺的。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把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素质教育,包括体育运动、户外运动都能够带进新东方的教育里面,我们还能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拾遗补缺的话,我们就很开心了,我们在努力,已经开始了。

主持人凌敏:我们周老师还是有一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如果来了新东方或者是其他的培训机构,我们拿不到好的成绩怎么跟家长解释呢?

周成刚:我正是这样想的,我把自己的故事说给他们听,把俞敏洪的故事说给他们听,我和俞敏洪的成绩太差了,我和他是同班同学,都考了三次才考取了大学。现在最要改变的是,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尤其是社会和舆论,更多把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用财富的多少和积累来评判他的成功与否的时候这是非常危险的。前几年参加其他的活动,关于家风的,一个是叶圣陶先生的女儿,一个是梁漱溟先生的孙子,叶女士说由于文化大革命一个孩子都没有上大学,一个做了工人、一个做了农民、一个是做了编辑,叶圣陶先生都很满意,说做人就要做好,开心就好。还有梁漱溟先生的孙子说,这么大一个教育家,一个思想家,家规和家风都很严的,可是他的孙子很有意思,他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就跟随着崔健搞摇滚,专门花钱学了迪斯科,回家以后经常在客厅里面跳,跳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爷爷走过,突然他说“爷爷,这个跳的迪斯科你喜欢吗?”爷爷笑了笑说,你喜欢就好。讲了两个小故事,当时就感觉到家长真正自身的认识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的家庭就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当家庭改变的时候,社会才会该所以要从每一个人的自身做起。

主持人凌敏:我们听了两位男性的观点,两位女性有没有不同的观点呢?

Vivien Wang:我也在国外做了十多年,还是感觉到中国的学生在国外有四个方面都会稍微地弱一点,第一是你会感觉到中国的孩子的独立性不是很强,很多是比较依靠,我说的是包括了他的情感的独立性、社会的独立性、与人交往各个方面的独立性,不只是说自己体能上的独立性,可以自己做事情。

第二,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的思维会比其他国家的孩子差,这可能也是和教育方式是有关系的,因为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就是布置的作业希望你完成,不希望超出。

第三,中国的孩子在国外的领导才能或者是参与性或者是公共演讲的能力没有外国人强,你在国外会参加非常多的不同的小的party或者是舞会,或者是学校的聚会。中国的孩子永远是聚在一起讲中文,跟很多的外国的学生互动或者是说参与性,整体的领导性会差一些,他们比较会自己去聚堆,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中国孩子举手发言站在舞台上跟大家一起互动的机会和能力更少一些。

第四,周老师说的很对,中国的孩子的复合型人才比较欠缺,中国的人才出去以后感觉到他比较专,电脑强就是只有电脑很强,艺术性、舞蹈或者是其他的爱好就差一点。国外的孩子真的是非常难得,我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是一个加拿大人,他是一个法律律师事务所非常著名的合伙人,他自己滑雪非常好,是国家队的,以前参加过乐队弹吉他非常好,在自己的家里也有乐队,他自己唱歌唱得也不错,在国外可以感觉到这个人才的确是复合型人才。这四方面中国孩子都需要不断地提高。

朱敏:其实我之前想到的三位老师都说得非常地透彻,我不用再补充了。既然有那么多人意识到了彼此之间的差异,会给下一代带来很多的希望和不一样。

第三部分(详细)>>

何时把孩子放到国外的环境中培养比较好?

主持人凌敏:朱敏老师说到了为整个大环境和下一代带来了希望,既然探讨怎么样让中国孩子具备更好的国际化的竞争力,说到国际化的竞争力,中国孩子我想问一下各位嘉宾是更早地把他放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培养好,还是在中国本土化的基础教育接受完了之后再把他放到国际化的环境中好一些呢?我想听听各位老师的意见,周老师的孩子在国外,Vivien Wang在海外生活多年,你们在这边应该是有很多的观点的。

周成刚:我觉得首先要立足本土和民族才能发展。但是因为现在互联网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今天通过互联网,也是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是可以完全同步的。

主持人凌敏:您家孩子是几岁送出去的?

周成刚:是读完高中,但为了他出去读本科对接更好一些,所以在北京我让他读了国际学校,就是为了读本科的时候在心理上有一些制度上的对接的准备,同时不能忘记中文,中文如果忘记了他就变成了一个香蕉人(只有外面是黄的,里面却是白的)。

Vivien Wang:我感觉到现在所有走是复合型人才的跨区域,知识已经没有界限了,以后我们在地球村,人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什么怎么学,家庭的教育环境怎么支持,父母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要。比如说刚才您谈到到新东方去学习,会不会帮助孩子出国留学?我觉得出国留学比如说想上哈佛,只是靠SAT或者是托福成绩已经不够了,他要的是整体社会环境和整个社会的素质,我们是不是有社会责任心,是不是有爱心和整体的品格的素质,这是很重要的。

比如说,如果我有一个孩子,如果这个孩子到了高一或者是准备托福的时候,我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可以报一个中国的培训班考一个很高的托福,第二是刚好有一个机会我可以让孩子去非洲,刚好有文化交流的项目,他如果去了非洲可以研究一下,中国京剧的脸谱和非洲的脸谱体现了什么文化差异、历史差异、习俗差异。这样做出来一个小的短文可能会比托福成绩高出一段,更有利于协助他上斯坦福或者是哈佛。

假如说你打算报考知名的大学,要求的素质已经不一样了,不是成绩第一,而是小孩子必须是全面、有素质地发展。从我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更希望孩子是高二、高三以后再出去,男孩子可以是高一,基础教育在中国进行,对孩子和情感需求建设是比较重要的。

主持人凌敏:另外两位嘉宾有没有要补充的?

熊丙奇:首先赞同你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成为世界公民,不一定要出国留学,这是两个概念,在中国也有可能成为世界公民,只要你具备这种思想,只要你有健康的身心和国际情怀也是一样的,千万不要以为出国了就是世界公民,出国了之后照样没有,我们出国留学回来的人,在中国还有很多不靠谱的事,因此一定要注意,我们在任何的地方只要坚持按照教育的基本要求去做,培养世界公民这样地做都可以。

但同时提醒准备出国留学的家长,要出国就要培养孩子的团队、自信心和健全的身心这非常地重要,否则到国外是很难适应的。

另外,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事,时间早晚没有定论,有些孩子是大学的时候适合出国,有的孩子初中的时候就适合出国,取决于他是不是有特性,他是不是能够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的潜力,不是说别人说多大出国好,但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一定要根据每个个体做好自己的出国留学的规划,这样才能比较有规划,千万不能人云亦云。

最重要的教育是多元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教育最终是要回到每个个体,结合每个个体的情况,培养成适合他的能力和角色所需要的素质,这是所有教育所需要的素质。

主持人凌敏:三位嘉宾给我们带来了分享,朱敏老师和我,我们是媒体人,我们集结了几位嘉宾的分享,最终让媒体来传播,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了解我们讨论的价值。您总结几位嘉宾的观点?

朱敏:我个人的意见,熊老师已经说得很好了,什么时候出去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事情,如果有一个小孩子本身就对国外的文化非常地渴望,自己的独立能力也很强,早一点出去也无所谓,如果自己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以后的方向也是在国内发展,他更喜欢中国文化,而且他可能对家庭也比较依赖,我觉得晚一点出去,这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定论在里面的。

主持人凌敏:掌声感谢四位嘉宾给我们带来的分享,我们听到了各位嘉宾在分享的过程中,针对如何让中国孩子具备全球化的、更好的竞争力,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当然,针对我们的孩子什么时候选择接受国际化的教育,根据每个家庭、每个孩子自身的情况而定,我们最终的诉求和目的就是让中国教育更早地对接国际化,或者是更好地对接国际化,让中国孩子具备全球化的竞争力。再次感谢各位嘉宾!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