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O2O得会武术。

不久前饿了吗将打人事件po上了自己的公号,美团外卖和他们因为抢市场出现武力冲突已不是第一次。武术在打车领域也有用,今天上海以“黑车”名义抓了8名专车司机,期间有警方介入。还有OTA,尤其是游轮产品,疯狂抢单、刷单,离暴力事件也不远了。

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地推人员用绳命抢占市场份额也是用钱堆起来的。为了抢市场,惊天补贴频繁出现。前天打车时,出租车司机嫉妒的说,快的给司机一单120元的高峰期保底补贴,还有一个双倍补贴,50元以内用户打多少补多少,6单以上还有100元的补贴。这样高峰时段司机接一个50元的单就会有120+50+15=185元的收入。最近还出现了超级便宜的豪华游轮游,5、6天的日韩游1000多元,平均下来一天就两三百元,比住如家还便宜,但这不是尾单,待出售的单量的很大。美团为了抢夺一线城市的高端餐厅资源,据传闻进行了高额包销,如小辉哥火锅6000万,1400万签下很高兴遇见你,在北京1500万签下俏江南,一次千万打款(上述数字未经核实),但订单的销售量和其它的差不多,几百单几千单的比较常见,就算按一单500元计算,这也就是几百万。如果上述数据真实,那美团要自掏腰包的是大头。外卖也是一样,一份餐15,补助7、8元,用户再花点钱就能吃饭。

2014年Q4,商户和用户是最幸福的,一群人傻钱多的O2O就这么从天而降了。用户固然是得到了实惠,圣诞期间,我的1号专车就得到了25元的补贴,听说别人都是30、40,还有个小伙伴得了100。商户得了百万千万的包销钱,只提供10%的服务,白得钱,挺好。

但问题是,为什么2014年Q4烧钱集中出现,而且为什么烧的那么凶?

1、他们当然还是要市场份额。O2O行业规模效应最重要,所以拿钱砸出市场份额是最常用的策略

2、资本也在鼓动他们。砸钱当然心疼,但不砸钱最后毛都得不着。

3、2014年Q4的特殊性在于,O2O行业始终处于高热当中,但大家又都预见到很快会进入资本寒冬期。冬天到来之前,吃成个胖子,挨饿的时候啃手指头也能比对手多活两天。有幸成了最后的“剩者”,就没人跟我抢了。

4、寒冬将至时,只有老大能得到最好的待遇,拿超高额融资,老二待遇就很一般了,老三更没人待见。所以想融资,自己掏腰包也得砸钱。

5、O2O已经热了好一段时间了,很多高额融资已经拿过了,背后必定有很多对赌协议。正好到了年底,该用业绩结账了。市场繁盛时,资本会宽容些,业绩差点也不在乎,给你点时间练内功;此种形势下,资本会比较严格,达不到要求,公司控制权就没了。

看,上面这些原因都和市场份额、业绩、资本这些关键词有关。与用户体验、内容这些词还隔了一小层,所以萝卜快了不洗泥,除了钱,用户的真正需求有时会被忽略。当然大家还是很重视用户体验的,比如快的的补贴,就是在高峰时段特别多,用真金白银刺激司机出车,让用户能打到车。问题就是,当补贴停止时,是否这些砸出来的市场份额还能延续。

如果钱砸出来的市场不能留存,饮鸩止渴的事情还是挺危险的。按照同业人员的测算,美团近万名员工每月工资就接近4亿,我也听说很多三四线城市地推人员拼一拼,月入1、2万很常见,要知道那里3000到4000就能过得不错,所以为了抢单大打出手太正常了。其余补贴、运营成本无法准确估算,但应该也是以亿计算的。那现金压力应该非常大,所以前几天传出了美团获得7亿美元融资,后有被否认的事情。而且我估计,他们真的在融资,而且应该很快就能成行。7亿美元至少是美团想要的钱数,最后结果如何我们一起等待吧。

还有,使用天价补贴要小心伤肾。

O2O和商户之间一般是月结,还有账期更久的,但用户团购、打车钱、买旅游产品是即时付钱的。平台大了,账期当然是可以用来烧钱的,但烧太多资金链断裂就摧枯拉朽的倒了。前几天还是在上海,出现了专车司机讨薪事件,把拉着讨薪横幅的车辆开到了上海办公室门口。司机控诉说,起初倒是按照许诺准时结算,渐渐地结算周期越来越长,现在他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拿到钱了。在交通部对打车已经出了更宽容的表态后,上海政府还是出手了,两件事之间可能有一些因果关系。

最后,说一下我最近思考的问题。谁都想做风口上的猪,现在明显风退不远了。有没有人能在风停之前,不断跳进新风口,最后成就一家伟大公司?似乎这还是一条没有被证明过的路径,如果真行,其中的做法还是很值得借鉴的。非常希望你们能告诉我。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黑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