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张佳鑫是一个标准的90后,来自陕西汉中固县的他在北京邮电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人们印象中那些埋头苦读的学霸们不一样,张佳鑫是一个“并不安分”的博士生。2011年,他发起“夕阳再晨——老年人科普计划”志愿服务项目,经过近4年的发展壮大,“夕阳再晨”不仅走出了北邮,还在全国诸多高校有了“分舵”,它不再仅仅是学生们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还走进了政府的视野,成为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

再过20多天,这个不安分的博士生将被公派到英国萨里大学读书。而对于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活,张佳鑫说自己的志愿者梦想依然会在异国绽放,“我会坚持志愿者服务,向那些喜爱中国文化的老外们弘扬咱们的传统文化。”

当志愿者是高中的梦想

对于张佳鑫而言,当志愿者可以说是一件特别时髦儿的事。“在高中的时候,我就特别想去当志愿者,而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大展身手。”张佳鑫告诉记者,因为老家当地条件有限,作高中生志愿者的机会几乎没有。不过奥运会志愿者的这个愿望他也落空了,因为2008年正值备战高考,在紧张的学业中,张佳鑫只能遗憾地与奥运会志愿者失之交臂。

考进北京邮电大学后,张佳鑫终于圆梦,当上了一名志愿者。“QQ群里有很多参加过志愿者的师兄师姐,我在他们的带领下,开始走进志愿者的生活。”大一时,张佳鑫去了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给五年级的小学生们上英语课。他还曾一次又一次爬遍整个学五楼收集废塑料瓶,并省下零花钱给上课的孩子们买几支铅笔……

大三下学期,张佳鑫在校园里偶然看到“希望工程”激励行动BC计划的宣传海报,立刻被鼓励青年人参加富有创造性的社会公益服务吸引了。热血沸腾的他召集了班里和同宿舍的13名同学,组成了一支公益服务团队,不过,去哪儿服务,服务什么内容,张佳鑫犯了难。

刚开始,张佳鑫依然想到了自己刚上大学那会儿的志愿支教服务,去一些打工子弟学校当老师,可这个念头很快就被打消了。“为什么不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更好地服务那些有需求的人们呢?”张佳鑫回忆,这时候,他想到了帮助老年人学习电脑知识。因为当今社会科技产品和网络已成为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一道鸿沟,而他所学的专业就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我希望通过年轻的志愿者帮助老年人学电脑,让夕阳焕发青春,变成朝阳。夕阳再晨就这样出炉了。”如今,面对媒体的采访,张佳鑫把为老年人做科普服务设为活动主线。

卖洗发水筹集活动经费

不过,想法有了,操作起来却遇到了麻烦,张佳鑫说,首先就是经费的问题,因为活动的宣传海报、横幅等用品都要掏钱购置,好在班主任知道了张佳鑫和同学们的想法后,自己掏了200元钱,给学生们当作活动经费。

为了筹集更多的活动经费,张佳鑫和同学们想出了卖洗发水的主意。“卖一瓶获利一毛钱,回想起当初的时光还是挺辛苦的。”张佳鑫说,除了经费,另一个难题就是去哪儿服务。张佳鑫和同学们到处给社区打电话,可是多次被拒绝。原来,不少社区以前也搞过类似的活动,但很多电脑班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就是授过几次课后,开始向老人们推销电脑……因此,不少社区一听张佳鑫要教老年人学电脑的活动策划后,都拒绝了。

在多次碰壁之后,羊坊店有色设计研究院社区终于同意接受张佳鑫和同学们的志愿服务。时至今日,张佳鑫还记得大家第一次上课时的情景。此前,他和两名同学顶着炎炎烈日去小区里贴海报,可是到了上课那天,当他和同学兴冲冲地拎着水果、瓜子来到社区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教室里却一个人都没有……“当时我们特别狼狈,只好拿着海报出去现场找学员,碰上一个算一个。”张佳鑫说,一下午进进出出的人总共加起来只有5位老人。

万事开头难,善于总结的张佳鑫分析第一次活动不太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宣传不到位。“张贴海报字体太小,又没有贴在老人平时浏览的位置。此外,让老人们逐渐接受高科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于是,善于想办法的张佳鑫“曲线救国”,第二次再去社区传授电脑课时,他邀请来学校吉他社、书法社等有才艺特长的同学,将老人吸引到电脑课堂上……

壮大队伍更多老人受益

就这样,几次授课之后,教老人们使用电脑才步入正轨。不过张佳鑫和同学们发现这些满头银发的学员们虽然学得认真,但却不是最聪明的学生。因为教他们一个复制、粘贴的基本操作,也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当时学会了,等第二次上课时,老人们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不过张佳鑫并不感到沮丧,因为他发现很多老人学习这些高科技产品的运用知识后,可以跟自己的子女,甚至是远在国外的孙子进行沟通交流了。

让张佳鑫感触最深的是蓟门里社区的靳兰珍大妈。她已经70多岁了,每次上课都认认真真地记笔记,在跟靳大妈的交流中,张佳鑫得知大妈有一个在德国留学的孙子,比他小一岁,在靳大妈的眼里,张佳鑫就好像是她的另一个孙子,经常拿好吃的给他。去年,她还绣了两幅十字绣骏马图,一幅送给孙子,另一幅留给了张佳鑫。“再过20多天我就要出国了,春节或许都不能回家,靳大妈说一定要到她家,给我包饺子吃。”

除了电脑和网络,根据老人们的需求,张佳鑫和他的团队还为老人量身订制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计划:数码相机、MP3、ATM取款机、网上预约挂号、缴纳水电费、查询健康养生急救知识……现在,张佳鑫和他的团队已带动起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14所高校,志愿者规模达5000余人,而在北京服务的社区也达到了14个。

品学兼优与公益同行

别看做了那么多的公益活动,可张佳鑫的学习却没耽误,翻开他的简介,你会发现,这位博士生其实活泼开朗、品学兼优,他在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被国际顶级SCI及EI检索收录,并获得了“三星”研究生奖学金、“北邮—安立”研究生奖学金、“罗德瓦尔兹”研究生创新基金一等奖……

当记者问他关于如何平衡学业和公益工作时,张佳鑫说,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就可以了。而且在夕阳再晨的公益活动中,他也收获了不少知识和经验。“譬如在人员的管理上,因为公益活动很辛苦,这个时候我就要学会如何应对团队成员间面临的压力问题。”张佳鑫说,有一回团队的一名同学连夜赶绘后天要用的奖状,改了一版又一版,同学急得都流鼻血了,最终改到晚上12点多才弄好,第二天,这名同学就说不干了。“因为有时会有临时的活动安排,很多工作需要马上协调安排。”吸取了教训的张佳鑫在以后的活动安排中会尽量协调人员搭配,注意不再让团队成员的压力过大。除了注重团队的建设,张佳鑫又想到了团队的转型。“只有专业化的运作,才能让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此,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何能让学生组织与政府接头,是张佳鑫一直关注的事情。当有关政府购买的文件出台后,他就认真阅读,并带领项目参加公益创投大赛,经过重重考核和评估,2013年4月,“夕阳再晨”成为东城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首批项目之一。2014年,它又被北京市市政府购买……

采访手记

  迎难而上的90后

和张佳鑫接触中,你会发现,这个90后小伙无论是谈论本专业的课题,还是从事的公益项目,都带着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很多时候,当人们遇到困难,有的会选择回避,有的则选择推脱。而张佳鑫选择的是迎难而上,他能成功解决问题的秘诀就是换位思考,无论是一名正在完成老师布置课题任务的在读博士生,还是一名公益团队的管理者,他都能熟稔地在各种角色中自由转换,或许,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也会受到一定的启发。(记者 李环宇 照片由张佳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