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破两百

过去的几天里对比特币来说有点心塞—根据CoinDesk的实时数据,UTC时间1月14号7点24分左右,比特币跌破了两百美元,最惨时跌到了173.76美元—自从2013年晚期开始,比特币作为货币的价值从没这么低过。鉴于人民币在比特币交易里占据的分量,跌破1000元人民币具有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跌破两百后,这一数值又在波动中逐渐开始回暖。此后几天时间里比特币又回到了200美元以上的水准,但17号开始又跌到了两百以下,截止到发稿时间,CoinDesk上的数据是207美元。

为什么会跌

各大媒体在谈到比特币贬值的原因时,大都看法一致。CoinDesk指出,在比特币价格贬值的同时,衡量比特币网络处理能力的哈希率(hash rate)也大幅度下降。高难度的采矿和极低的比特币价格,意味着矿工们能获得的利益所剩无几。为了弥补采矿成本、减少损失,矿工们只能抛售更多的比特币,比特币也就继续贬值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CoinDesk的报道还提到一点,目前的采矿难度是前几天刚刚调整过的43,971,662,056.09,也就是说,在比特币网络进行下一次自我调节难度之前,至少还有两周的时间。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耗不起采矿的损失,决定退出,距离下一次调整难度的时间将变得更长。

跌的时机很微妙

有意思的一点是,在比特币跌出一脸血的同时,比特币每天交易的数量却似乎在创新高。因为比特币的波动性,越来越多人参与投机,比特币的影响范围其实正在扩大。

回看整个2014年,比特币一方面风投资金、兑换和交易量持续增加,一方面作为货币又一路贬值,跌的比卢布还要惨。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表现说明,比特币正处于一个比较微妙的时期—这一时期对比特币来说还属于非常原始的早期阶段。

一路狂奔,一路填坑

wired的报道里提到了很有意思的一点,当前比特币正处于早期的web开荒阶段。我们可以先回顾下万维网走过的历史:

万维网最早是由Tim Berners Lee在1989年3月发表的一篇论文里提出的构想,第二年他便尝试把这一构想代码化,1990年12月第一个网站info.cern.ch因此诞生了;然后是1993年诞生的第一个广泛使用的浏览器Mosaic;以及1994年发布的网景导航者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 browser),在这一阶段里,人们浏览网站的体验非常糟糕,需要不停往浏览器里输入地址;于是,1998年万维网的杀手级应用Google面世了;2004年,另一个杀手级应用Facebook也面世了。

Google和Facebook现在分别是全球浏览量最大的两个网站,两者距离万维网这一构想被提出的时间分别隔了9年和15年。

我们都知道,比特币不仅仅只是一种虚拟加密货币,更重要的是它货币外表后面的、那套拥有构建另一种万维网能力的区块链技术。比特币和万维网是两条拥有相同命运的平行线:

2008年中本聪在一篇论文里提出比特币的构想;尔后他尝试把这一构想代码化,于2009年1月获得了第一块区块链“创世纪区块链”;然后是现在,距离提出比特币构想的5年后的今天。

在这个节点上,对比万维网的发展轨迹,我们正在迎来的应该是类似Mosaic这样非常早期的产品,比特币里的Google和Facebook,至少还得再等上5年的时间才有可能面世。在我们这个节点的人,也很难相信或者想象出这项技术未来能够进化出的模样。

像早期的万维网一样,这是一个需要四处填坑的阶段。让我们在强调一遍:货币的外表仅仅只是比特币身上的一个脚趾头。但这个脚趾头从2013年开始已经可以拖着这个巨人一路狂奔了,狂奔过后,这个脚趾头被周围一些坑绊倒,于是在2014年停了下来,但这不应该成为让人们失去探索比特币全身全貌的原因。相反,人们要做的是,默默的把坑填好,然后静静的等风来。

现在谈比特币或许还为时过早。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wired.com, coinde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