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教育综合讯 2015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便来到北京城市广播《教育面对面》聊聊北京教育改革的事儿。2014年,北京出台了多项重磅教育改革措施,给北京的基础教育来了个大变样,很多在一些专家眼中都很难扭转的难题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有了巨大的变化。

对于北京家长来说,面对如此众多的政策和变化,全部弄清楚、弄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在此,小编也把自己打回“一个家长”的原形,认真仔细地把李委员的解读归纳为几个问题,希望能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北京的各项改革政策,最终帮助孩子更顺利地成长。

•就近入学是不是就得买学区房?

•当优质教育资源真的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能够让他触手可及时,就会极大地缓解这种学区房带给老百姓的压力。

李奕:截止到去年的7月6号北京100个孩子当中大概有93个能够就近入学。

就近入学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入学的政策。它实际上是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汲取教育资源,获得教育服务的一种方式的起点。

其实规则的透明、公开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追溯到2013年的11、12月份,那个时候北京几个主要区县就开始进行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包括教育集团、学区的联盟,还有校区的年级布置,正是这样一个优质教育资源联动的基础,2014年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才得以真正地固化和实施。

作为教育的供给者,尽可能地扩大教育资源,当我们优质的教育资源真的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能够让他触手可及时,就会极大地缓解这种学区房带给老百姓的压力。

•九年一贯制会减少吗?会增加吗?

•九年一贯制和十二年一贯制不仅不会变,还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李奕:新的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等实验项目,它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选择学校。直接对口是一种表象,真正的含义是我们要尊重孩子成长的链条。

原来我们人为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设置了障碍,比如,小学到初中应该是九年的,但是中间增加了一个升学选择;然后初中到高中有个中考,高中到高校有个高考。人的成长是平滑的。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一体化的,中间不应该有那么多的断裂。所以九年一贯制和十二年一贯,真正的指向是这种培养链条的一致性。

所以现在无论西城、东城还是远郊区县,新的九年一贯和十二年一贯,都是把两个学段的学校紧密联合起来。而且从2015年,这些学校特别要特别关注边缘年级课程的融合,比如说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一年级之间的课程的融合,小学和初中要共同研究和设计。

在2014年年底推出的学科改进意见中,有相关的内容,2015年我们会进一步深化这种课程的联动性。也不排除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有更多的衔接。九年一贯制就是等于“小学老师手向上伸一伸,中学老师的手向下伸一伸”,这样就把孩子整个学习的链条连贯起来,整个成长的链条连接起来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九年一贯制和十二年一贯制不仅不会变,还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优质高中名额分配什么分配原则

•名额分配的改革会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而且会是组合拳,不仅在指标分配,中招的录取上还会进一步深化

李奕:考虑到北京的实际情况,2014年我们没有进行简单的分配,而是有一个更加倾向于薄弱初中和普通初中的二次分配。建立两个录取线,择优录取。在第二次分配时不管你多薄弱或者是边远的学校也能够获得这样的指标,同时在初三毕业生中择优录取。

从2014年整体运行来看,我们计划的完成达到了99%以上,同时避免了过去“良不推优”、“推差不推好”的现象。

这样有可能造成学生水平有差距,会不会影响老师的教学。李奕回答,老师不能只会教好学生,师任的务是让所有的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进步。

未来的高考就是要更加关注孩子个性的成长及选择。在未来的高考中学生可以组合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高中教育乃至义务教育阶段,都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

对于新的一年的政策变化,李奕指出,对名额分配政策的研究已经进入尾声了,寒假前后会有正式的文件和政策出台。改革的方向已经确定,指标分配的改革会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而且会是一种组合拳,不仅在指标分配,中招的录取上还会进一步深化。整体的宏观教育政策会更加向远郊区县倾斜,更加向薄弱倾斜;在命题上,让学生在考试的情景当中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不是僵化的死记硬背。

•“学科大变脸”有没有时间表?

•具体时间表是下学期,也就是寒假之后。

李奕:关于学科指导意见出台了,具体的细则什么时候能出来?确实是这样,学科的指导意见带来了很多具体课堂教学和学校内部课程资源的组织方式变化。我们计划在下学期之前会有相应的细致落地的文件,比如说怎么调整课时、语文英语两个学科的大量的阅读篇目推荐、同时推荐完了以后怎么去落实他读没读,读的效果怎么样。所以在语文课,在英语课当中可能都会有一些新的活动的设计和规范的要求,通过我们教研系统,市教研、区教研落实到学校当中去。

具体时间表是下学期,也就是寒假之后。

•科学实践活动纳入中考评分体系,到底怎么考?

•在这一次深化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办法——利用高利害的考试记分来牵动科学动手实验的落实和落地。

李奕:这次政策的推出,就是针对小学和初中科学课不衔接的问题,我们专门设计了科学动手实验,在这一次深化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办法——利用高利害的考试记分来牵动科学动手实验的落实和落地。

具体是这样: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完成若干个实验。完成之后,在网上提交任务单,经过学科老师确认,获得基点,这个基点记入到最后的中考分数当中去。

现在初一的学生可能到寒假之后,就开始实施了。

•将来的考试是什么样?

•平时的课程教学和最后的考试评价,再到未来的进一步的成长能够殊途同归。

李奕:以前考试的改革是有神秘感的,所以往往说先课改,然后三年以后再改考试。考试实际上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必要的链条,这是一个封闭的环,我们要根据考试的结果和问题重新调整教学。

现在我们提出两个口号。

一个是:考试,要为学生12年的成长服务,考试也是一种服务。尊重学生12年学习的积累,我们来提供一个工具,为下一个阶段的高等院校或者是高一级学校选拔适合的人才或者为你进一步的学习来提供一种支撑和服务。

再一个是:考试要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要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服务。

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实际上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考试的目标也应该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孩子成长的目标。之所以有这个问题,与过去我们确实有两张皮的现象有关。比如说课程改革,考试有一个考试大纲,有一个考试的目标,学生一生成长的目标,和高校选择的学生的能力素养又是另一个目标。现在我们努力把这三种目标贴在一起。这样让平时的课程教学和最后的考试评价,再到未来的进一步的成长能够殊途同归。这样的话孩子就舒服了,他可能会付出很多辛苦,但不是无用的付出,不是过重的负担。

具体来说,比如,一份地理考题,从选材上,我们既要弘扬传统文化,还要尊重历史,同时还要兼顾历史和地理的联系。所以选择什么样的素材,实际上代表考试的走向和它的价值走向了,也是引导平时的教学,学生平时的学。

再看设问环节,“地名加物产”是我们最僵化的地理的学习方式。现在的方式可能是,设计一个情景和问题,让学生用学习到的地理思想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针对北京雾霾,让学生用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再有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原来觉得这些内容在考试中比较难体现,其实不是。比如,题目和答案设计上,有开放答案和半开放答案的设计,尊重孩子的宽度和弹性,给予他先用自己的想法来进行答题的空间。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给学生预设一个标准答案,错一个字就要刨分。

2014年的改革当中中考、高考发生挺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有利于学生的答题、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那么也是得到社会、学生、老师的认可的。2015年我们会按照这个思路进一步贯彻和延伸下去,把老百姓的期待转化为工作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