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识局这几期有关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文章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成为春节期间国内最热的一个话题之一。在此,识局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前几期文章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农村在外读书学生的“窘境”。今天,识局读者少远(是个妹子哦)为大家发来了一篇文章,描述其回福建家乡的感受,很具有地方特色,亦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其中就提到了读书论在地方的变化。

作者邮箱是beishidashaoyuan@126.com,对此文有何感受,可以与作者随时联系。感谢少远的投稿。文章版权属于作者,识局首发,转载需要得到作者的允许。

说明:识局一向尊重版权,这主要是识局95%以上文章皆为原创,只有5%左右是转载或者摘编,识局发表这些转载文章之前原则上都会尽量得到原作者授权。识局未来将进一步做好这方面工作,全力做到100%无版权瑕疵,成为微信公共账号领域的尊重版权先行者之一。

未来,识局重要文章都会标明版权,以今天内容为例,格式如下:

文章题目:女研究生春节回乡记:中学老师抛来一句“现在我都不和学生说读书有用了”

版权所有人:少远

是否允许转载:需要获得作者授权,联系方式beishidashaoyuan@126.com

首发媒体:识局

同时,识局充分理解和尊重互联网共享的精神,因此,对于识局的内容,只要提出转载要求,识局将给与充分的支持。但不得对原文进行修改,需要整体转载,并在开头详细注明出处。

正文:

顶着“老学生”的身份回家,迎接我的还是父亲的兜头冷水:不要再继续读书了啊。

按家乡历法计算已属“超大龄”还未立业成家的我不再享受大学回家时乡邻对“大学生”特有的热切问候,这种在故乡如异类的尴尬逐年递增。在近年来家乡生活越发“暴富”的背景下,父亲直白的反应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我的家乡是闽江入海口的一个渔镇,依海而生是古来传统,延续到爷爷那一辈,许多乡党还是典型的南方渔民,夜出日归,捕鱼捞虾,妻女吆喝卖于市集,所得就足够繁衍生息、养儿育女。生计主要依靠男人驭风劳作,此地因此在漫长岁月中形成顽固的“重男之风”。

到了父亲那一辈,当他们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扛起养家重任时,中国正在撕开经济变革的巨缝。各种价值变动不居,我家乡的传统营生也逐渐旁落。发现务渔喂不饱妻儿,父亲们开始另谋生计。我出生后,父亲的职业就经历过木匠、渔民、外省工厂看管员、批发鱼贩的更替。

闽人好勇善拼,在全国人纷纷“下海”东来时,沿海的乡民就已先迈出了“下洋”的大步。蛇头牵线,举家筹款,“暗渡陈仓”,便到了大洋彼岸的桌旁厨间,挥锅铲,端盘子。第一批“日本客”“美国客”为乡邻作出致富表率,他们用兑币建了房子,修了祖坟,遇婚丧事,更是摆阔铺排,"好不风光"。前仆后继的乡民开始以“假结婚”“假留学”、乡党帮带的方式顺利出国,创下一个又一个在乡间流传的发家神话。近十多年来,进取的乡民又摸索出新的致富方法——拉亲组友,通过辗转各地办厂炼钢,又催生出一批渔镇新壕。

我的海边小镇越来越“富”,回家过年成了一年在外或在家辛劳的乡民们的赛“富”节。海边饭店一桌二三千的订制酒席天天爆满,拜年日小镇往县城的马路不时拥堵,钱多了,车增了,每年回家家乡的豪气都要让我生出新的惊诧。去年正月,一连几天我都在吃酒席,亲戚轮番做东,谁都不示弱,同一批菜,同一批人,吃到久违寒暄变尴尬少言,肠肚殷勤变见菜反胃,只苦于不好缺席谁家拂了父母面子。

致富途中,家乡的民风日益虚浮,二十多年前尚"劳"的真纯走远,拜金重利的观念甚嚣尘上。

婚丧事上,此风尤甚。去年外婆的丧仪上,家乡现今的"蛮俗"就让我愕然:丧宴后程,主事人在宾客面前高声宣告子嗣各户为丧事奉献了多少万金,随后金主们便排队绕桌环行,哐哐往桌上扔钱,其中也包括我的父母,甚至还有在美国打工的小妹夫的父母(代儿行仪)。这是给参加丧宴的客人发的心意钱,各户根据经济实力决定钱块厚度。我不知道这种"仪式感"的意义何在,事后母亲也和我感叹“就像把外婆给办酒喝了,还不如生前多孝顺一点”,但是他们也无法免俗,自愿掏钱加入这份“面子大业”。

一场丧宴,日掷廿多万,其实各户都是搬出辛苦积蓄,迎合治丧摆“体面”的新俗。我记得小时的丧事还很朴素,开门办酒,来客随心意送点慰金,以示对治丧的支持。久不在家乡,不知何时这份“心意”的表达主体从客换主,其中的意思也全变了。

喜事更甚。无论越洋多远、出外多频,在婚姻嫁娶事上,家乡父老的观念始终顽而不化,给家中儿子娶上一门好亲成了许多家庭长年的奔头。在“娶”上,随着浮风日盛,娶本地媳妇的成本水涨船高,除去车房外,光礼金花费就在十多万到几十万不等,许多父母忧虑孩子自己存老婆本战线漫长,早早便开始替儿辛劳操持。在“嫁”上,在家的姑娘如果不上大学二十出头就被父母催着相亲,若按虚岁(比实际大两岁)快三十还未嫁人简直如犯大罪,父母巴不得来个男的就将女儿“出让”。另一方面,女儿家收到的礼金也成为坊间的恒久谈资,金多意味嫁好,嫁好意味父母在乡间得以“安全”,甚至"体面"。

和高中同学聚会,听一在香港工作的女同学诉苦,回家几天相亲行程满当,父母严肃地提出希望她请假回家相亲的要求,“哎,都有点怀疑以前辛苦读书的价值,在爸妈眼里工作好还是不如嫁的好”,终身大事的压力下,父母甚至希望她放弃香港的好工作,回家觅郎结婚。"不论我们走得多远,系在家乡习俗大树上的线仍然在拉紧着我们",我回答。

而另一个在县城法院工作的同学告诉我们,家乡的离婚案件数目居高不下,80、90后的青年男女占多,有领证了因为“礼金”龃龉的,有未领证因为生女儿产生纠纷的(家乡的其他镇甚至有先口头订婚,生了儿子才正式结婚的陋习!),惶急婚配,凄惨舍离,哪得那么多称心如意,这是浮夸世风下的又一种现实。

从为工作和论文的奔忙和压力中回到“迥异”的家乡时空,我的这次回家过年百感交集。

父母见老,还在为弟弟的“媳妇本”日夜辛劳,劝阻甚至吵闹也转不过他们的观念,我心凄凄。而他们一年步伐紧凑,赚得比在我预测在北京可能的年薪还多,又让我的劝说少了一些底气。

与朋友的交流也显支绌,立业成家的好为人师,搬出他们的安逸和幸福质疑我想留在北京的选择,我也只能报以呵呵浅笑,压下关于在北京可能的另一种生活的话头。其实他们领着地方公务员不高的工资,若无父母积累好或还在操持的存款,也不能快速就步入现在节奏。

更大的“不合时宜”,是和整个家乡的“对抗”。出外读书的家乡学子,基本都回县城或周边工作安家,不时可以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他们分享哪户人家的婚礼又刷新了奢华的上限。父母对我读研究生不能理解,当我表示还想读博时,他们立刻表现得如临大敌。在家乡的财富快速膨胀的近年,回应我“还在读书”的总是乡邻不及收敛的不怀好意的眼色。有次在回乡的车上遇到中学老师,他抛来一句“现在我都不和学生说读书有用了”,他“立论”的依据是以前被他恫吓不读书没有出息而在家乡的各种致富途径上走得顺风顺水的学生,"你看我还是吃那点死工资"。我不知回复他什么,尴尬笑笑,快速转到另一个话题。

几年前和豆豆采访侯马时,他提起家乡,言语中露出不愿多谈的疏离感。现在我很理解这种感受,我嫌恶家乡的各种重利陋俗,希望远离它们,不为所缚,又很体恤父母一辈“自觉”或“不自觉”的为儿辛苦,亦理解在财富面前乡党的颜色夸夸、拳拳在念。

故乡渐如异乡,似近又远。

文/少远(识局智库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欢迎参与投票

读书无用论再抬头,你怎么看?

在农村确实如此,读再多书还不如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目光要长远,用知识武装自己未来才会走得更远

要看读什么书,怎么读,依个人能力而定

查看结果

起止时间:2015-02-26 至 201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