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一周多,不少学校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纷纷启动,各类体育运动项目也是学生们的热门选项。但在学校热爱运动的孩子们,回到家后还能保持运动的兴趣与习惯吗?家长的运动意识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运动习惯?来自2015年上海市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的家长调研报告表明:无论是幼儿园阶段还是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儿童运动能力的关注在各项能力中始终排位垫底。

大规模的追踪调研结果显示,从1985~2010年,我国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总体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与学生的运动机会减少有密切联系。

一项在上海市开展的调查显示,幼儿园分班专用户外场地的配置率不足50%,而玩沙玩水场地则更是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在电子信息时代,儿童在幼儿园、学校以外的活动空间又有多少运动或操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孩子的休闲娱乐活动被iPad等屏幕占据,“低头族”越来越低龄化,儿童的生活也初显“静态模式”,这正在使儿童能够直接用身体去感知和体验、获取丰富经验、刺激主动学习的机会变得越来越稀缺。

事实上,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参与的各类身体运动,无论是课堂小游戏、体育课,还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会提升运动能力,也会促进其筹划、拟定决策等思维技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让孩子“动”起来,这是值得所有家长思考的问题。无独有偶,中国教科院一项针对肥胖孩子家长的调查显示:在幼儿园阶段,80%以上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会不会计算、认识多少个字;在中小学阶段,60%~70%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从来不带孩子锻炼,85%的家庭,家中的小型体育器材基本上都是闲置的。这印证了上海市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的家长调研的结论,多数家长“重智轻体”,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孩子的运动能力及运动情况,绝大多数的家长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运动意识及运动习惯。

“运动带来的优势远不止于健康和体能,还包括更有效的学习。作为儿童生活与学习方式的主要建构者,儿童能否‘动’起来,父母的态度与时间投入至关重要。”上海市教科院潘琼在研究中说道,家长是让孩子可以“动”起来的重要社会环境。

不仅如此,还有研究报告指出,父母一周看电视的时间比孩子多了约9小时,孩子的运动时数更是父母的两倍,其中,孩子约14.6小时、家长约7.1小时。相关专家建议,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运动,给予孩子更多的运动机会,并和孩子一起锻炼,让孩子乐在其中,感受到锻炼的趣味性从而喜欢上参加体育运动,而不仅仅是为了在考试中拿到高分。

作者: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