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教育讯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扶贫工作也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必扶智”,就是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这不仅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

当前,我国存在着严重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在主要发达城市,将近80%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然而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只有5%的优秀学生才能进入大学。一个孩子的出生地往往决定了他的教育前景,从而影响其未来的人生选择。

更加严峻的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作为一个对于未来中国影响深远的问题,其成因复杂、涉及范围大。其中,农村教师整体水平较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且流失严重,即使有特岗教师制度的补充,但是由于特岗教师的岗位不稳定、加之教学能力有限,仍然不能满足整体需求。

“这些年我在投身公益的过程中看到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优质的教育,虽然社会各界对于乡村教育的关注和公益的热情高涨,但是很多个人或组织所进行的支教活动,因缺乏持续性、没有准入门槛、不注重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对当地学生和教师产生负面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过亲身参与,她发现一些一直致力于支教服务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已经探索出一套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的精准教育扶贫模式。

“我曾考察过多家致力于教育扶贫的公益项目,如‘美丽中国’‘戈友脚里学院’等,以‘美丽中国’为例,其通过培养一大批懂教育、有信念、有能力的志愿支教的教师前往农村地区长期轮换支教,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精准教育扶贫模式。”刘红宇总结这个模式有几个关键点。

首先,优秀人才两年接力支教。通过两年的支教接力制度,弥补了当前短期支教的弊端,同时为乡村教育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来自重点高校,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具备优秀的教学技能,并对农村教育怀有持续关注的高度热情。每年都会有新一批的支教老师加入,保证了农村学校能够持续不断有新的优秀教师力量注入,弥补了当前农村教育师资不够,师资力量差的问题。

第二,除了专注于支教老师的培训,他们也同时关注当地乡村教师的提升。长期与当地乡村教师分享专业、长期、优质的培训模式和体系,能够为他们补充优质的学习资源,提升教学能力。

第三、集中优势力量精准教育扶贫。针对当前社会上点对点支教,支教过于分散,力量不集中的现象,通过和地方政府合作,以引进优质教师资源为突破口,以乡镇中心学校为基地,以承办乡村“美丽小学”为重点,连片带动学区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包括各村小、办学点和独立幼儿园的整体发展,以点到面,普遍提升乡村学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乡村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向精准教育扶贫迈进坚实一步。

第四,两年支教期间,支教老师与农村融合,不断实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学习能力,领导力,沟通能力,全面提升了个人的综合素质,成为了致力于关注中国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最优秀的一代年轻人。

“我理解,精准教育扶贫,是相较之前以短期支教为主的粗放式教育扶贫而言的,是指针对农村地区特有环境和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对不同区域和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治贫方式。”

为此,刘红宇建议,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精准教育扶贫,不仅要加大对中国农村教育的投入,还要加大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培训,以及向各类社会组织采购相应公共服务,用于推行教育精准扶贫计划,并对投身公益的优秀人才给予鼓励和优待。

“比如对于参与过政府采购的精准教育扶贫项目的社会组织的志愿者,建议国家对其进行补贴,减轻社会组织的负担,使得相应社会组织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扩大提供公共服务;除了物质上的优待,还应在精神上予以表彰和鼓励,这些支教志愿者有情怀、有坚持、有担当、懂社会,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祖国今后的栋梁,故建议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志愿者,参考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标准,在志愿服务结束后给予相应优待。”刘红宇说。她也建议,推进这种优秀人才两年短期支教模式常态化试验,尝试变成中国农村学校的标准制度,从一个社会组织的行为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计划,持续为农村教育的末梢输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