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方怡君)创作防护童谣、绘制“抗疫”插画……在战“疫”的大后方,一批批中小学生以一己之力,向奔赴在一线的工作者们致敬。

2月25日,北京中小学生居家学习进入第二周。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128位中学生参与了一场书画作品创作“战疫”,他们拿起手中的画笔,创作出了112幅作品,表达自己的态度,为一线工作者加油。

112幅书画作品致敬一线工作者

“情感是美术表现的基础。疫情当前,希望学生能结合自身优势,通过专题创作表达所思所想。”北京市第十九中学老师李牧是这场“战疫”计划的发起人。今年寒假,原本短暂的探亲计划,却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李牧不得不滞留在湖北黄石。

“每天被‘逆行者’们的英雄事迹感动着鼓舞着,孩子们也应该心有所戚。何不借此机会,引导他们抒发和表达呢?”身为美术老师,李牧随即通过微信群发布通知,鼓励学生以“抗击新冠肺炎”为主题,通过绘画记录生活,表达情感。

在他看来,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通过画笔记录生活、美化生活、表达思想。“情感又是美术表现的基础。希望学生能用画笔记录当前的特殊时期,营造社会正能量。”

很快,李牧的倡议得到了不少同学的支持。截至发稿,北京市第十九中学4个美术社团(专业美术社、电脑动漫社、书法国画社、雕塑社)128人参与,共绘制112幅书画作品。

近六成为数码绘画 动漫题材受欢迎

记者注意到,百余幅作品中,有近六成为数码绘画,由学生借助电子数位板、手机绘画APP完成。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初二学生梁芯渝的作品《中国加油》是利用手机APP指绘完成。其灵感来自综艺节目中的NPC(non-player character,指“非玩家角色”)。“画中描绘了一个病毒研究员抗击疫情的形象。无论是服装外形还是品质来看都与医务工作者很贴合,所以我画了这个人物来致敬所有为病毒所抗战的人。”

电脑绘画作品《中国加油》,作者梁芯渝。

从构思到完成初稿不到半天时间。梁芯渝的妈妈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即使在休息时间也依旧忙碌的母亲,让她深知医务工作者的不易。“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我用了排线,想突出他们脸庞的坚毅。”

“现在的孩子们喜欢画动漫,一些作品人物造型也脱离不了动漫的影子。”初二学生郭紫瑶作品《吹哨人》让李牧印象深刻。“这幅作品就是在李文亮医生去世三天后,郭紫瑶发给我的。作品的关注不是常见的高大上主题,而是表现了一位医生工作间隙的通话瞬间。我能感受到孩子对这幅作品的情感投入深度。”

电脑绘画《吹哨人》,作者郭紫瑶。

“对比非典时期作品,学生艺术素养显著提升”

想要完成一幅作品并不容易。需要老师、学生的默契配合。李牧告诉记者,由于部分学生创作经验较少,从创作构图,到上色、深入,指导教主要通过微信与学生沟通完善。

高一学生邓瑜创作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在休息间隙,拿出手机翻阅新闻的场景,手机的背景是一张全家福。邓瑜的父母都是医生,在她看来,医生既是无私无畏的“战士”,又是普通人,他们也会思念家人。

如何能够在有限的作品里表现“主人翁”的身份以及复杂的情绪?邓瑜有点犯难。她便与李牧沟通了想法。李牧建议,将手画成手套效果,加上防护服袖子,体现一线医生的视角。“医生手里的手机,既有疫情的新闻,又有家人的合影,表达战士也有柔情的一面。”

从构图到表现手法,再到背景颜色,几番沟通下来,这幅作品命名为《铁血 柔情》的作品终于完成。这样的沟通对于李牧来说是常态。“指导学生创作,是从创意思路、构图形式、造型色彩等各方面入手,因人而异,逐个指导完善。”

宣传画《铁血 柔情》,作者邓瑜。

利用画笔致敬“抗疫”一线工作者的活动并非首次在学校开展。李牧回忆,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学校放假自我隔离2个月,返校后曾组织学生创作了一批专题绘画。“这次情况接近,但通过网络得以及时将创作任务布置下去,同时通过网络指导学生创作,保证了创作情绪的连贯性,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03年的作品,全是传统工具材料完成,内容雷同、简单。这次学生的作品,从创新意识到美术基本功均有了很大变化“。比较两次专题创作作品,李牧直观地感受到,“网络对美术教育的影响,以及随着国家层面对美育教育重视,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也在显著提升。”

电脑绘画《天使守护武汉》,作者张晴。

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