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或许,你正拼搏努力,争取一份无怨无悔;或许,你正紧张牵挂,期待一朝梦想成真。在那些遨游书海、挑灯奋战的辛苦时光,你也许正渴望着一盏明灯,一个方向。追梦之路从不是一场孤独的旅程,如今,身在燕园的学子为你准备了一份真诚的“经验谈”,希望能伴你进步。请你相信,前方一直有光,北大一直在等你。

学生姓名:李笳玥

毕业中学:湖北省襄阳五中

录取院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总述:回首来处,方知车行有辙

每一个初入燕园的学生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仿佛自己行到了人生的一处驿站,回首向来时,晴雨皆不在;眺望将行处,长路漫浩浩。我从前总以为自己只是在学习之旅中默默行走,并无深辟独特的学习方法可谈,直到重览学习笔记,竟小受震撼,细思学习方法早已成为了习惯。在此小谈个人的方法,算作初滴入未名湖的一滴水叙述自己的轨迹。

我的学习之行不是一幅早就精心设计的长卷,而是在父母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笔摹画的图。在更多时候,我是靠自己的自律与自学能力叩开燕园大门。而这,离不开每日登台望远,规划长路;离不开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离不开吾日三省吾身,细思得失;更离不开我心中洋溢的热忱与向往。

虑定后行——规划与反思

在那些有着北大人特有的自由灵魂的校友身上,有一点令我由衷钦佩——对自己全方面的认知与对前路清晰的规划。在过往十余年的学习历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规划与反思能让学习事半功倍。

从初中起,我就有自己规划学习的习惯。我从没有上过补习班,但假期弯道超越的思想在父母的引导下深入我心,假期便成了我自由发展的天地,我会在开始就列出详尽计划表,并有一些小小的心得:

依照自己的生理节律。例如在上午和晚上我的状态较好,一般安排数学等对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学习,而状态一般的午后,看一些自己最爱的文史类书籍也是难得的享受。

留一些空余时间。过于严苛的时间表,曾使我将一日之计拖到下一日,最终总是没有完成最重最难的任务,还让自己无比愧疚。而较宽松的时间表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质量,还会让自己不至于负过重压力前行。

做好时间计算。我的任务安排总是会精确到时间,设定预计时间与最宽时限,最终自己才能在小小的压力下提高效率。

在高中时,我们几乎没有假期,每天的学习任务似乎就在一张张同样的课表上。这种情况下,每日规划的任务就更为重要,我的规划就会更加细微具体,比如:

一节晚自习我各项任务的安排先后及时间分配;

我要过的背书任务及具体时间;

我要问的问题及问的时间。

我有每日反思的习惯,十点半下晚自习后,我总会在教室里多呆一会儿,写下今日有何进步与不足,再列出明日的学习目标。一方面,我总结出自己的强弱项,从而有选择地刷题,节省时间来反思补弱,另一方面,我能够在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中信心满满。

此外,考后的反思更令我获益匪浅。还记得高中的每一次月考,周考,甚至单科小考,我都会在考后抽出时间反思梳理。我有一个专门用于考后分析的小本子,详细记录了我对每一场考试的分析:

考前复习时发现自己不熟悉的内容,要在考后加以完善;

考试心态及常出现的“写到一半就后悔”的原因,我还会将错题的原因带入当时的场景分析;

考后估分,具体到扣分的题目及原因;

实际分数及排名。

尤其是高三后期,每一张答题卡都被我保存下来,上面写满了自己的分析与反思,比如这一道题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到底是错在了哪一步?我如何避免……每次考试前重新回顾,就仿佛回到了一个个考试情景,再考试时就得心应手了。

步步落实——具体方法陈述

关于“抢时间”

经历过高三,我才真正地知道时间是如何挤出来的。还记得那时除了睡觉,其它时间似乎都在学习。我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六点起床,脑袋里就开始回放今天给自己安排的政治背诵任务;跑到学校后就开始站着读书,比别人早到十分钟,挤出了背不少英语词组的时间;课间出去上厕所前都会拿一个小纸条写上路上需要背诵回顾的问题,边走边将它烂熟于心;早晚饭都是自己从家里带,边吃饭边可补充作文素材,也算是片刻放松;而在家吃的中饭,刚好是看新闻的好时间;一个人回去的晚上,脑袋里总会想想今天的得失,再默默地给自己加油打气。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我的脑袋似乎就没有空闲过,甚至刚高考完的那段时间也总是边走着走着就开始不自觉地回顾起了政史地。尽管如此,我从来不觉得一味地延长学习时间是有益的。我下晚自习回家后总是洗洗就睡了,良好的精神是第二天元气满满的足够动力。

总之,我就是在该学的时候学,该放松的时候放松,但是学的过程中,安排得满满的计划让自己无暇多想,全身心地投入,让自己的效率也提高了。

刷题与改错

说实话,我高中似乎并没有怎么刷过题,一方面是因为高中的题已经足够多,再多刷一些,似乎也无济于事;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文科的题更重要的是反思,掌握做题的规律与套路,反而比盲目刷题更加有用。因此,我最好的题库就是自己的改错本,而我的改错历程有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在初学阶段,我的改错本都是按知识点分类的。比如政史地,我就是按课本的单元规律来分。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每做一道题,在改错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学过的知识点,到最后发现其实所有的题目都是可以从所学内容中找到知识归类的。而这样的改错本,在一轮复习中会非常有用,重做一遍以前的错题,会发现复习后的思路会比以前更加深入。此外,分类后的做题在检索时异常方便,比如说要是觉得哪一个知识点反复出错,那么就可以翻翻改错本,看一看以前的错题,总会从中找到相似的易错点,就不会再反复出错了。

紧接着,在一轮复习到二轮复习的过程之中,我的改错本都是以做题方法归类的。因为这个阶段知识基本已烂熟于心,而做题方法却是需要突破的。以地理选择题为例,我会分为基础知识活用类、图案信息发现类、语言表述“找茬”类等等。

而在最后的几个月,我基本丢下了改错本,就用考试答题卡改错。对照原考试卷不仅可以让我回归到考时的状态,还会让我在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对比中找到自己突破的方向。

幸而有分类的改错本,才会让我在高考复习时不至于慌乱而无头绪,看着自己攻克以前的错误,并能从中找到规律,我考试时也更有信心了。

补弱与争强

高中三年,我一直坚信自己的强科是语文,历史和地理,因为这是我最爱的三门课,可事实并非如此。每个考生到最后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一次考试中,这门课考差了,下一次反而会考好,而这次考好的科目下一次却很可能会考差。所以说对这些课的重视程度真的非常重要。我午饭后的半个小时就用于补弱。比如,一直到高考前的三月份,我的英语语法几乎是一片空白,每次必错,分数在130多分徘徊。于是我每天都会读一段语法书,找训练题做,日复一日,一两个月后,英语语法基本上就没有障碍了。在最后两个月,我每天背几个英语作文的好句子,硬是把自己的英语作文从20分提高到了高考时候只扣一分。

所以说,我认为补弱并不一定要补课,因为很多时候自己的量身定制才是最好的,而且可能每天一二十分钟的好习惯,一两个月后会令成绩突飞猛进。

交流与互助

我感觉到文科的学习比一味地刷题更重要的是沟通与改变自己的想法。那时只要是想不通的题目,我总会找老师询问,但前提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我总是这样询问:“老师,这个题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想法有没有什么漏洞?”“老师,我做对了,但是我想说说我的思路,您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很多时候,询问老师更重要的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思路,而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思路出错的点。

我很幸运在高中时遇到一个和谐的班集体,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友好,也常常互助。同学的素材、改错本,乃至考试答题卡都是我们相互学习的对象。我喜欢在考后把每一道题回答到完美的同学的答题卡都借来看看,惊叹于同学们的书写与思路,还会去问一问是怎么思考的。而我也非常乐意把我的笔记本借给同学们,因为对方也会给我提出一些友善的建议。高三后期,我们的文综大题总是互相改的,我们在批改的过程中也渐渐读懂了阅卷人的心思。因为在那个时候,优秀的同学们在做题上甚至已经超过了老师,去问一问考着同一套试卷的的同学可能会对成绩提升有更大的作用,一起走过高三的同学们也都会有一种战友般牢不可摧的革命友谊。

我还想说说语文作文。与老师的交流会让我更清楚议论文的规范,而与文思泉涌的同学们交流更会拓展我的思路。高三的每一篇作文我都修改过两遍以上,第一遍在与老师交流后写出自己的问题,并在学习同学们范文的长处后重写出一篇优秀作文。第二遍则会在交流后局部修改,写出高分作文。当有许多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佳作时,考试自然觉得写文章流畅自如。

高三党最最关心的考试

说说我高考的经历吧,进考场前心如止水,考试过程中毫不紧张,考完后,甚至还有一种想回去背背书、改改错的冲动。这一方面来源于我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高三的无数次考试中变得麻木了。

考试信心来源于何处?除了平日的积累,就是考前的复习了。我考前会列出详细的复习计划,主要就是一些答题模板和最基础的知识点,最好不要刷题或复习太难的题,否则的话会特别崩溃。在计划表上打完一个又一个的勾,感觉自己信心满满。

在考试过程中,我都会先扫视一遍试卷,脑袋中便有个大致的难度印象,并分配好了考试的各块时间,也知道哪些实在太难可以放弃,所以考试到最后几乎没有写不完的。在考试过程中,我都会给自己洗脑:“我都不会,谁又会?”这样能够让自己心情平静地答完题。在文科类大题答题时,我在机械性地写上一题的过程之中,目光就扫到了下一题,熟练的答题模板就已经浮现在脑海里了,那么在写下一题时就可无缝对接,也就不愁写不完了。每一次考试我都以高考的严谨态度去对待,打铃后绝不多写,所有程序必须严格,所以在高考时我就能够做到心如止水。

历史与地理——在纵横宇宙中遨游

因爱而精

从小我就对历史与地理有特别的爱好,读历史就仿佛在古今千年中穿梭,阅地理似乎于宇宙万里中纵横。我最爱各种各样的历史类书籍,从《史记》《战国策》等史学原著,一直到各种史学评论的书籍。读史使我拥有了不局限于一时一事的视野,也有了处变不惊的豁达。各种地理与历史类的地图集也令我痴迷,看自然变迁,品人文风貌,我在博览中外的同时有了包容的胸怀。

对历史与地理的热爱也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并在这条路上走得疲惫却开心。历史答题的视角,古今中外客观辩证,在答题的同时我有一种倾注情感,品评世事的快乐;地理题各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也让我学会了发现生活,并在读懂生活现象背后规律的同时找到了快乐。正因为这份近乎于痴迷的爱才让我在并不顺利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与热忱,而做题的过程也就不那么枯燥了。

课内的扎实与巩固

历史与地理的知识实在是浩瀚无边,而如何在考前保持最佳状态,科学的笔记必不可少。在最开始学习时,我都会有活页的笔记本(便于补充与调整顺序),按照老师上课的顺序记下基础笔记,每一页都会留下空白作为补充,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可能会考的知识点我都会用不同的颜色补充到笔记本上。长此以往,一大本笔记就成了课本知识与常考题型的汇合。

此外,到高三时大家都会发现答题规范特别重要。从高二起,我都会以高考的评分标准修改自己的大题并与老师交流,两年后就非常清楚阅卷人心中的标准了。我会准备专门的大题本,将值得整理的大题贴在本上,除了第一遍做之外,还要完完整整地改一遍错,到接近完美为止。我还会在之后用蓝色的笔归纳出知识点,用红色的笔写出扣分点与值得关注的问题。而给自己批改也是接近完美答题的必备步骤,我先会给自己批改,再与老师的批改对照,这样我就掌握了阅卷老师评分的标准。我会梳理出答题的模板与框架,在考前,这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不必刷太多题,将一道道大题做到完美就会掌握规律,我在高考时就会觉得所有的题目都是那么的熟悉,都是有迹可循的。

课外的拓展与延伸

关于历史与地理,许多同学都会感觉许多知识点似乎并不在课本上,或者比课本上的更深,这就需要时时留心并积累。我一直有个习惯,就是将每次做题遇到的陌生知识点,比如说台谏的具体内容,查卡盐湖的成因等记在一个小本上,回家后仔仔细细地查出来并积累。这样做不仅会拓展视野,还会在积累的过程中找到命题的入手点,到最后我几乎都成了命题人,看见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直接出成题目。

此外,我还会做一些拓展阅读。高三的业余时间比较少,但《中华遗产》和《中国国家地理》这两本杂志,我是每月必买必读,一些历史学著作我也爱看。所谓“读书万卷始通神”,看这些书会让我有更开阔的视野,不仅对做题有用,更重要的是让我体会到了这两门学科的精神。

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然在高中时我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埋头学习,但依旧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学习规划让我养成了时时条理清晰的习惯,交流互鉴也让我更加开朗并善于学习。我向往北大已有多年,我爱她的兼容并包,爱她浪漫与严谨共存的氛围,更爱北大师生们心中的社会责任感。现在,燕园于我而言已从梦想成为了新的起点,要成为一名真正有文化自觉与社会担当的中国大学生,除了学精学深,更要全面发展。

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愿我们都能成为挑得起未来重任的青年学子。(本文源自:北京大学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