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招生培养缺少评估、准入和退出机制,培养质量良莠不齐。”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带来了《关于适时调整来华留学生政策的提案》。

提案建议分层分类制定来华学生的招收标准,区分学历、非学历学生类别,制定和完善国家基本标准,各校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基本标准制定院校标准,提升留学生生源质量,加强对留学生的选拔、考核以及日常教学管理。

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纳入全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实现统一标准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育资源与管理服务等,并考虑留学生的风俗习惯等,特别帮助其解决“文化碰撞期”和“精神过渡期”出现的心理情绪紊乱等跨文化适应问题。

留学生培养质量良莠不齐,有高校长期实行“优待政策”

去年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大学留学生事件再次将在华留学生的规范管理问题拎出水面,如何提高留学生质量管理备受关注。

南都记者了解到,民进中央此次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的提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从32.8万增长至2018年的49.2万人,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吸引力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匹配度进一步提升。但实践中,来华留学生政策面临一系列新问题。

“留学生招生培养缺少评估、准入和退出机制,培养质量良莠不齐。”提案指出,对高等教育机构来说,招“自费留学生”和学校自筹奖学金的留学生没有指标限制。一些高等教育机构片面追求国际化水平,过于看重留学生数量指标,大幅提升招收留学生的数量,而对留学教育质量多有忽视。各校开设的外语授课课程比较“水”,培养质量堪忧。

在留学生的管理上,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全盘照搬国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留学生提供完全西化的教育教学,没有植根中华文明的沃土和中国的现实国情,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来华留学教育。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对待来华留学生,有长期实行的“优待政策”,如宿舍条件较好,管理相对宽松,奖学金、助学金优厚等。

此外,留学生培养目标也存在偏差。据介绍,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并对留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了要求。但一些留学生学习几年后,对中国的了解仍极为有限,不清楚中国的国情和文化,难以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三级水平,毕业论文需要靠他人帮忙,甚至代写才能勉强完成。

建议分层分类制定招收标准,一体化和差异化管理结合

针对上述问题,提案建议吸引优秀生源,使留学生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分层分类制定来华学生的招收标准,区分学历、非学历学生类别,制定和完善国家基本标准;各校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基本标准制定院校标准,提升留学生生源质量。加强对留学生的选拔、考核以及日常教学管理。制定并完善招收高水平留学生的鼓励政策,激励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国际教育和研究环境,吸引高素质的国际学生,在全球范围内网罗优质生源。

在来华留学生培养上,提案建议应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需求层面,对来华留学生接收规模和比例、高校招收留学生资质有所规划,根据高等院校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特点、学习条件及生源质量标准等进行整体布局。根据来华留学事业和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改革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综合学历和非学历来华留学生人数、有关课程数、学位项目、外籍教师数量、留学学习和科研质量、留学生满意度等指标,形成评价标准;同时,考虑高校的国际科研成果发表数量和质量、国际影响力、对国家的贡献度,形成综合评价指标。

对于留学生的管理,提案提出要进行一体化和差异化管理相结合。

一方面,分阶段、稳步地推进中外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高校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纳入全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实现统一标准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育资源与管理服务。另一方面,考虑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留学生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差异,以合理、公平、审慎为原则,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文化,对其学习和生活进行理解和关爱,特别要帮助其解决“文化碰撞期”和“精神过渡期”出现的心理情绪紊乱等跨文化适应问题,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和适当的环境来帮助留学生适应环境,并为其学习和学术活动创造条件。

此外,还要全面实现留学生教育目标,加强文化认同。安排充足、适用的中文课程和中国概况类课程,满足来华留学生学习需求。通过加强我国学生与留学生的交流、共同学习,创造留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机会等各种方式,加强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