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人才短板。一时间,公卫学科建设成为热门。

近日,包括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在内,先后在公共卫生学科建设方面推出新举措。

清华大学宣布新建清华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预计设立预防医学、大健康、健康大数据、公共健康政策与管理四个国家亟需、面向未来的学科方向;南开大学决定成立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瞄准流行病和卫生统计学、传染病疫情预警预测与疾控策略评估等6个重点研究方向集中发力……

另一方面,教育部也已明确今年硕士研究生扩招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专业倾斜,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

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的人才短板,未来公卫人才应如何培养?新京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董晨。

在董晨看来,在后疫情时代应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学科间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如果高校成立专门学院培养公卫人才,有三点需要兼顾,包括本科阶段进行通识教育、要有一定程度的临床医学教育以及强调实践性等,并考虑与疾控中心建立合作关系。

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董晨。

疫情暴露人才培养短板

新京报:清华大学医学院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做了很多工作,您认为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国人才培养存在哪些短板?

董晨:此次疫情反映出来的不仅是公卫的问题,也是整个医学面临的挑战。

我认为公卫应该成为医学整体的一部分,比如,病人患有传染病到医院就医,医院有责任报给疾控中心,同时,疾控中心在做人群统计时,也需要有诊断标准,这一标准需要临床医生,尤其是传染科医生来鉴定。

举例来说,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核酸检测作为检测的最终手段,受到产量和采样方式等限制,影响新冠肺炎病人的确诊。武汉医生提出采用CT影像作为新冠肺炎首选诊断方法。此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将“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作为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标准。

这是疫情诊断的节点。如果医生不提出影像学这一诊断标准,疾控部门可能无法确认具体患病人数。从医学角度来看,疫情暴露出我国临床医学和疾控中心这两者处于脱节状态。

我还发现另一个问题:新疫苗的临床试验由疾控中心组织,这也是两者脱节的表现。

新京报:是否可以具体解释一下?

董晨:因为疫苗是新药,不清楚人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疫苗的临床试验需要临床知识和能力,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应在医院,由有经验的临床医生进行。疾控中心不是医院,还是说到这一点,它与医院关系是脱离的。

另一方面,公卫与临床的脱节,公卫人才的培养,如果没有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就会变得像行政管理人员,与医院脱节使其对很多临床问题不太了解。从学术方面来讲,我想强调的是,疾控中心和医院要建立密切关联。

一封信促成清华与万科“联姻”

新京报:针对疫情暴露出的短板,清华大学已经开始发力人才培养,成立清华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万科捐赠价值超50亿元的所有企业股。当时是您发起的这件事情?

董晨:疫情暴发以来,我们医学院表现不错,也有比较好的科研。清华医学院发起的各项研究已达34项,其中包括由临床医生发起的研究20项。新冠病毒免疫和致病机理、病毒感染与进入细胞机制、新药和疫苗研发、检测器械研发等均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实际上,我们医学院也在进行常规的募捐筹款。疫情暴发后,我和办公室进行沟通,收集了一些做慈善活动的基金会信息,并在3月初写信联系了几家企业。信发出一个星期,我就收到了万科基金会负责人的回复。

紧接着,我们谈了一次,我主要介绍了清华医学院正在做的工作,有做基础研究的,有做临床的,有公共健康中心等等,希望学院能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双方很快达成了共识,之后又进行了沟通并决定进一步推进合作。

当时万科提到能够用股权对清华公卫学科建设进行支持,将规模做大。后来,我向学校汇报了此事,这与学校“考虑建立公卫学院”的想法不谋而合,就促成了这件事情。

建议高校与疾控中心合作

新京报: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目前已有多个高校宣布建设公共卫生学院或专业,教育部也已明确今年硕士研究生扩招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专业倾斜。如果成立专门学院培养公卫人才,您认为应怎样瞄准痛点发力?

董晨:首先,要让学生具备厚实的基础学科知识,本科阶段进行通识教育。因为公卫不仅需要医学方面知识,还涉及人文、社会以及公共政策管理等相关知识。所以,清华公卫学院初步打算只招研究生,不招本科生。

我认为,公卫人员不只是一名专业人员,还带有管理色彩。比如出现新发传染病,他如何应对?拿出什么样的公共政策?是封城还是封小区?其所需具备的知识不仅是公共健康方面的,还涉及社会学和管理科学等各个方面。

第二,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有一定程度的临床医学教育,让学生对疾病有比较透彻的认识,而不是肤浅的了解。

第三,强调实践性。无论上学时、实习过程中还是工作后,公卫人员与传染病医院都要建立密切联系,不能脱离实践、不能脱离临床。我觉得这三点都需要兼顾到。

高校在筹划公共卫生健康学科时,还应考虑与疾控中心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疾控中心能将高校先进知识、跨学科内容带入自己工作中,另一方面,高校在培养人才时,疾控中心人员又可以把实操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再是象牙塔里“雕花”。

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新京报:您刚刚提到公卫人才与医疗人才培养相对独立,那国外的情况是怎样的?

董晨:国外有专业做流行病分析的,但也有很多医生拿到了公卫硕士学位,所以交叉型人才培养比我们厉害。

新京报:是不是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董晨:我国医学相关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带有浓重的前苏联体制影响,如学生高中毕业就去读医学,公卫学科也是如此,而越来越多西方发达国家把医学作为职业选择,职业培训是大学毕业以后进行的教育。

培养大量工匠,是因为以前推进工业化需要这样的人,但现在更需要高端人才,通识教育就变得重要起来。所以,我现在反复强调的是要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新京报记者 苏季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