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夜读丨“小镇做题家”:难免挣扎,不必自卑

前一阵,“小镇做题家”这个标签从豆瓣出圈了。源自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这个称呼指代小城市“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常常用于组员们间的自嘲,然而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之时,又透着一股浓浓的辛酸滋味。

面对见多识广的大学同学,如何恰如其分地融入聊天话题?面对履历丰富的前辈,如何弥补自己欠下的实习经历?在爱好和视野都从未展开之时,如何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仅仅是评判标准更加复杂的课业本身,就足以成为新的难题。

已经厮杀过高考的“千军万马”,也得到美好新世界的入场券,却发现被承诺的宁静踏实并没有到来,反而面临着前所未有又难以理解的困境。并且,高考后的战场,不再拥有老师、家长甚至同龄人间的相互扶持,只剩下每一个孤独的新生去面对自己人生的课题。这样厚重的委屈和焦虑,的确让习惯了将成绩作为主坐标系的学子挣扎不已。

只是,挣扎是必然的,自卑却大可不必。

能够进入心仪的大学,获得父辈们不曾拥有的机遇,对个人的奋斗史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端。那些做题训练中培养出的自律、专注和坚韧,那些全然依靠自己打探前路的开拓精神,也一定会在未来的挑战中成为极强的助力。过往的一切,不必成为对现在的否定,只是需要去伪存真,找到新的途径去发挥优势。

更何况,对于任何人,自我的塑造本就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每一个人在成长的新阶段都会迷惘和焦虑,行进途中切换到他人的主场更是常有挫败之意。信息来源充分的同学,也会因就业趋势的变化而背离之前精挑完选的专业;托福满分的同学,也会因为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而在国外适应困难……

无论所处在什么阶段,什么道路,都不会一劳永逸,也许小镇奋斗者们探寻自我的时间要久一些,但最重要的永远是当下。而大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试错成本相对较低的试验场,给“当下”以机会探索或转航。

此外,除了竞争视角之外,也还有一种“合作”的视角,将周围陌生的一切整合成自己的资源。不妨向前一步,和某个爱好广泛的同学出游,和某个德高望重的教授交流,向某位身经百战的学长倾诉。在自我认同暂时没有建立的时候,把力气花在向外寻找自己的认同,内化一路上的灵感和经验,总是推动自我成长的捷径。

豆瓣小组长年累月地立在哪里,有人将它视为寻求认同和支持的栖息地,也有的人将它烙成一生无法走出的标签。我祝愿每一个对号入座的你,是前者而非后者。顾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