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按照冬奥组委整体安排,首都1.4万名师生志愿者奔赴冬奥会。1月27日,北京奥运村将正式开村,近700名大学生志愿者已全部集结,将全面上岗冬奥村。广大志愿者已做好准备,努力为冬奥会奉献春天般温暖的服务。

宋晓谱:苦练仪态展现风采

“每次站到最后的时候,我就深吸一口气,在心里鼓励自己‘加油,要像士兵一样坚强’!”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大三学生宋晓谱在回忆冬奥礼仪培训时这样说道。作为北京赛区颁奖广场礼仪志愿者中的一员,宋晓谱即将在冬奥会上用自己美好的仪态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在冬奥赛时的颁奖仪式上,我将和其他礼仪志愿者一起,把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为那一个个高光时刻添彩。

作为礼仪志愿者,每一个动作都要力求精准到位,容不得一丝马虎。在练习中,礼仪志愿者们的步速步幅需要统一保持在每分钟80步;托盘高度也要一致,每个人必须手握托盘后侧三分之一的位置,不能有太大的偏差;引导手势的高低和手型也是固定的,精确到手指的方向和角度。“礼仪服务岗位看着挺轻松,但实操起来却很不容易,要求每个动作都细致入微。”宋晓谱说。要知道,颁奖仪式上用于盛放集体项目奖牌和吉祥物的托盘重达25斤,礼仪志愿者们一托就是半个小时。想要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仪式上做到完美,志愿者们就必须坚持日复一日的训练。她还坚持用托盘承重物进行手臂力量的锻炼,以便在冬奥会上做好服务。在冲刺训练期间,宋晓谱也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那就是抓好细节,以完备的状态奔向冬奥会。“我很荣幸有机会参与到冬奥志愿者服务当中,在训练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严谨’二字的力量。在冬奥赛时的颁奖仪式上,我将和其他礼仪志愿者一起,把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为那一个个高光时刻添彩。”她说。

黄珩:以我所学服务冬奥

“2008年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当时北京奥运会中‘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这一口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黄珩将作为转播服务助理在“冰立方”提供媒体服务。

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我将用我的专业知识和测试赛经验为赛事转播服务。

成为志愿者后,北京冬奥组委组织的线上培训和中国传媒大学开展的特色培训,都让黄珩学习到很多知识和技能。他说:“有一位老师参加过好几届奥运会的转播工作,他用特别风趣的方式,给我们讲授了奥运转播的规则,分享了许多实用经验,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有帮助。”

2021年10月,在“冰立方”举行的“相约北京”测试赛中,黄珩作为志愿者负责协助各国记者进行采访报道,同时还成为了唯一一位能够进入比赛场地进行照片拍摄的志愿者。在与官方摄影师零距离接触并学习了《冰壶比赛场内摄影师行为准则》后,他对其中的规定和限制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服务赛事之余,黄珩还运用自身专长,协助制作了冬奥倒计时100天的主题短片,以及“冰立方”场馆全领域运行的纪实作品。“从2008年到2022年,我成为志愿者中的一员,才更深切地体会到志愿者和奥运之间的关系,那就是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让运动员们宾至如归,也向他们展现东道主的风采。我将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做好北京最好的名片,让世界看到这场简约、安全、精彩的盛会。”

吴建泽:让外国朋友宾至如归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我的志愿服务岗位是参赛代表团助理。在不久后的冬奥会上,我将负责乌克兰代表团的陪同服务工作,并担任乌克兰代表团助理小组组长。”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奥会,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吴建泽已经准备得相当充分。

在参赛代表团助理的岗位上工作,我有一种使命感。当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宣讲员,让国外朋友宾至如归,不虚此行。

“参赛代表团助理,是北京冬奥组委分配给各参赛代表团的专业志愿者。”吴建泽介绍道,“作为参赛代表团与北京奥组委之间的桥梁,我将以恰当的方式为各代表团解决问题,并帮助他们与北京冬奥组委更好地沟通。”

参赛代表团助理相当于代表团在冬奥会期间的“贴身管家”。除了要为代表团提供语言翻译服务、为代表团参加开闭幕式及其他相关官方活动提供引导协助,吴建泽和组内志愿者们还要配合做冬奥组委了解并掌握运动员行踪信息及状态,协助代表团做相关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防疫等工作。

参赛代表团助理不仅要掌握流利的外语,还需要有组织协调代表团活动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为此,吴建泽先后接受了志愿者通用知识培训、对外联络志愿者专业培训以及参赛代表团助理专项工作培训。

“在参赛代表团助理的岗位上工作,我有一种使命感。”吴建泽说,“我不仅要当好‘贴身管家’,还要当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宣讲员、青年形象的宣传员,让外国朋友宾至如归、不虚此行。”

房硕:为运动员争取每一分钟

“赛前场地适应训练,对于运动员来说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场地转换志愿者,我要做的就是帮助运动员争取每一分钟适应场地的时间。”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房硕除了是首都体育馆内场地转换工作志愿者,还是一名铁饼国家二级运动员。

作为一名场地转换志愿者,我要做的就是帮助运动员争取每一分钟适应场地的时间。

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首都体育馆将承接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任务。同为冰上运动,两个项目在场地防护垫摆放、裁判台及媒体摄像区位置安排都不一样。这两项比赛存在同一天内多次交替进行的情况。为此,志愿者们需要在短时间完成场地转换。

在前期的测试赛中,房硕和其他志愿者被要求10分钟内完成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比赛防护垫、裁判台的转换工作,一旦出现延误,就会影响到后续补冰志愿者的工作,进而延误到整个赛事的进行。“每次场地转换,我们都要推着小车往返于场地内外。为此我们要尽可能行动迅速,缩短路上的时间。连在一起的裁判台需要依序拆卸并完成转场工作,为了节省时间前后两组志愿者都会互相协助,一组拆卸并搬运裁判台,另一组则负责固定小推车。”房硕说,“裁判台的拆装练习固然重要,但场地内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出现,因此志愿者们都会进行总结交流并建立起良好的默契。”

如今,房硕已和伙伴们进入闭环展开首体赛场的准备工作,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岗位训练。在冬奥赛场上,场地转换志愿者的工作并不显眼,但这场冰雪盛宴背后同样离不开他们的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