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文字和汉字“没关系”可谓是不遗余力。隔三差五就在中国召开所谓的“韩古尔”文化节,做免费展览,巡回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啥叫韩古尔?其实就是韩文的汉语音译,类似之前韩国将汉城改名叫首尔,将咸菜改名叫泡菜是一个意思,反正就是想彻底撇清韩国与中华文化圈的所有联系。

问题是韩文是1443年明朝正统八年才由当时的半岛统治者下令颁布使用的,被称为“训民正音”又叫“谚文”,属于中亚的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属粘着语,表音文字。而韩国一向对外吹嘘自己有5000年历史,结果1443年才有谚文,到今天也就才五百多年,开玩笑的说,难道之前的几千年韩国人都是“文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考证,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半岛,当时被称之为“吏读文”,顾名思义,意思就是由于识字的人太少,只有贵族阶层和官员才能接触得到,所以只有这部分人才会读写。

后来在半岛统治者的积极倡导下,由一批优秀学者,在结合半岛当地的音韵和汉字形体的基础上,创制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最初的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思是教导百姓正确的写字和发音。

谚文有21个元音和19个辅音,任意元音字母与辅音字母均可单独成字或组合成字,类似于英语,早期语系不发达的时候足够使用,现代应用于电脑也比较容易,但由于类似于我们今天使用的拼音,造成了大量的同音同形异义,导致很多语义发生混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意思的是,长期以来,由于谚文读写简单,一直未能成为主流文字,只在半岛很多没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群中使用,导致谚文一直备受歧视。

直到20世纪初,日本占领半岛以后,出于民族主义的觉醒,朝韩民众才开始排斥汉字,将谚文逐渐视为自己的主流文字,但由于使用汉字的人太多,出现了谚文与汉字混用的情况。

1970年,韩国总统朴正熙下令韩文教育抹去汉字,汉字这才逐渐从韩国小学、初中、高中的教科书中消失,但这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后果。因为谚文中的同音太多,导致很多发音相同意思却迥异的情况令人啼笑皆非。

例如长、葬、场都读一个音,如果用这些字来造句,就会出现用“咯咯咯咯咯咯”来形容一件复杂事情的滑稽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常交流还无所谓,但如果是编写法律、公文等严肃场合,就必须将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这导致轰轰烈烈的“废除汉字”运动最终无疾而终,韩国很多高教育层次的精英人群,直到今天还在使用汉字。

既要用,又不想说自己没历史,怎么办呢?

于是乎,对“韩古尔”的宣传活动这几年非常流行,而且这些宣传活动主要在华裔圈里举行。

这就像一个小孩继承了父亲的遗产,不断挥舞手中的钱对爸爸说,这些是我自己挣的,和爸爸你没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国网友对韩国的评价非常一针见血,这里分享给大家。

日本网友:韩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大型精神病院!

印度网友:英国人偷古文物,韩国人偷古文化!

巴基斯坦网友:印度人说“我的祖宗很厉害”,韩国人说“厉害的都是我的祖宗”!

法国网友:韩国的历史比韩国人的“丁丁”都短!

越南网友:韩国人的脸就像韩国的历史一样,都不是真实的!

俄罗斯网友:韩国没有历史学家,只有小说家负责编写它们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