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填报12万样本0落榜,平均过线4.2分不浪费

网易高考智愿2.0,更精准的志愿推荐系统,用好高考每一分!

高考结束后,不少考生和家长逐渐从紧张的情绪中缓和过来,也有人放松了警惕。日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直接发布未打码的考生准考证。准考证上,考生姓名、考生号、准考证号、报名单位等信息一览无余。

对网友上述行为,评论区有人提醒,不打码的准考证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可能盗取孩子的信息,引发修改志愿等一系列的问题”。

对此,6月12日,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九支队探长明玥告诉澎湃新闻,轻易将准考证、个人身份证、考生号甚至密码等个人信息发布到网上,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后续会增加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和隐患。

此前,为更好地保护高考考生个人信息安全,多部门曾发布提醒,高考考生应保管好个人信息,包括高考准考证、个人身份证、考生号及密码、填报志愿纸质表、成绩单或查询页面截图、个人录取通知书等不能发朋友圈。

澎湃新闻注意到,考生高考信息被他人获取造成不当后果的案例并不少见。

据“河北公安网络发言人”微博2021年7月10日发布的信息,当年7月6日,辖区高考考生周某及其家属到阜城县公安局城镇派出所报案,称发现高考志愿被人篡改。

7月7日,办案民警前往河北省教育考试院调取登录日志,经过分析研究,确定吴某有重大嫌疑。7月8日中午,民警将吴某传唤至辖区派出所。经讯问,吴某承认因为觉得周某平时影响了自己学习,所以想惩罚一下他,他们的登录账号和密码都差不多,自己便背着家长偷改了周某报的第一志愿,将其第一志愿改为位于报考志愿里中下游的一所院校。

对于非法窃取考生准考证等信息的行为,上海申颂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沈海东指出,考生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收集使用的,无论是收集方,还是后续个人信息的接收方、使用方,都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违反者将被警告、没收违法所得,严重的将处100万以下的罚款。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丁金坤律师告诉澎湃新闻,准考证、考生号及密码都是考生的个人信息,受到《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实践中,考生要警惕这些个人信息可能被电信诈骗犯利用来实施精准诈骗,借口上学等各种理由来索钱。碰到这些可疑的电话或者短消息,不要轻信,要多方核实,及时报警。

网易高考智愿2.0,更懂你的智能推荐系统,选对志愿,过好人生!

更精准、更便捷、更贴心,给考生和家长提供一对一式的志愿填报建议。

六大新增功能,助力中国考生学业规划——

1 、更科学的智能推荐:基于往年大数据科学测算,择优遴选,志愿表合理排序,用好高考每一分

2 、1对1订制升学规划:大学+专业+城市3大填报路径,根据考生需求,灵活制定个性化报考方案

3 、合理定位专业方向:行业意向、兴趣爱好两大维度助考生认知自我,依据选择结果推荐 最适合专业

4 、录取概率测算分析:以近三年数据为基础,创新算法模型,提升预测准确性和合理性,规避扎堆填报风险

5 、大学专业多维对比:基于填报需求的院校专业详情展示,提供全方位资料对比,找大学选专业不再盲目

6 、便捷获取招录数据:历年数据横向对比,招生录取形势波动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