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理解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尊重生命,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高校是青年历练、积累自己的舞台。历练的过程总免不了经受失败与挫折。加强生命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社会的热爱,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乐观进取的精神。难以想象一个对生命缺少敬畏,对自然缺少体悟,对自我缺少倾听,对他人缺少感知的同学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其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对于当代青年的健康发展意义非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体制机制、方法路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更新更具体的科学遵循,也为生命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空间。生命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离不开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交叉应用。因此,生命教育可以很好地担当科学知识、社科理论、思政教育融合探索的切入点和试验田。

在经济与社会分工愈发精细的背景下,人们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往纵深发展,专业背景单一化的问题突出,学术科研对于学科交叉合作研究的需求更加迫切。比如,世界顶级期刊SCIENCE上经常会发表人文社科与理工医科交叉产生的研究成果。各类学科交叉的合作研究越来越频繁与深入。这为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复合型、综合型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质目标之一。以弘扬人文与科学精神,完善人的理性、良知和美德,培养推理、辨析、质疑、反思等批判性思维,最终促使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要素的通识教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学科交叉通识课程可以让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在课程的学习交流过程中碰撞新的思维火花,进而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有更全面、更充分的认识,为今后的学术发展、职业生涯带来新的思路和机遇。

学科交叉的魅力在于加法带来的新可能性,A+B的组合可以让A和B发挥独自难以达到的效果。生命具有生理、精神、社会三重维度,生命教育体系应该包含自然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这三部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加强生命教育离不开具有人文社科与理工学科交叉属性的生命教育通识课程的发展。如何发挥好学科交叉对于生命教育课程的优势作用是构建科学完整生命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如何组建来自不同专业背景且共同致力于生命教育研究的课程团队?如何形成协同科研、集体备课、多元评估等全流程的合作教学运行机制?如何整合多方教学科研资源,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生命教育的核心要义、课程框架、教学体系?唯有解决这一系列的实操性难题,才能让学科交叉真正发挥在生命教育课程的作用。

笔者认为,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需要在课程体系和教育机制这两个难点上下功夫。第一,要进一步注重科学整合教学团队交叉专业资源,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严谨性和教学内容的逻辑连贯性。第二,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从工作机制、体制创新、平台搭建等路径持续深化整合学科、高校、社会、家庭等多方资源,形成生命教育的巨大合力。以南京大学生命教育通识课程《生命的奥秘》为例,课程前期由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生态学领域教授讲授生理维度的生命,中期由哲学系和社会学教授探讨精神维度的生命,后期引入社会工作、心理学等专业方法,引领学生探索社会维度的生命,充分发挥了高水平综合型高校学科交叉的优势。课程坚守育人初心,注重价值引领,拓宽学科视野,守护青年自我,提升生命素养。

生命教育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期待与致力于生命教育的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