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每一个成语的诞生,背后都有着关于这则成语的相关典故,这些典故大多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也有一些是杜撰出来的故事。“退避三舍”它源自中国的历史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其中,“三舍”所代表的具体距离,以及这一成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舍”所指的具体距离

“舍”在古时候是用于测量距离的专用词,一舍就是30里,也就是现在的15公里。因此,“三舍”在古时候就是90里,在如今的话则是45公里的距离。“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这句话的含义是:假设晋国和楚国在中原交战,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避三舍”的由来

这一成语背后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流亡多年后回国即位,成为晋国的君主。他即位前,为了感谢当年楚国对他的帮助,承诺如果将来晋楚两国交战,晋国军队将主动退避三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知几年后,晋楚两国果然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重耳遵守诺言,命令晋军后退九十里。楚国军队见状,以为晋军怯战,于是放松了警惕。然而晋文公却利用这一机会,以逸待劳,成功击败了楚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又有什么哲理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表面的距离概念,更在于它蕴含的哲理。首先是这一成语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即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冲突时,应该以和谐为目标,通过适当的退让和妥协,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争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避三舍”也体现了谦让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谦让他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当我们面对冲突和纷争时,如果能够主动退让一步,不仅能够减少摩擦和矛盾,还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大度和风范。这种谦让的品质,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退避三舍”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在面对冲突和纷争时,有时候主动退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通过退让,可以避免事态升级,为解决问题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退让也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以更加理智的方法来应对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我们也要注意,“退避三舍”并不是一种无原则的妥协。在面对原则性问题或者重大利益冲突时,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同时也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果断的行动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退让和妥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到最后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所蕴含的哲理非常丰富,它不仅是一种解决冲突的方法,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些哲理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和问题,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所蕴含的哲理,其实能为我们提供很多的启示。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