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15日,美国警局接到报警,称洛杉矶一条街上的公寓里出现了死亡案件。

警察立马赶到现场,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公寓里空空如也,既没有家具也没有床,地上躺着一具女性尸体,身着旗袍,体形瘦弱,上面只盖着一条薄毯,死状凄凉。

令人欣慰的是,死者的相关证件就放在手提包里。当警察进行查验时才知道,眼前的死者就是一代才女张爱玲。

曾经风光无限的才女竟然是以这种落魄的方式离去,这让人不禁疑惑,她究竟经历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虱子”吞噬的女人

任谁也想不到,风华绝代的才女张爱玲,晚年生活既不是写作、研究,也不是游历、享福,而是艰苦地与“虱子”进行斗争。

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的时间里,张爱玲平均每个星期都要搬一次家,经常都是上午刚搬完家,下午就去看病。

她所谓的病其实是一种“疑虫”的精神障碍,她总觉得自己的家里有一种来自南美,肉眼几乎看不见但生命力极其顽强的“虱子”。

而且不管她怎么逃离,怎么搬家,那些“虱子”都如影随形般跟着她。

但每次帮她搬家的朋友林式同表示,张爱玲的家里其实压根没有什么“南美洲的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算有,也不可能做到“如影随形”,让她搬了上百次家。

后来好友宋淇带她去看医生,这才发现她可能是患上了皮肤瘙痒症,并非真的有虱子。

可在张爱玲的潜意识里,自己皮肤瘙痒难耐就是“虱子”导致的。

实际上,张爱玲与“虱子”的渊源,或许可以追溯到她的十七岁。

那年的张爱玲青春正盛,却写下了这样的句子:“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衣袍,爬满了虱子。”

她似乎早早地就看穿了俗世中的男男女女,看穿了他们藏在华丽外表下的人性,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灵魂中蛰伏着的,微小而又贪婪的“虱子”,不动声色地啃食着真实与良善。

他们无法抗拒,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虱子”繁衍、蔓延,最终将生命一点点蚕食干净。

人们是这样的,张爱玲亦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时的不幸在张爱玲的心中种下了阴郁的“虱子”,以至于她急功近利、清高又世故。

而她也并没有强大到战胜所谓的“虱子”,因此张爱玲如同她笔下的女子一般,一步步走向凋零。

晚年时的张爱玲或许曾想过摆脱,但在接二连三地打击下,潜伏在内心深处的“虱子”一旦变成了客观存在的事物,她便永远摆脱不掉。

因此为了躲避“虱子”,她只得不停地搬离,辗转流徙。

去世前四个月,张爱玲对林式同提起想搬到沙漠里去住,她觉得沙漠或许能摆脱烦人的“虱子”。

可直到张爱玲凄凉离世,她也不曾摆脱“虱子”。正如她十七岁那年写下的句子那般,一语成谶:“华美的衣袍”终究还是被“虱子”所吞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曾问过海明威:“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成长的条件应该是什么?”

海明威回答:“不幸的童年。”

困扰着张爱玲的“虱子”正是来源于此。

不幸的原生家庭

张爱玲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爷爷是晚清有名的臣子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名门闺秀。

但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却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性格暴躁易怒,爱好就是逛烟花巷,甚至还抽大烟。家族的基业便是被挥霍无度的张廷重一点点压下去。

与张廷重截然相反的是,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却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子,还曾在海外留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迫于家族压力,两人结为夫妻,并没有多大的情感。因此婚后矛盾甚多,时不时就要爆发激烈争吵。

因为观念上的冲突,夫妻俩最终选择和离,母亲黄逸梵再度出国留学,将年幼的张爱玲扔在那个冰冷无情的家中。

后来张廷重给她找了个后妈,那个女人是陆小曼的闺蜜,也好抽大烟,张爱玲对于这种人嗤之以鼻,因此与后妈十分不对付。

后妈也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经常找理由对她进行毒打。

有一次张爱玲没告诉家里就跑到亲妈黄逸梵那里住了几天,回来后就遭到后妈就恶人先告状,称张爱玲动手打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廷重向来就看不上这个女儿,加上遗老的恶习,便开始发了疯似地打女儿。

右手揪住她的头发,脚狠狠地落下来,重重踢在她的头上,一下又一下,张爱玲只感觉耳朵都快震聋了,却也无力反抗,躺在地上任由父亲对自己施加暴行。

打完以后她又被关在小黑屋里,一连关了好几个月,期间她生病得了疟疾,父亲也不给她请医生,任由她自生自灭。

张爱玲想,或许父亲当时希望她就这么死了,到时候埋在院里,也没人知道。

所以当她听到上空嗡嗡作响的日军飞机时,张爱玲心里想的是:“真希望有个炸弹掉在家里,哪怕和他们一起被炸死了也无所谓。”

可张爱玲是幸运的,炸弹不仅没落下来,病了大半年的她也躲过了一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张爱玲趁着看门的巡警不在,趁机从那个地狱般的家中逃出。

她在雪地里狂奔,呼啸而来的风凛冽刺骨,但她却尝到了自由的甜。

张爱玲跑到上海投奔生母黄逸梵,本以为能获得母亲的疼爱,结果却再次印证了她的异想天开。

虽然母亲也不待见她,但至少母亲不会动手打人,还供养张爱玲学习以及生活。

在母亲的支持下,张爱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伦敦大学。

但由于战乱的影响,伦敦大学暂时中止了对中国地区的招生,所以考上伦敦大学的学生全部被转到香港大学。

张爱玲孤身一人前往香港求学,那一年她才1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战乱还是波及了香港,学校被迫停课,张爱玲的求学之路也就此中断,再次回到了上海。

张爱玲想继续自己的学业,但当时母亲新交了个小男友,非但对她不闻不问,更不会给她钱去读书。

无奈张爱玲只好求助父亲。令人诧异的是,张廷重此次竟然没有拒绝她,不过也在给了她一笔费用后便销声匿迹。

后来张爱玲的学业仍旧半途而废。为了维持生计,她开始发挥自己的优势,用文笔打动无数读者,将男女之间的情爱勾勒得淋漓尽致。

1943年,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第一炉香》一经问世便掀起巨浪,获得无数关注。

后来她又接二连三地创造出《倾城之恋》《心经》等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文坛界里的翘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爱玲的才华为她带去名利与财富之时,也给她带去了一段卑微到尘埃里的感情。

才女遇上了大汉奸

在三毛的电影作品《滚滚红尘》中,描写了一对痴男怨女在战乱时期的爱恨嗔痴、悲欢离合。

而这部电影的原型正是取材于才女张爱玲与大汉奸胡兰成的爱情故事。

张爱玲因为《第一炉香》在文坛声名鹊起,但引起胡兰成注意的却是她笔下的另一部小说《封锁》。

刚开始阅读这篇文章时,胡兰成就颇为震惊。

一口气将文章读完后,胡兰成连连拍案叫绝,称赞作者不仅拥有流畅的文笔,还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胡兰成对张爱玲上了心,甚至主动上门请求拜访。

当时张爱玲并没有及时答应,胡兰成还为此失落了许久,结果第二天,张爱玲便主动登门拜访胡兰成。

初见张爱玲,胡兰成就被眼前的女子给惊到移不开目光。她身上所彰显出的魅力,并非只来自她年轻漂亮的外表,更多的是来自灵魂深处的颤动。

两人一见如故般长谈5个小时,胡兰成还谈到自己对她笔下作品的观后感,想法颇有见解。

这让张爱玲也有些意外,眼前这个38岁的中年男人,竟然这般风流健谈,这么懂她理解她。

尘封多年的心门在胡兰成的甜言蜜语下渐渐打开,仅一次相见,两人之间便已经生出了情愫。

张爱玲曾在《爱》里写到:“于千万人中遇见所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她对“爱”的注脚里,爱大多是偶然相逢下的产物,浪漫中带着些许怅惘。

与胡兰成的相遇相知,恰好印证了她对爱情的定义。

他们一开始互相倾慕彼此的感情,又在朝夕相处中转化成了爱情。

但这样的爱情终究是见不得光的。不仅是胡兰成当时已有家室,还因为张爱玲也不想公开。

对她而言,能够获得爱人的欢乐就足矣,片刻的永恒也足矣。

张爱玲这样的爱情观,或许是原生家庭的不幸所导致的。

正因为从小没有感受过被爱的滋味,因此在得到他人一点的爱意,张爱玲便开始陷入盲目。

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最大的羁绊便是彼此的相知相惜。

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胡兰成懂得张爱玲的苦处,光这一个“懂得”,就足以让张爱玲心驰神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4年10月,胡兰成与妻子离婚,这就给了他与张爱玲这段感情一次升华的机会——结婚。

那年张爱玲23岁,胡兰成38岁,两人只凭一纸婚书为证结成了夫妻。

胡兰成在婚书上许她“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恰恰是张爱玲从未得到过的宠爱。

所以她才会如此沉沦,疯狂到从不关心政治的她也会陪着胡兰成出席晚宴。

天下大乱,她只在乎人心。

只要胡兰成真心对她,一切流言蜚语她通通可以抛诸脑后。

婚后两人的确有过一段幸福生活,张爱玲也迎来自己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

可这样的时间并不长久,随着日本人在中国势力的垮台,身为汪伪政府“走狗”的胡兰成也“危在旦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大汉奸胡兰成被通缉,他扔下张爱玲逃到温州乡下,不仅改了名字,还没给张爱玲留下一点线索。

但张爱玲还是找到了他,见到昔日爱人的胡兰成并没有表露出欣喜,而是愤怒地指责她的突然到访。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胡兰成变了心,与一个名叫范秀美的女子做了夫妻。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早在1944年年底,胡兰成逃亡武汉时就与一个17岁的周姓护士勾搭上了,还举行了婚礼,全然忘记了张爱玲的存在。

一直到他重回上海,胡兰成这才向张爱玲坦白小周的事。

不管张爱玲多么震惊和伤心,她还是选择原谅胡兰成,可如今再一次背叛令张爱玲心碎不已。

告别两人后,张爱玲回到上海,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放下这段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张爱玲给胡兰成写了一封诀别信,并附上自己的30万元稿费,从此与胡兰成一别两宽,不复相见。

1952年,张爱玲提起行囊,漂洋过海前往美国继续她的写作事业。

命途多舛的后半生

刚到美国,张爱玲就明显感受到了在异国他乡生存的困难。

她引以为傲地写作在美国遭遇了毁灭性打击,一部部作品被出版社一次又一次退回,张爱玲顿时陷入迷茫。

她写信求助基金会,并在文艺营中认识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

赖雅也是一名作家,与张爱玲喜欢独处不同的是,生性浪漫的赖雅喜欢逍遥自在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旦他的稿费批下来,他就立马要去周游列国,享受生活。等他花光了稿费,再继续创作。

两个同样落魄的人相互吸引,相互取暖。

直到张爱玲怀孕,敦厚的赖雅能想到的唯一负责方式就是和她结婚。

但65岁高龄的他并不想再养育一个婴儿,张爱玲理解他的想法,选择舍弃孩子,与赖雅结为夫妻。

可属于两人的快乐时光依旧很短暂,赖雅就瘫痪在床,为了给丈夫挣医疗费,她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小说能够发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张爱玲的写作事业并不顺利,已经出版的小说《秧歌》销量惨淡,《粉泪》的版税也迟迟不给。

为了糊口,张爱玲还是选择接受好友宋淇的邀请,给香港的影视公司写剧本。

如今的张爱玲几乎每写完一章就要计算一下所得稿费,计算自己的用度是否超支。

收入多一些,她就开心;收入少一些,她就低沉,情绪完全被经济所左右。

1960年,张爱玲决定回到中国台湾,去继续《少帅》小说的创作。

可她刚回台湾不久,赖雅中风的消息再度传来,此时她已经没有多余的费用支撑她回到美国照顾赖雅。无奈她前往香港进行电影剧本《红楼梦》的创作,只有完稿她才能拿到稿费。

但稿子却仍处于修改当中,张爱玲也并没有拿到她预期的稿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力交瘁的她重新飞到美国,继续照顾赖雅的生活,生活的贫困并不能分离两个相爱的人,但死亡可以。

1967年,76岁高龄的赖雅终究是耗尽了自己的能量,去了他向往已久的天国,张爱玲又一次变成了孤家寡人,在无尽的孤独中辗转难眠。

她开始害怕与人交往,除了好友林式同与宋淇夫妇,其余的通通不再联系。

她把自己所剩无几的精力全投入到写作上,一部部如《色戒》一般优秀的作品相继问世。

晚年的张爱玲不仅孤独,还患上了皮肤病,总感觉家里有“虱子”,以至于她不断搬家,只为逃离那些可怕的“虱子”。

此时的张爱玲已经不用再为生计所困扰,但她依旧孤独。

因为经常搬家,她住的房子里没有任何家具,即便买了也很快被她扔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空如也才是她的常态。

1995年,张爱玲在家中悄无声息地离世,7天后才被人发现,好友兼她的遗嘱代理人林式同得知消息后,立马前去给她收尸。

林式同打开张爱玲三年前寄给自己的遗嘱,上面寥寥无几地写着几句话:“不要让任何人看到我的遗体,要立即火化。也别举行什么葬礼,将骨灰撒向空旷无人的地方。剩余的所有财产,全部留给宋淇夫妇。”

为什么张爱玲不希望别人看到她的遗体?或许她早已预料到,自己孤独的晚年不可能在死后能被人及时发现。

为了体面离开,她才选择不让任何人看到自己的遗容吧。

一代才女就此陨落,曾经风光无限的她最终以这种凄凉的方式凋零,为自己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