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星标抢“鲜”浏览精彩内容

中古波斯语称德拉克马为“迪拉姆”(Direm),古阿拉伯语称德拉克马为“狄尔汗”(Dirhem)。狄尔汗银币是阿拉伯帝国发行和使用的主要货币。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攻占并消灭萨珊王国的时候,阿拉伯人打制的狄尔汗银币便取代了萨珊王国的迪拉姆银币,成为当时西亚地区流通的主要货币。公元9世纪,斯堪的纳维亚的海盗们向东方的陆地发展,控制了从东欧和俄罗斯到中东阿拉伯帝国的商路,劫掠过往商人,并从事毛皮和奴隶的贸易,获得了巨量的货币收益,从而使狄尔汗银币大量流入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成为瑞典、挪威和丹麦最早的钱币。然而,狄尔汗银币的形制,无论是币文还是重量,都与斯堪的纳维亚的文化、制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于是,公元10世纪,瑞典、挪威和丹麦,都仿照英格兰的银便士,开始各自发行自己的钱币。从此,一度作为主要货币的狄尔汗银币,便逐步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消失不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堪的纳维亚

斯堪的纳维亚(挪威语:Skandinavia)在地理上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挪威和瑞典,在文化上还包含半岛南方对岸的丹麦。

公元8世纪,斯堪的纳维亚出现了许多海盗,他们在欧洲沿海劫掠过往的船只。这些人被称作“维京人”(Viking),意思是海上冒险的人。公元8世纪至11世纪,维京人跨海向南发展,开始只是打劫西欧沿海的修道院,因为这些修道院具有造币工场的功能,库存着大量的钱币。后来,维京人对欧洲各国进行有组织的入侵,从爱尔兰到不列颠,从法国到东欧,维京人的足迹遍及欧洲大陆。

同时,维京人向东发展,被芬兰人称为“罗斯人”,意思是北方人,东斯拉夫人则称他们为“瓦良格人”,意思是商人。这些人登上欧洲大陆,从事强盗和商人的“双重工作”,掳掠人口运到君士坦丁堡出售。

公元9世纪,东斯拉夫的许多部落相互攻伐,打得不可开交。诺夫哥罗德贵族请来北方的维京人帮助作战。一伙儿被称为罗斯人或者瓦良格人的军队,首领名叫留里克,来到诺夫哥罗德。这个留里克来了就不走了,自命为诺夫哥罗德大公,在这里建立了一个长达700多年的“留里克王朝”。

留里克的继承人奥列格更加厉害,他率领军队向南发展,攻下基辅,将统治中心从诺夫哥罗德迁往基辅,成为第一任基辅大公,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从此,这里生活的百姓被称作罗斯人(Rus),西欧民族则将罗斯人集居的地方称作露西亚(Russia)。直到13世纪,蒙古人在东斯拉夫人集居的地区建立了金帐汗国,由于蒙古语发音“R”存在困难,只好在“R”前加上元音“O”,将罗斯人称作“俄罗斯”(Orus)。伴随着维京人在俄罗斯的活动,狄尔汗银币进入了俄罗斯,并成为俄罗斯最早的钱币。

正当维京人在北欧、西欧耀武扬威的时候,南方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阿拉伯帝国。此时,这个帝国已经进入顶峰时期,占据着南欧、北非以及西亚的大片领土,在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的统治之下,统辖面积达到134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狄尔汗银币是当时国际最重要的货币。

狄尔汗银币

狄尔汗银币的前身是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德拉克马银币在西亚地区的广泛流通,源于古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波斯地区的征服和占领。

早在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统一波斯,建立了波斯帝国,史称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团攻入波斯波利斯,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继续向东进攻印度北部地区,并在西亚地区建立了重量标准为4.24克的德拉克马银币制度。这个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萨珊王国统治西亚地区的时候。

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部将塞琉古在西亚地区建立了塞琉古王朝。公元前247年,帕尔尼首领阿萨克斯取代了刚从塞琉古王朝宣布独立的帕提亚总督安德拉哥拉斯,进驻达赫以南的帕提亚地区,建立了帕提亚王朝,中国称其为“安息王朝”。安息王朝不断扩张,形成为地域广袤的庞大帝国。安息王朝继续发行和使用亚历山大重量标准为4.24克的德拉克马银币。

公元224年,在安息王朝衰败及其末代君王阿尔达班五世阵亡之后,一个名叫阿达希尔的波斯人通过战争建立了萨珊王国。萨珊王国的统治一直延续到阿拉伯帝国入侵,耶兹格德三世于公元651年被迫逃亡的时候为止。

萨珊王国继承波斯文化,又称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国取代安息王朝成为世界强国,从而继承了安息王朝的德拉克马银币制度。萨珊王国的官方语言是中古波斯语,将德拉克马称作“迪拉姆”,继续采用亚历山大4.24克的德拉克马重量标准。

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取代萨珊王国统治西亚地区。阿拉伯帝国的官方语言是古阿拉伯语,将德拉克马称作“狄尔汗”。然而,阿拉伯帝国制造狄尔汗银币,不再采用亚历山大德拉克马重量标准,而是采用阿拉伯重量制度下的1/10阿拉伯盎司重量标准。

最初的阿拉伯帝国处于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年)统治之下。倭马亚王朝的主要重量单位是阿拉伯磅,重量350克。据说,阿拉伯磅是在罗马磅的基础上建立的,在1罗马磅(327克)的基础上增加1/14的税赋,便是1阿拉伯磅[327克×(1+1/14)=350克]。

1阿拉伯磅等于12阿拉伯盎司。1阿拉伯盎司的白银制造10枚狄尔汗银币,每枚狄尔汗银币的重量便是2.92克(350克÷12÷10=2.92克)。

由于阿拉伯帝国的狄尔汗银币是从迪拉姆银币发展转化而来,所以,我国钱币学家仍然称其为“迪拉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币的流入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不在阿拉伯帝国的疆域之内。但是,公元9世纪的斯堪的纳维亚出现了许多狄尔汗银币。此时,斯堪的纳维亚还没有开始制造自己的钱币。

根据考古证据,公元9世纪中期,斯堪的纳维亚的银币大多来自西欧,而公元9世纪末期斯堪的纳维亚的银币则越来越多的来自中亚,即被当地人称作“库法”(Kufic)的狄尔汗银币。

斯堪的纳维亚的西欧银币来自维京海盗在西欧沿海的劫掠,而其获得的狄尔汗银币则不完全来自维京海盗在东方商路上的劫掠,而是更多地来自维京人在东方陆地上的贸易。

维京人被东斯拉夫人称作“瓦良格人”。他们在今天的俄罗斯北部收购毛皮和奴隶,将其卖给保加利亚和伊蒂尔的阿拉伯商人,以换取银币。在维京人的贸易中,奴隶的价值是最高的。这些奴隶主要来自斯拉夫,正如早先时候,“斯拉夫人”(Sclavus)在西欧语言中取代“奴隶”(Servus)成为奴隶的代名词时的情形一样,公元9世纪的“Sclavus”的另一个派生词“奴隶”(Saqaliba)成为阿拉伯语中斯拉夫人和奴隶的通用词。从劫掠和贸易中获得的狄尔汗银币,由此大量流入斯堪的纳维亚地区。

公元10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开始制造自己的银币。但是,斯堪的纳维亚自己制造的、最早的银币,并不是仿照狄尔汗银币的形制制造的,而是仿照英格兰银便士制造的。

公元10世纪晚期,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狄尔汗银币逐步减少,瑞典人、挪威人和丹麦人都开始制造自己的钱币。这些钱币是仿照英格兰埃特尔莱德二世(公元978—1016年)的十字架便士制造的。

那时,丹麦人正在攻打英格兰,埃特尔莱德的对策是支付“丹麦金”给入侵者。于是,英格兰愈加虚弱,丹麦愈加强大。公元1016年,埃特尔莱德去世,丹麦国王斯温的儿子卡纽特继承英格兰王位,并迅速将整个英格兰统一在自己的治理之下。公元1019年,丹麦国王斯温去世,卡纽特又继承了丹麦王位,从而建立了包括丹麦、挪威、英格兰、苏格兰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国”。

在丹麦国王主导的“泛斯堪的纳维亚板块”的各个王国中,英格兰的货币制度最为成熟,而丹麦、挪威、瑞典都没有自己的货币,所以,共同采用英格兰的货币制度制造自己的货币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此后,狄尔汗银币逐步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中消失。狄尔汗银币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流通最终成为历史。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