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被歧视是历来已久的问题。最主要是因为三个认知误区。

1. 教育观念的误区

在一些人的传统观念中,职业教育往往被视为“次等教育”。这种观念认为,只有学术教育才是“正统”,而职业教育则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

产生这种认知误区的根源是——在过去,填写中考志愿时,职业教育的志愿批次永远都是跟在普通高中后面的,因此,去读职业教育的学生,几乎都是“落榜生”,分数普遍不高,这也导致了职业教育的生源一直都不好。生源不好,再加上社会知名度不好,职业学校就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因此教育加工能力也不高,所以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就出路也比较窄。这几乎就成了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

直到近几年,国家从上到下地推行职业教育改革,并且在2022年重新修订《职业教育法》,在法律层面承认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同等重要的不同教育类型,换言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是类型不同,并没有层次高低之分,这才开始慢慢地扭转社会的偏见。

第一个变化发生在中考填报志愿上,以广州为例,目前中职学校的三二分段和省重点特色专业都是放在第一批次投档录取的,而高中时第二批次才开始录取的,换言之,是中职学校的好专业录取完了,普通高中才开始录取。于是很多介乎于高中与中职之间、或者高出高中线一些分数的学生,都被中职学校优先录取了,这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

2. 对职业技能的低估

社会普遍存在对职业技能的低估现象。大家都喜欢自己的孩子坐在办公室,拿一份体面的工资,而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在生产的一线自食其力。这是劳心者与劳力者的之间的区别。因此,很多人认为,只有学术知识才是“高端”的,而技能工作则是“低端”的。这种看法忽视了职业技能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从事技能工作的人收入远远没有坐办公室的多,于是大家才会一窝蜂地跑去读大学,导致了本科学历近几年严重贬值。如果技术技能人才的工资能比坐办公室的要更多,例如月薪普遍一两万的,那么这种社会偏见就会慢慢扭转过来。毕竟,人都是现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信息不对称

由于对职业教育的了解不足,很多人对职高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就业前景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产生了误解。这也是因为前两者的认知偏见所导致的,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想自己孩子去读职高,所以就不会主动获取和关注这方面信息。

普通高中的升学率这些都是“明码标价”的,人人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所以根据高考的重本率就可以轻松地把高中分为三六九等。但中职学校的评价标准就没那么单一了,毕竟有些专业就是以就业为主的,更看重就业率,有些专业是以升学为主的,更看重升学率。而且不同中职学校的优势与特色都相差很大,例如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就是以会计类、电商类专业为特色的,而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就是以汽车维修等专业为特色的,两者之间很难有一个直接的可比性,这也加大了家长和学生的信息收集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与学术教育同等重要。我们社会是需要客观看待职业教育的,但消除偏见需要一个过程。随着职业教育自身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生一定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