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没实在内容的现象由来已久,并不是学生们不会写作,也并不是没有真实的内容可写,而是学生必须按照作文的套路来写,也就变得不会写,不能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小学作文大多出现概念化倾向,而且大多写一些“正能量”的事情。即便写议论文,也要从正面立意,下笔。为了稳妥起见,学生们大多不会从反面立意,以免写偏了。改卷老师乐得学生们写作千篇一律的作文,改起来非常顺利,直接给分就行了。即便写了内容相同的作文,也不会被视为雷同,不会同样得零分。于是,作文成了一道大题,而不是考察写作能力的题型。

既然作文成了一道大题,那么一定有答题套路。那就是写一些励志故事,就能得高分。尤其是中小学作文,只要写了励志故事,内容框定在话题以内,就算是没跑题,要是用了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就能得高分了。写议论文从正面立意,下笔,就会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应用一些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做到论点清晰,论证严密,就算是高分作文了。当然,从内容角度来看,大多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大多出现雷同的倾向,却不会被学生和老师发觉,更不会得低分。

作文不是那么简单的技能,需要长期训练。明清科举考试只考一篇文章,似乎可以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一篇文章可以考察考生读了多少书,语言逻辑通顺不通顺,语言运用能力强不强,理解能力强不强等。有人把作文比作排兵布阵,要把文字运用精当并不容易。需要有汉语基本知识,还需要长期读书积累,长期训练,最终摆脱书本,自成一套系统。看到一些事物就可以写,也就是产生感想之后就能写,写出来还要反复修改。而学生能在半小时内写成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算是完成大任务了,但是并没有立主脑,也没有很流畅的语言,甚至生搬硬套,胡乱虚构,却还是得了高分。是不是作文评价系统出了问题?

当然出了问题。把作文当成一个大题来改,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当然,作文不一定要达到在报刊发表的程度,但一定不能马虎。起码要有真实情感的流露,而不能只是虚构一些内容,而且虚构的内容竟然也出现了雷同,那么情感也就不真实了。而最应该公平判决的老师却没有实现公平原则,而是得过且过,只要没跑题,就得了三十多分,词句优美的得了四十多分。而作文总分五十分,评价标准比较笼统,也比较主观,甚至有的老师凭借个人好恶来评价,也就出现偏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大多被局限在学校和家庭,不接触社会,没有丰富的体验和真情实感,甚至很多学生不会感动了,哪里能写出感动人的作文?他们会看手机,会上网购物,会人云亦云,唯独缺少了自信,缺少了自己的评价。很多学生不读书,不看报,只是刷手机,却认为已经掌握了很多信息,其实只不过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做他人的应声虫,而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主体精神。不接触社会的弊端逐渐呈现,受此弊端影响,一些学生会写成“空中楼阁”,直接表现在作文方面,只是抒情,只是议论,没有实质内容,没有一些真知灼见,似乎失掉了好的价值。但老师们就是那样教,学生们就是那样学,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一点都不觉得违背事实。吊诡的是,评价的时候,却还是弄虚作假,人云亦云。难道作文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吗?

还真的不能。为了表达“正能量”的内容,很多学生不惜胡编乱造,扶老奶奶过马路,给敬老院的老人洗脚,帮助环卫工人扫大街,给老师打水,给家长做饭等等,都是编造的,并没有真人真事,也没有真情实感。只是套“正能量”的主题,没有真情实感,是不是“银样镴枪头”?可是,往往这样的作文能得不少的分数,而说出内心真实想法的作文却得分不高,甚至会被认为思想庞杂,三观不正。那么,是不是青少年的思想庞杂,三观不正?

当然不是,而是缺乏引导。青少年不是不能接触社会,也不是不会独立思考,而是被圈养了,也就不能接触社会,不会独立思考了。学校方面为了安全,不会给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会组织春游、观光,反而会弄一些贵族式的“游学”。学生付出很多钱,却学不到什么知识,也不懂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此一来,学校就成了封闭的场所,也成了学生们禁锢思想的地方。资本进入学校方方面面,已经改造了教育。从校服到餐饮,都有资本介入,却不会开放校园,不会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社会以及人生的视角。学生进入家庭之后,照样会接受资本的蛊惑,会玩手机,会花钱,或享受,却唯独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读书,不会写作表达。而所谓的写作表达就是写作文,甚至写成了千篇一律的所谓凸显“正能量”的作文,当然会空洞乏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作文没实在内容,是由社会风气造成的,而社会风气是由资本营造的,影响了教育,也影响了作文。如此一来,学生作文似乎不再是言志之作,而是像“八股文”,是体现所谓“正能量”的东西,还要虚构故事,虚构所谓的真情实感,即便被认为比较好的,也只不过是堆砌好词句而已,剥离了好词句,就没多少内容了。或许,以后还会这样下去,因为这样比较“安全”,各方面相安无事,还奢求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