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毛主席女儿李敏在中南海生下了儿子孔继宁,小宁宁出生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他的吃喝花费都是从外公的工资里拨出的专款开销,直到8个月大时,因为种种原因,李敏将他送到了位于上海的外婆贺子珍手中,直到2岁才又回到北京跟随父母生活。

毛主席与孔继宁祖孙俩当年的相处时光注定是极为短暂的,即便如此,这段经历还是让他成为毛主席孙辈中唯一一位与老人家有过朝夕相处的后代。

此外,“孔继宁”这个名字也是毛主席当年亲自为小外孙起的,寓意“继承列宁的遗志”,足以见得老人家对小外孙的殷切期盼。

从这些身份背景来看,孔继宁的一路成长必定被寄予厚望,虽说身处和平时代,并不需要他如祖辈那般冲上战场,可他还是认真传承着祖辈的意志与家风。

多年来,“毛家后人”这份殊荣与光环并没有给李敏一家带来什么优待,相反,她与丈夫孔令华总是保持着低调的生活作风,孔继宁自幼就是被这样熏陶下长大的。

在北京上学期间,李敏对儿子嘱咐最多的就是“夹着尾巴做人,不要说你是谁的后代”,直到毛主席噩耗传来,学校那边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动荡期间,李敏也毫不迟疑地投入到了这场时代热潮中,陷入了造反狂澜的派性漩涡里,直到“四人帮”被彻底粉碎之际,倔强的她依旧选择无条件维护父亲毛主席,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她便因为身体等原因在位于北京景山后街的家中过着足不出户的日子。

外祖父的病逝、母亲的情绪低沉都给当时仅有十几岁的孔继宁很深的触动,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身为毛家后代的使命与责任,也从未忘记自幼就立下的参军理想,凭借异于常人的努力,他得以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深造。

就在大学校园中,师生们总会看到他的身影,每日常规训练以外,他还会自觉自动加码,脚底磨出血泡、肩膀磨到破皮都在所不惜,在他心中,能够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读书、训练已然比祖辈幸福太多,他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磨砺成真正的国家栋梁。

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之际,孔继宁进入我军总参谋部任职,凭借卓越的工作表现,他又在此后被先后派往巴基斯坦及英国出任中国大使馆武官助理。

事实上,孔继宁除了有着毛家后人这一显赫身世,孔家的背景也极不寻常,除了祖上是孔子世家南宗派以外,他的祖父孔从洲将军曾在杨虎城率领的西北军效力,还亲自参与指挥了当年“捉蒋”全过程,更是声名远扬的开国中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父亲孔令华,始终走在新中国科技领域前沿,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率先在深圳创办科技开发公司,是我国践行“科技兴国”路上的先驱者之一。

由此可见,无论孔继宁从政、参军还是下海经商,总能在祖辈中找到自己的好榜样,或许就是这个因素,让他面对人生每一次抉择时都敢于坚守本心,唯有一点,他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头顶“毛家后人”或是“孔家后人”招摇过市。

1997年,李敏的身体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为了好好照顾母亲,孔继宁选择转业回京,从那时候开始,他与外界渐渐有了交集,人们也渐渐发现这位毛主席外孙的与众不同。

当年见过他的人都对一件事记忆犹新,那就是他抽的4元一包的中南海香烟,打火机也是市面上售卖的最普通的那种,举手投足间丝毫没有优越感,甚至让不知情的人完全想不到他有着极为特殊且显赫的家世背景。

陪伴、照顾母亲的日子里,他开始效仿父亲投身实业,在外界看来,这一定是孔继宁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殊不知,在他心中还有一份大事业要做,就是外祖父毛主席的纪念事业。

1999年,父亲孔令华的突然离世让李敏和两位孩子深受打击,对于孔继宁来说,失去至亲的痛楚再度涌上心头,可他还是用最大的努力陪伴一家人走出阴霾、走向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成立,这家机构的创办宗旨就是为了有计划、有规模地对毛主席及毛泽东思想展开宣传,而这恰恰是李敏与孔继宁母子俩多年奋斗的成果。

2002年,孔继宁在深圳成立分支机构,正式开启自己的红色经商之路,当然,与其他追名逐利的商界大佬不同,他要的是利用经商所得支撑中国公益宣传事业走得更好、更远。

就在《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真实的毛泽东》等书籍相继出版后,孔继宁开始以毛主席外孙的身份公开亮相,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他贴金,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因此重温伟人事迹与奋斗征程。

就在第一次公开亮相之际,孔继宁面对采访也是真情袒露。

“毛主席外孙这层身份,有时候对我来说是一种负担,当然,这也是我一生的动力,让我时刻谨记‘不能给家族抹黑’的使命与责任!”

都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对于孔继宁而言更是如此,从中国革命大幕拉开之际,毛主席就注定是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灯塔,他的后人自然会被高度关注,甚至成为新一代中国人效仿的对象。

如今回看,无论是孔继宁,还是毛新宇、孔东梅这些后人,都用身体力行做到了不辱使命、传承家风,他们都是值得敬畏的新中国典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