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考是每个高三学生必须面临的重要考试,其结果将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人生方向和职业发展。因为知识量大、竞争激烈、压力巨大、复习时间紧张以及不确定性因素等方面的原因,高考被认为是一项难度较高的考试。因此备考过程是困难而艰苦的,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努力和经历各种挑战。在复习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如高考试题变难,出现高考复习中的“心理饱和”现象等。如何发挥出自己的应有水平,考前的几十天十分重要,关系到考试的成败。下面就高考复习中的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下:

一、高考试题为什么难?

近年来,高考题目难度引热议。许多考生和老师纷纷表示,新高考的题目愈发棘手,一些题目甚至让考生难以消化。平日里复习的知识点在高考场上似乎难以派上用场,各科目考试问题犹如谜题,与平时的提问方式大相径庭。考生们普遍感到高考越来越难,那么,为何在新高考制度下,试题难度会越来越难呢?

一位研究高考多年的教授,一语道破其中的原因:

高考的试题主要由大学教授负责命题或审核,每位命题专家都从本学科选拔人才的角度出发,不考虑其他学科的难度。这意味着高考试题不会顾及高中教学内容及方式,而是专注于选拔符合其要求的学生。

如果考生对本学科的前置知识不了解,对学科素养的理解不深刻,无法根据学科素养的要求进行教学或学习,就很难适应高考的命题模式。

当今社会需要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并能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而高考正是选拔这类人才的必经途径。只有不断增加高考试题的难度,才能更好地选拔出符合要求的人才。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三个原因,直接影响高考变难。

第一,高考的初衷是为高校选拔学生,而非为高中教学服务。

高考的功能定位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其中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才是重点,强调的是服务选才,而不是服务教学;是引导教学,而非适应教学。换言之,高考根本不考虑高中教师授课内容,也不关心教材所涵盖的内容。只要符合课标范围,命题专家就会从选拔人才的角度出发制定试题。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唯有积极适应,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和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高考选拔的是具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

根据2014年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高考改革的方向是“依据高校人才选拔标准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重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高考改革方向看,我们不难窥见高校所需的人才特质——“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尤其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普及化,上大学不再是难题。国家需要通过高考选拔像尖子生、强基生这样优秀的大学生,进入优质大学进行培养,并依据明确的分层进行教育,以适合相应层次的学习。因此,高考试题主要针对“双一流”大学的学生设计,目的在于选拔这些优秀学生。其他学生感觉到难,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也就是说,命题组不再是单纯为了考查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成果,而是在选拔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高考题目越接近生活,越有深度有难度,就会有一批实力强,知识储备多的人才被选出,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三,新高考的赋分制度也决定了题目的难度。

新高考模式采用多元化组合,允许考生依据兴趣、爱好及特长选择科目。然而,不同组合的考生可能会竞争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专业。引入高考赋分制度,能够较好解决学科之间分数不等值、学生选考科目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参加高校招生录取的问题。

如果以原始分呈现考试成绩,会带来学科间不公平问题;等级呈现方式则使得不同学科考生因等级划分而保持了成绩相对均衡,学科间试题难易差异等不公平因素可以被较好消除,使得不同科目之间成绩可以相加。在这种模式下,试题难度越大,学霸越容易和其他人拉开赋分差距,考上名校。

同时,赋分制度还能减少其他潜在问题。尤其是在理科领域,选拔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强大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他们对自己能够获得多少分有清晰的认知。若试题过于简单,赋分降低,这对他们并不公平。因此,提高试题难度、降低原始分数是更为合适的策略。

综合以上因素,新高考制度下,高考题目的解答不会变得简单,而是会变得更加困难。这种困难主要体现在试题更加灵活,强调学以致用,而不是死记硬背。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单一能力的要求,而是对能力和素养的要求。

高考题目的难度和变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既对老师也对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深入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规律,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备战高考。同时,学生们也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考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临近高考,如何克服“心理饱和”现象?

随着高考的临近,很多同学的学习效率开始下降,有时甚至是“刀枪不入”。什么也装不进去,什么要点都记不住,做了题后回想做了什么也是模糊不清,心里很是着急。

其实,这是一种“心理饱和”现象。一些优秀学生也说:也不是烦躁,也不是没信心,就是学不进去了。这正是“心理饱和”现象的典型反应。

如何克服“心理饱和”现象?下面提几条建议供考生参考:

第一,适当减少学习时间,增加娱乐、锻炼、散步时间。

学习效率、质量与时间有着很大的相关性,但是疲劳战术的效率肯定是低的。临近高考,状态是第一重要的,适当的休整非但不会影响学习效率,反而会提高效率和效益。保持愉悦的心情是克服心理饱和的最有效方法。

第二,学习形式要有变化。

许多考生复习就是做题,越做“心理饱和”现象就越严重,其实备考越是临近高考就越要回归课本,因此不妨多看看课本,改变一下方式。用思维导图把知识点进行一下整理。

第三,“心理饱和”现象在各学科上表现也是有差异的。

凡是反应比较重的学科可以暂时少安排时间,反应比较轻的学科就多安排一些时间。

第四,抓住中低档试题。

这样既可以突出重点又可以提高备考信心,效率和效益也会双丰收。少做、不做难题,努力避免“心理饱和”现象的加剧。

第五、改变学习环境。

大脑喜欢空气清新,卫生整洁的环境。考前不要长时间待在室内,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就到户外环境好的校园、公园,开阔的地方去。

总之,考生要具有灵活性、机动性,不要和自己较劲,要豁达、从容,这样,学什么都会有收获。

其实,高考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考查基础知识,考查得更多的是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不是研究和深入解决难题的能力。所以在高考的最后时间里,需要做的就是能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尽全力取得好成绩!

高考考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一种面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心理准备,沉着应对高考!每个人都想当自己的盖世英雄,可并不是每一个时代都有战争。想要在现在这个社会当英雄,最好的办法就是决胜高考,把考场当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高考后期“四练”

高考后期备考是一个能力突破和增分挖潜的关键阶段,其复习的主要任务是专题复习,而复习的主要形式就是练习。

以练代讲是复习的基本方式,在练习中感悟解题思路、破解命题规律和提升单项解题技能是基本的目标。为了提高专题练习的有效性,必须突出练习内容的针对性。归纳起来,就是要落实“四练”:

一练:基本考点

基本考点就是课本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命题中基础知识考查的重要来源和依据,所以必须熟悉近三年高考中出现的常考点、重要考点和必考点。练基本考点主要是起着一种保温的作用,让“老朋友”天天见面,保持一种熟悉的感觉。

二练:解题技能

从宏观上来看,要把握解题的基本策略、思路和原则。

从微观上来看,则要练解题的基本技能。

比较有效的练习策略是:先熟悉高考的命题原则和题型特点,然后掌握解题的基本技能,最后进入实战体验。在练习中感悟,在练习中发现,在练习中反思,在练习中改进。通过系统的单项强化训练,逐步形成解题的综合技能。

三练:解题速度

由于高考答题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要强化答题速度意识,在每次练习中按照高考的要求,设定解题的时间,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设的练习任务(分别标明练习起始和结束的具体时间),严格按照高考答题的参考时间,进行规范的限时训练。

只有通过限时的速度训练,才能发现真正的时间差是多少。

四练:考试规范

在高考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往往就是考试的规范性。考试规范涉及到很多细节:如学科的专用术语、符号、顺序、标点符号、大小写、卷面等的规范书写。首先要明确各科的评分细则,然后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的薄弱环节。

无论在专题复习中还是在高考考试中都务必按高考要求进行规范的表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期坚持每天练习书写很重要,心里明白与准确地用文字表述出来是有一定距离的。因为这是非智力因素增分的重要策略,谁要是忽视了书写,谁在高考中就要吃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高考最后30天拼的是什么?

1.拼韧劲

船到中流水更急,山到半腰坡更陡。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最后越困难。

事至最后,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心无旁骛的执行力更显得弥足珍贵。

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倒在了明天晚上。

越努力,越幸运;越坚持,越成功!

2.拼心态

每临大事,有静气。

事情越关键,心态越重要。再沉稳一点,再理智一点。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越是在意的东西,越是容易失去。

抓的越紧,失去的越多,正如沙子,你的手握得越紧,沙子就落得越多。

与其患得患失,不如坦然面对。

今天的太阳,晒不干昨天的衣裳,明天的雨也淋不湿今天的自己。

不要总是着拿明天的烦恼,去消耗今天的快乐。不管高考结果如何,我们都要对自己说:“我做到了,我尽力了,我问心无愧了。”

3.拼专心

专注投入,排除一切外来干扰。

理解瓦伦达心态,心无旁骛备考。

瓦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钢索杂技演员,他的高空走钢索表演,离地面几十米,而且没有任何保护措施,难度可想而知。但瓦伦达毫不畏惧,每战必赢。

观众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是不是能到达目的地,只单纯地想走钢索这一件事,专心致志走好每一步,不管得失。”

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专注于做自己的事,不为其他杂念所动的心理现象称为“瓦伦达心态”。

总之,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希望高三的同学们,一定要平衡心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规律,把握住最后阶段,争取突破,把意外控制在自己手里,在一次次尝试和挑战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最积极最饱满的状态迎接高考,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