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留学指南频道主编赵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9月是我和爱人英国留学毕业20周年的时点。

2003年至2004年,我们相识在英国格拉斯哥,那时作为研究生新生进入格拉斯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两年后我们结婚了,直到今天,已经是步入中年的老夫老妻,孩子还比较小,但三口人一直在共同成长,在彼此的关爱与鼓励中体味幸福的时光。

毫不夸张地说,我和爱人是彼此冥冥中寻找多年的心灵伴侣(soul mate)。相识在异国他乡,一起留学,一起体验千年一遇的缘分。我比很多中国留学生都要幸运,留学给予我的远远超出了我的付出与预期。

即便我把自己的经历、体验、观察写成《到英国去》《留学的逻辑》两本书,一度成为中国留学圈内的焦点事件,但我仍然觉得,我对留学的感恩没有终章,还会继续书写新的内容与所有人分享。

留学没有让我财务自由,我与很多人一样,还挣扎在社会丛林设置的坑里、坎上。

不过,“傻人有傻福”——我这个思想单纯的读书人笃信自由与平等,我的心态竟还引来朋友与贵人的慷慨相助。这才是我的职业自由、精神自由、生存自由的基础。

我从来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最终取决于神秘而不可知的运气,因此,厌恶那些所谓“成功人士”的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同时也怜悯被他们忽悠得瘸了的不明真相的公众。

站在一个留学“过来人”的角度谈论自己的经验教训,其时间跨度恐怕不止20年,这是一种生存状态。

前些天我在接受“石头留学访谈”栏目采访时,谈到了这20年间中国境外留学市场“大众化”“祛魅化”过程。公派精英留学时代创造的神坛已经不复存在,从“了不起”到“没什么了不起”,其实才是自费留学市场的常态。

当然,动态的留学市场从精英化的巅峰“滑落”,难免滑向“被摆烂”的边缘,比如《新华每日电讯》近期曝光的中专生不出境即可五年内买到海外博士学位的惊悚骚操作,又在留学大众化的吐槽声浪中推波助澜。

我又有可写、可说的话题了,于是策划留学20周年的系列报道,向新一代的学生、家长讲述留学规划与实践的契合、冲突,希望每个人借此走出属于自己的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