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大学怎么办?理想的大学什么样?大学教育是为了什么?近日,《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新书分享会在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举办。《敢为天下先》一书的作者、物理学家、教育家钱致榕,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陈平等围绕“今天如何办一所理想的大学”这一主题,现场探讨大学建制中的各种问题,甚至是痛点,为我们理解中国未来的高等教育提供了丰富视角。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新书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香港科技大学三年建成,且如今位列世界大学排名前五十强之列,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迹。在刚刚出版的《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一书中,钱致榕回顾了他三十年前受邀从美国返港、作为学术副校长主导参与建成香港科技大学的亲身经历,既以鲜活生动的故事重现了港科大三年成功建成的奇迹,结构清晰地再现了一个一流大学从无到有的软硬件搭建过程,展现了诸多不可思议的创业细节和机敏高效的管理经验,同时充满温度地描摹出一代学人、教育家极富个性的瞬间和家国情怀。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钱致榕 著,钟月岑 整理,活字文化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8月版。
提到理想的大学,不同人有不同的讨论,有不同的答案和标准。而对于有机会去创建大学或者参与创建大学的人来说,这个答案会答得更加艰难和具体——他们必须有一个更高标准的理想大学要求,才有可能实现更多人心目中理想大学的图景。香港科技大学在世界教育史上算得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它用三年的时间建成,很快跻身于世界名校前列。
当香港将用1988年至1991年三年时间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的消息传出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中外专家们都认为,即便是在实力雄厚的美国,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也至少要花15年时间。然而,1991年秋天,香港科技大学准时开学了。十年后,港科大名列亚洲名校前列,如今在400所世界有名的年轻大学里面,它的排名为第三名。在香港,港科大毕业生的就业率独占鳌头。
这个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呢?
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钱致榕在活动现场讲述了港科大建立时面临的种种艰辛、各方博弈和一些体现人性的趣事。钱致榕表示,今天办大学,意一定要诚,大学是教育人才、培养人才的场所,不是企业。在钱致榕看来,今天有很多有名的大学都变成了“论文工厂”,每个专业都变成了“论文生产线”,而用这种方式,“我们不可能办成理想的大学……现在我们是全世界大学生最多的国家,论文篇数最多的国家,可是对大学的表现还是不满意。”
图中主楼由左至右(由北至南)为图书馆,及文、理、工、商学院,教员办公室都面对清水湾,《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插图。
那么,如何创办一所理想的大学呢?
一流的大学怎么办?理想的大学什么样?大学教育是为了什么?这些虽没有固定的答案,但都有恒定的价值追求,那就是对大学教育的尊重,以及建立一种教育理念。钱致榕认为,想要创办一所理想的大学,首要问题就是仔细想一想,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社会需要什么?50年之后,它需要在哪里?具体而言,第一是要搞清楚理念:为什么要办大学?“我们培养人才,不是为了‘论文生产线’多两个博士、多两个工人。”什么是理想大学?就是培养人才。为哪里培养人才?为中国培养人才。其他细节如何办?就是格物致知,“最重要的是我们当时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为未来的中国办学校,并且强调这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这个时期唯一的机会。”
记者/何安安
编辑/张进
校对/赵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