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的选择,除了择校,还要考虑择班。但是比起择校的面面俱到,层层考量,择班却没有那么多人在意,或者说讲究得少很多。
这里有学校刻意淡化和隐藏的原因,比如义务教育阶段明面上是不能按照学校水平分班的,这是写入了宪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内容。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就看分不分就完了。只不过,学校也不能太明目张胆,很多学校的重点班要么是隐藏起来的,要么是改了个名字,美其名曰因材施教,特殊培养。至于那些非重点班,问就是“次重点”。众所周知,一个年级10个班,有2个重点班,以及8个次重点。
到了初升高,因为过了义务教育阶段,所以重点班倒是能光明正大地分了。平衡学校水平与班型,从中做出更适合自己孩子的选择,应该是每位初升高家长的必修课。因此,在和初升高家长交流的时候,“重点班”肯定是讨论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但实际上,现在高中的班型,已经不能用“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概括了。因为目前的现象是,一所学校超过一半的班型都叫做重点班,只是被冠以不同的名字。
比如某大佬学校,两个校区共有如下班型:高中奥赛特长班、奥林匹克特长班、大学先修(强基)实验班、大学先修(数理)实验班、丘成桐班、海军航空实验班、中国科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平行班。
但这是大佬学校,人分这么细是确实有对应的培养导向和选拔机制,对于有此特长和目标的学生来说,选择应该是明确的,我个人认为问题不大。毕竟有实力进前六的学生,有的具备竞赛保送的水平,有的可能达不到国赛获奖级别,但凭借竞赛走强基绰绰有余,有的是则综合王者,不同班型针对性培养,行得通。
再比如,某所这几年的热门学校,就有清北班、张衡班、火箭班、重点班和平行班等几类,实际上大家称呼的重点班,其实包括了上述的前四类。还有很多的区属学校,同样是分了3~4类的重点班型,重点班的数量比平行班还多,其培养模式和区别是不能说完全没有,倒也是相当模糊。有的学校甚至同样一个名称的班型,内部也有优劣之分。
其实,除了头部高中外,大多数学校的资源以及生源水平,并不足以撑起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很多学校的自主招生,最终就是沦为一个普普通通通的重点班,几乎没有自招时候描述的那些数理、科创或是人文的特殊培养。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重点班越来越多,只是一个为招生服务的手段罢了。你家长不是都要重点班吗?行啊,那我就多搞几个名目的重点班。这样你们签约的时候我就都能够承诺重点班了。
所以我和每个家长都说,重点班你得分是什么重点班。那些第三级别甚至第四级别的重点班,和普通班真的就那么大的差别吗?这个班能有很好的师资和资源投放吗?这个班的中考平均分可能也就比平行班高个5分,乃至10分,真的就那么差异吗?
尤其是对非龙头的区属学校来说,我的意见是,真正非常有价值的,值得舍弃更高一个级别学校去追逐的,只有最重点的那个班型。
如果你没办法获得这个班型的签约承诺,那么还是那句话,签约是鸡肋。你本身就想去这所学校,那就去签,签了总比不签强一丢丢,但海签大可不必,更不应该为了虚无缥缈的次重或者次次重而改变自己的目标。
擦亮双眼,以后在说重点班的时候,多问几句,是什么重点班,是第几个级别的重点班。
最后,还想提最最近有些话题度的一个班型:钱学森班。
年末,广州市第七中学成为全国第109个成立“钱学森班”的学校,也是广州第三所拥有钱班的高中,前两所分别是培英中学和广州中学。
官方介绍里头,“钱学森班”的创办,旨在解决“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助力提升学生科技、人文等各方面素养,搭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平台。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亲自揭牌,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钱学森班”的教育理念有两个重点:一是讲好科学家故事,培养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和培养家国情怀;二是转变“聪明从数理化的知识堆砌中来”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努力让学生越学越聪明。
由此可见,钱班可不是学校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全国范围内的一次尝试。我衷心希望,开设了钱班的学校,能够真正把这个班办好,办出特色,不忘初心,不要让这个有意义的班沦为一个挂着钱老名号却和其他重点班没区别的班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