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若蘅

跨越六十年的信件

时间:2006年;地点:硫磺岛;事件:发现数百封藏于地下的信件。那是六十年前参加硫磺岛战役的男人们写给家人的书信,究竟这些没能寄回家的信上面寄托了些什么呢?

1944年6月,二战日军的战况恶化,这时一位曾留学美国,比任何人都要清楚美军情况以及战事残酷的中尉栗林忠道(渡边谦)被派驻到硫磺岛,也意味着全日本最后的本土防卫也交托给了这位中尉。栗林一到任便马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异于常规的做法引来了老一辈将校们的激烈反对。而这位与众不同的中尉的到来则为一个已经来到硫磺岛多时并开始感到绝望的士兵西乡(二宫和也)带来了一丝新的希望。和西乡一样,曾在洛杉机奥运会上获得马术金牌的西竹一中佐(伊原刚志)也是“挺栗派”当中的一员。在栗林的领导下,士兵们在充斥着硫磺臭气、严重缺乏食水和食物的硫磺岛上开掘地下要塞。

1945年2月19日,美军开始登陆硫磺岛。由于两军兵力极度悬殊,美军一度扬言只需5日便可以攻下硫磺岛,可谁也没想到这是一场持续了36日、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一直以来,日军均提倡在战争中因死得名,但栗林却向部下们下达了“不许死”的“命令”——为了保卫本土的家人,你们一定要活着坚守至战争的最后一刻!日军凭借栗林的奇招得以挽回一点劣势,那么一直希望能像军人般壮烈牺牲的伊藤中尉(中村狮童)、在战场上仍是国际人的西竹一中佐、与妻子约定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回去的西乡还有领导他们的栗林,此时面对着军人、丈夫和儿子的多重身份他们是怎样想的呢?拆开这些信件六十年前的他们那一颗颗硫磺岛上的心便活现于你面前.......

旗帜飘扬后是讲故事的信

本片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执导的刚刚上映《父辈的旗帜》兄弟篇。1945年2月,欧洲战场的硝烟已经散去,日军在硫磺岛上与美国海军陆战队进行了一场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激战。二战记录片中美军用喷火枪把日军从山洞里赶出来的画面就反映的是这场战争。这场战争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美军拿下被称作“不沉战舰”的硫磺岛后,在岛上建立了离日本本土最近的基地,使B-29轰炸机空袭日本本土和后来用原子弹结束战争成为可能。与《父辈的旗帜》类似,本片也是以后人无意中发现了战争遗留下来的物品为开端,述说当时的战况和当事人们的心情故事。当时被派驻到岛上的日军几乎是没有一个能回到日本本土的,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那时候的兵将们想什么呢、战争给后人留下的又是什么呢?那些留下来的书信就是唯一的见证者,所以影片的名字也由原来的《红日,黑沙》改为现在的《硫磺岛的来信》。而在这一封封年代久远的信上跃现的是一个个形象各异的将士,他们不仅仅是一名军人,更多的是一个个儿子、丈夫和父亲。而信之于日本人来说始终是一个含有特殊意义的物件,导演以此为线索可谓是对准了日本市场的胃口。其中出演的这些将士的都是日本的实力派演员,如担大旗的渡边谦演技自然不在话下。而让人眼前一亮的可算是二宫和也这个年青偶像,他首次放下型仔造型挑战身负国家重任和妻子诺言的豪迈男子汉角色,也是这部电影的看点之一。

两个硫磺岛

虽然,影片的故事情节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影片中战争的画面也在硫磺实地拍摄足够惨烈,而一般的战争片总会给正义与否下一个定论,可导演却意不在此,他认为战争就如人生,没有绝对的正义一方也没有绝对邪恶的一方。对于参加战争的双方来说,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于是,一直对硫磺岛战役抱有浓烈兴趣的导演克林特·伊斯伍德决定分别从美日两个不同角度还原这场战役,让观众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硫磺岛。除此之外,尽管关于硫磺岛战役美日两国早已有所定论,两国国民也有自己一贯的看法,这都给电影的基调和定位带来一定的困难,稍一不慎就会引来骂声不断。不过导演克林特·伊斯伍德不愧为老牌的电影人,应该说他在执导两部电影时都能够分别投入到美国人和日本人的“角色”里面,特别是在《硫磺岛来信》中他以一名美国导演的身份挑战执导日军的故事,却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日本军人的精神所在,连日本观众也十分受落,影片一上映就能在战况同样激烈的日本圣诞档电影战中登上票房榜首位。另外,本片继获得美国国家影评奖年度最佳影片大奖后也入围了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可谓十分成功。相信这个成绩也从能侧面反映出导演希望通过这两部电影挖掘美日两国文化中共有的新视点这一初衷也达到了。

网易娱乐专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